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严格来说,这是我读过的第一部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研究和单纯的文学史相比起来就有意思的多,作者独到之处就在于其对文学史的重构,而非单纯的阐释。史书美在本书中对1917-1937这20年间的文学活动/运动/事件进行了合理重构,将其置于半殖民地的理论语境中同现代主义的纠缠关系:渴望现代(五四)、重思现代(新传统主义)、和炫耀现代(新感觉派)。
作者独特的半殖民地理论视角和跨国性理论都颇对我的胃口。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有世界图景的现代文学。相比于从小被灌输的革命的/反传统的五四,与殖民主义暧昧不清的五四更符合人性一些。新传统主义对五四的反动似乎也很符合从改革开放至今的文化变迁,即便当下的新传统主义是被收编的和鼓励的,但其理论水平和视野根本比不上京派作家。有趣的是,女性主义恰恰出现在了这里,而非五四和后五四时期。新感觉派对于现代的捕捉,基本上就跟15年后中国进入五光十色的“消费社会”一般,在这里现代与后现代纠缠不清,形影相随。倘若我们把后现代看作是现代的一种,那么摩登女郎,夜店,酒吧,商场,这一切对速度和空间的捕捉也就合情合理了。
我在本书当中更多的是想寻找一种跨国的/后殖民的身份认同,史书美分别给予了多种范式,1.拥抱现代(西方),彻底反对传统(不平均的世界主义) 2.调和传统与现代,且反对本质主义 (自主的世界主义)3. 无视传统,享受现代(挪用的世界主义)。主体与西方的关系也可以分为现实关系与文本关系。这些都对我思考后殖民身份问题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启发。不论如何,我们总是已经活在世界之中。妄想构建和发明一种纯粹的本质主义身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