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注定无能为力

接触赫拉巴尔是晚于昆德拉的,可能是因为昆德拉走的是卡夫卡式的,形而上的精英主义的路子,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吸引莫大的关注,但赫拉巴尔却情愿躲进破败的挤满底层人的小酒馆里,对着瓶口狂饮劣质啤酒,揣着法学博士的文凭却非要弄得灰头土脸去寻找底层的珍珠。

赫拉巴尔说《过于喧嚣的孤独》的创作推迟了他的死亡,他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三易其稿才有了这样一个诗意,忧伤,充满不可违抗的天命,不可揣测的意外的故事。

主人公汉嘉是一个打包工人,他的工作就是把送来的图书放进打包机绞碎压成方砖,但他遇到珍贵的书籍时总会把它们藏起来,偷偷带回去,“嘬糖果似的嘬着那些美丽的词句”,他爱过一个名叫曼倩卡的冈次小姑娘,但是人们却叫她拖着大粪的曼倩卡;他有一个说话带有哲学气息的叔叔,死在他最爱的火车灯塔下;他妈妈喜欢甘蓝,死后她的骨灰撒在甘蓝地里,被大家吃进了肚子……他也深爱着自己的工作,他会给自己的方砖包上名画复制品,像是在创作一件艺术品,然而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机器,出现了比他效率更高的人,他们对于书籍毫无怜悯之心,他们要接替汉嘉的工作,而汉嘉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就和下水道的老鼠和珍贵的书籍一起跃入打包机,向橄榄一样被压成碎片……

汉嘉是一个可怜而可悲的小人物,他不过是一个打包工人,如果他和其他所有打包工人一样对一切毫无知觉,他其实远不必承受这样的痛苦,可惜他在现实中不过是一个工人在精神上却是一个贵族,所以他必然要看着他所珍视的东西被撕碎被销毁,不是所有人都了解价值,也不是了解了价值一定会幸福,因为一些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反而徒增伤感,

然他的爱情,更有一种宿命的感觉,他像曼倩卡求婚,那个可怜的姑娘激动得脸颊通红,但她出去上了个厕所,裙子飘带上就沾上了大粪,在所有参加宴会的人嘲笑声中逃离;后来他们在滑雪时重逢,她的姿态如此优雅,但他却明显看到她的雪橇尾部有一团大粪,所有旅游的人们都看到了;而他自己穿着得体的西装,打着领带,抱着花去见他的冈次小女孩时却一脚踩进了狗屎里……这些情节有着很强的隐喻性,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会以最不堪的方式被毁掉。

真正能够对时事对环境起到决定作用的都是少数人,多数还是只能被动接受和顺从,如果保持无知无觉,像汉嘉以外的其他人一样,并不觉得毁灭文化有什么不妥,并不觉得康德的作品与下水道里的渣滓有什么区别,反而不会痛苦。

既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又为什么要让人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给他能够判断这价值的眼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