童年与健康

内容真的太太太太有趣了(不知道是翻译还是原文写作的问题,有些修辞/非学术内容的部分看不懂… 看书的时候理清了一些关系。

一些笔记: build narrative对创伤复原很重要

社会支持/健康的关系是buffer

筛查比治疗有效(重视一级和二级预防!

激素变化的时期也是神经可塑性的窗口期

毒性应激反应不分贫富和地域,…问题可能在于,在非贫困地区,这个现象也许涉及隐私(羞耻感、污名化和问题的隐藏)

多动症可能是创伤的一种表现形式

想了解整合医学

给问题命名,让受害者从新的角度理解,让她们免于自责(也是build a narrative&问题外化& validation)

虽然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儿童需要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但有更多的孩子需要知识教育以外的东西。

研究要有温度,不只关注数据,很要关心数据背后的一个个人。但仅有故事是不够的,还需要把故事和科学数据联系起来。(学科合作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尊重彼此的学科思维和态度

对于改变的阻抗之,人人都需要帮助,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承认

标签有风险,但也有帮助

应对童年创伤&毒性应激反应需要多学科合作,人人有责。

这本书乍一看是心理学书。刚发现作者是临床医生时我有些惊讶,往下读发现许多生理病生的内容,果然是临床医生的作品。我很羡慕国外的医生可以有机会做心身医学相关的研究并转化到临床应用。但仔细想来她做的其实是“分外事”。很多时候改变需要多行业合作,每个行业的从业者能做到的并不多,甚至会产生一种无力感和无意义感,对当前行业产生怀疑。但很多时候行业对人的限制并没有那么大,带着理想行业的期望四处寻找,又终于失望,像是落入循环。打破身份认同的框架,在现实的位置上做一些不现实的尝试,做一些在这个行业中非典型的事情,那些你觉得这个行业缺少的东西,可能才是打破循环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