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归

这本大概是由神话、自传、轶事、诗歌、说明等等组成的散乱的人类学笔记,感觉她老后期作品都是风格越来越简朴,但越来越难读。前面淡如白水,差点没看下去,后面从几个故事开始慢慢掉进平静的漩涡。设定很奇怪没太看懂,拼贴画一样,把小村寡民和无为超级计算机和非常直接的反基督教批评放在一起(看到the Condor真是有点诧异,几乎写成了说教?不过这种强烈直白的倾向好像一直也是她老作品特点,虽然我从来不习惯)
仍然是一以贯之的主题,但好像没有哪个故事像这次一样,长时间完全地浸没在乡村生活的内部。其他书里村庄是落脚点、休憩所,是冒险的出发点与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村庄就是主角,虽然有从外对内的人类学观察的形式,其实是村民从村庄内部向外面的读者叙述。
生活是什么?借用Stone telling第三段的一个小场景,Shadow在花园里说,“我站在泥土中!”脚上沾满了泥巴。泥土粘稠、结块、毫无定型,纠缠不清,人陷入泥土很难脱身,总会带上泥印,然而泥土是干净的。UKL一直反对的一种倾向就是简化,比如一切归于神,归于一,不顾一切的激情、献祭、奉献、禁欲、戒绝、狂热、纯洁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泥土即现实,现实应当是意味不明的,人生没有一定的结局和因果,饱含冲突、变化与模糊痛苦。(我印象深的有Dangerous people这一章最明显,没有开头结尾,可以说是完全摸不着头绪;剧本Chandi则与通常的善恶报应故事南辕北辙,出人意料的淡然)人应该像泥土紧抓住脚一样牢牢地抓住现实。UKL构建的是一个泥土的乌托邦。
所以“永归”是一种状态,一个现实,正在一直进行,always。像heiya-if的那个双旋符号一样,永归意味着一种永不停歇的内外变化关系。出发,回家,生活在此处而不在此处,从未离开但要学习如何在家。UKL写青少年那种内在和世界的冲突我太感动了,那么满怀感情地记得所有家庭的细节,如何微细生动的痛苦,生硬破碎动荡的青年艰难地向内获得养分,同时向外挣扎离开此后她一生回返的地方。家不会是终点或起始,家是变动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