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又名《父子的世界》)

Dzming Li
Dzming Li @kuo_yen
父子的世界 - 评论

说来好笑,我高三的时候每天窜到楼上用空教室的电脑刷各种论坛,最后在一个主打DnD的论坛的哲学板块里,看到有人推荐这个译本跟这本书。然后我又去孔网淘了二手,译本文笔非常精彩流畅,可惜这本书译者早就出国了,联系不上,没有什么再版的可能。

他更正常的名字叫《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个名字听起来更装逼。

厘清楚他的良质形而上学不容易,但其实这些哲学内容也并不需要读得多明白 。为什么后来的硅谷中无数人深受这本书影响,绝对不是他们都信奉良质形而上学,而是他们共享着同一套精神:

他们有自己的哲学,这种哲学来自自己的思考远远超过大学课堂;他们相信自己心里面的东西是 “文化载体” ,会影响整个社会;他们有自己的美学与浪漫,但这种美学是在车库里培养出来的,和理性色彩跟实践精神关系密切。Pirsig 手里的摩托车到了千禧年之后,变成了软件和家庭电脑,肖陶扩变成了上都计划,施乐PARC实验室,良质形而上学变成了自由软件运动和关于互联网的乌托邦理想,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则变成了个人网站和部落格。

当然,这本书可以看成一本散乱的哲学手记,但他更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有趣的是,传统的小说的情节张力往往从外部而来,可这本书的危机完完全全来自于一个人的内部:菲德洛斯是自己把自己弄疯的。所以,它采用了摩托自驾游这种非常孤独的旅行方式,以及两个聪明而不太正常的父子间对话这种私密的体裁、以及自己如何回忆自己在精神病状态下的另一个人格这种诡异而古怪的视角。

标题里面的“摩托车”,经过手工维修,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开下去,仿佛忒修斯之船,其实很明显指代的是“自己”。这样看来,标题似乎可以理解为,在“自己”这个东西从内而外地出了问题以后,到底要怎么继续维修“自己”这件事。这是一场自我的净化。

而且不可思议的事,在这一趟肖陶扩中,他真的治愈了自己。

想起DFW说人心里都有宗教的冲动。如果立不住心里的价值天平,免不了痛苦徘徊迷茫。我们可以通过信上帝,把自己交出去,获得一把价值天平。但一部分人注重理性,怀疑权威,说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打死都做不到轻易就去“信”。 那么。伴随着科技发展,理性主义崛起,现代文明席卷,这一切的纷繁与心灵与精神的关系紧张起来,又该怎么处理?

我们现今的理性模式不是把社会推进一个更美的世界,而是使它离更美的世界越来越远。自文艺复兴以来,这些模式就一直在起作用。只要对衣食住行的需求仍占主导地位,它们就会继续作用下去。但是,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些需求不再是一切活动的主宰,那么,自亘古传给我们的整个理性结构就有所欠缺。人们开始看清其本来面目——情感上麻木不仁,美感上空洞无味,精神上空虚无聊。今天它是这样的,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这样。

一个愤怒的持续不断的社会危机仿佛就呈现在我眼前,没有人真正理解这场危机有多么严重,更不用说拿出解决方法。我看见许多像约翰和西尔维娅这样的人生活在迷惘中,远离整个文明生活的理性结构,试图在那个结构之外寻求解脱,却难以找到一个长久的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然后,我又看到菲德洛斯在实验室独自一人冥思苦想。

Pirsig 在这样的一场摩托车之旅中,一路搜寻自己的内心,最终把自己的心结给解开了。他仅靠自己,就立起来了自己心里面的价值天平。 这样的方法,从1960年代直到今天,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各种方法去寻找,但最后统统徒劳无归。 所以这个故事也会抚慰到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么他究竟怎么做到的。我想,你可以说他连电击治疗都割不断的,对真理永不止息的渴望,是一路困惑、一路挣扎、一路攀往;也可以说是是爱与温情,是和克里斯走遍美国的摩托车之行,是沿途如画的风景。但我想说的是 ,我们永远不可能把它还原成某一个具体的陈述或者论断,归根到底这是一个文学的故事,文学的魅力正在于此,是一整套故事构成了一个人。

你大概只需要记住。这个聪明绝顶的少年人历经挫折最后走向疯狂,但最终找回了自我。有的时候真的就是这样,如果你走了很长很长的一段路,你猛的停下来,才发现那些过去令自己困扰至深的东西,不知道在哪里已经卸下来了, 你放下书本,好像什么都没有记住,但你又确信自己有所收获。

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可能我也会驱一辆本田摩托,去走走 Pirsig 曾走过的路。

当然,人生的煎熬永无休止。悲伤和厄运在人的一生中随时都可能降临,但此刻我有一种感觉,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不只是在表面上,而是发自肺腑的:我们赢了。将来会更美好,你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