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标签 “2020” 的结果
Your Computer Is on Fire [书] 豆瓣
This book sounds an alarm: after decades of being lulled into complacency by nar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utopianism and neutrality, people are waking up to the large-scale consequences of Silicon Valley–led technophilia. This book trains a spotlight on the inequality, marginalization, and biases in our technological systems, showing how they are not just minor bugs to be patched, but part and parcel of ideas that assume technology can fix—and control—society.
The essays in Your Computer Is on Fire interrogate how our human and 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s overlap, showing why technologies that centralize power tend to weaken democracy. These practices are often kept out of sight until it is too late to question the costs of how they shape society. From energy-hungry server farms to racist and sexist algorithms, the digital is always IRL, with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algorithmically or online influencing our offline lives as well. Each essay proposes paths for action to understand and solve technological problems that are often ignored or misunderstood.
这辈子 [书] 豆瓣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人活百年,看到的世界有何不同?
本书是由一位百岁老人口述自己经历、孙女加以记录编纂的故事集。
本书讲述了上个世纪动荡的历史中老人所属的江苏双沟镇高氏家族的兴盛衰亡,以及她自己挺过的风风雨雨。
本书由外婆口述、母亲润色、女儿定稿,三代人的打磨使得作品透出鲜活、质朴的底色,凸显了外婆作为一个平凡女性面对艰难时世的不屈和坚韧,而其中珍贵的历史细节又把我们带回了真实的历史场景,有利于“失根”的现代人能够继承老一辈身上面对困难时坚韧不屈的态度与迎难而上的精神,从而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笑对人生,迎接生活的挑战。
本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讲述高氏家族的人事兴衰、作者童年记忆里的民俗细节以及作者成年后在战乱中的动荡经历。
Late Night Tales – Khruangbin [音乐] 豆瓣
Khruangbin is an American musical trio from Houston, Texas. The band comprises Laura Lee on bass, Mark Speer on guitar, and Donald Ray "DJ" Johnson Jr. on drums. The band is known for blending global music influences, such as classic soul, dub, rock and psychedelia.
女王的游戏 [书] 豆瓣
成就16世纪欧洲历史的女性 Game of Queens : The Women Who Made Sixteenth-Century Europe
1474年,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举起王权之剑,直指天顶,令整个欧洲为之震动。这既是欧洲现代早期开端的标志性事件,又拉开了新世纪女王“权力的游戏”的序幕。
16世纪,欧陆风云再起,列王纷争。在这个教派林立的大航海时代,新大陆以及欧洲的大片土地都沐浴在女王的光辉之下。她们来自欧陆各大显赫家族,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血脉相连,或师徒传承,或结盟,或对峙。
与伊莎贝拉同时代的安娜.德.博热是法国的实际掌控者。她抚养大的奥地利的玛格丽特嫁入卡斯蒂利亚宫廷,之后在侄子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治下的尼德兰摄政;并于1529年代表查理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母亲萨伏依的路易丝缔结了著名的“夫人和约”(《康布雷和约》),结束了长达65年的意大利战争。
与玛格丽特的女儿让娜.德.阿尔布雷站在对立宗教阵营中的法国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其三个儿子陆续成为国王,她本人则一直在幕后运筹帷幄。她手段强硬,对胡格诺教派的迫害令世人口诛笔伐。
伊莎贝拉的女儿阿拉贡的凯瑟琳在丈夫亨利八世出外征战时摄政,虽然后来屈辱地失去了王后的地位,但她和安妮·博林的对抗还将在二人的女儿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身上延续下去。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伟大的君主之一,统治英格兰近45年。她不仅巩固了英国国教的地位,有效地牵制住了西班牙和法国两大强国,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重创了欧洲天主教势力,更让西班牙无敌舰队折戟沉沙。终身未婚的她让“女王”这个头衔彻底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意味。女王的世纪随着她的逝去而终结,但此后西方世界将不断留下女性统治国家的记录,再没有人质疑女性治理国家的能力。
艺文中的政治 [书] 豆瓣
南宋士大夫的文化活动与人际关系
本书以南宋时代士大夫的仕宦、文学交流、人际交往为中心议题,讨论他们的文学作品及人际关系中所反映出的士人的文化生活、南宋一朝之政治发展和社会文化。全书主题分作三编,“议题编”两篇文章讨论南宋政局与社会文化之关系,“研究编”六篇文章,以楼钥、刘宰等为例讨论士人文化互动与人际网络的构建,“评述编”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政治、社会研究的简要评述,包括对邓小南教授《祖宗之法》的评议,以及对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拓者陶希圣的追怀。
这是艺术吗? [书] 豆瓣
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 Seven Keys to Modern Art
人人都可以读懂的现代艺术指南
七个关键视角,与现代艺术作品轻松对话
🧾编辑推荐
📓摒除流派、运动等繁琐分类,与19件经典的现代艺术作品对话
本书通过与一位艺术家的某件艺术作品对话,试图通向该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或抵达更广阔的艺术世界。这里不仅有亨利·马蒂斯的《红色工作室》 、巴勃罗·毕加索的《老玛克红酒瓶、玻璃杯、吉他和报纸》、勒内·马格利特的《空面具》,还有弗里达·卡罗的《剪头发的自画像》、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阳具原野》等。本书并非向我们展示如何去看作品,而是帮我们用这些作品去“看”。
📓作者有多年美术馆的现场讲解经验
西蒙· 莫利曾在伦敦各大博物馆和画廊(比如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和泰特现代美术馆)做自由讲师和导览员,并担任相关课程或研讨会的负责人。作者深知读者欣赏现代艺术的困惑所在,因此,本书写作尝试以读者的切身体验进入作品本身,从多维度审视、拷问和逼近艺术本身:杜尚的《泉》何以能被称为艺术品?那些简约到几乎没有形式的作品究竟该如何欣赏?现代艺术作品还具有恒久性吗?
📓七个关键单刀直入,轻松打开现代艺术之门
“七个关键”的问题书写模式,以一种多维的、分析的、去中心化的言说方式谈论现当代艺术。这种书写者对作品的敞开,化解了现代艺术令人望而却步的高冷氛围,同时也挣脱了传统或客体化的艺术欣赏方式的束缚。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每个关键词都有自主权,同时也与其他关键词合作。本书教给我们一种在现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真正去“体验”和“观看”艺术的有效方法。
📓精致小开本,方便携带的现代艺术指导书
32开的精装小读本,简约雅致的内文排版,精选高白胶纸张,方便携带,营造舒心阅读体验。带上本书去逛现代艺术展吧,它教您举一反三,就现代艺术之美提出更多有趣的问题来。
🧾内容简介
现当代艺术往往因其自我表现力、独创性和抽象的表达而令人望而却步。本书从历史、生平、美学、体验、理论、质疑和市场七个维度透视现当代艺术中知名度很高却不容易被理解的19 件作品,为人们提供了解释现当代艺术中看似奇异且常常令人费解的感性层面的工具。解读现当代艺术的七个关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度实用且普遍有效的艺术解释和欣赏的方法。
🧾名人推荐
艺术家和艺术学教授莫利带领我们走进通常难以理解的现当代艺术世界。学生、艺术爱好者和博物馆参观者都会喜欢这份严谨的指南及其精妙的观察。
——在线书单
莫利总结的一些观看和理解的方法能帮助外行和专业读者深入地了解艺术和观念。
——白教堂画廊经理 艾沃娜·布拉兹威克
《这是艺术吗?——现代艺术的七个关键》是一本有创意的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重建了艺术家的创作视角和语境,邀请读者共同解开一些世界上有趣又有争议的艺术之谜。作品提出的七个关键问题,也可以说是解答现当代艺术难题的七把钥匙, 为读物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的方法,艺术爱好者、艺术创作者和艺术史学者都可以从中受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邵亦杨
안녕 [音乐] 豆瓣
처음 만나서 건네는 인사이자 돌아서는 뒷 모습을 보며 건넬 수 있는 유일한 말.. “안녕”
감성 프로듀서 정키와 대세 아이돌뮤지션 김재환의 환상적인 만남!
지난해 데뷔앨범 ‘Another’와 두 번째 미니앨범 ‘MOMENT’를 발매하고 각종 음악방송 차트 1위, 단독 팬미팅에 이어 단독 콘서트까지 전석 매진시키는 등 대체불가한 남자 솔로 가수로서 자리매김한 김재환이 디지털 싱글 ‘안녕’을 발매한다.
감성 음악의 대표 프로듀서 정키와 뛰어난 가창력에 섬세한 감성표현력까지 지닌 김재환. 두 사람의 만남으로 발매 전부터 리스너들의 기대를 한 몸에 받은 김재환의 신곡 ‘안녕’은 정키 작사, 작곡의 곡으로 이별을 겪은 남자의 애절한 감정을 담은 발라드곡이다.
이별을 겪은 남자가 혼자 남아 겪게 되는 감정의 변화를 김재환의 호소력 짙은 목소리와 깊은 감성으로 표현한 ‘안녕’은 처음엔 덤덤했던 감정이 점점 실감나며 방황도 해 보지만, 끝내 할 수 있는 건 안녕이라는 인사뿐이라는 후회를 노랫말에 담았다.
지난 해, 2장의 앨범 활동 외에도 JTBC ‘보좌관’, SBS ‘배가본드’,tvN ‘사랑의 불시착’ 등 드라마 OST 가창을 통해 음악적인 역량 뿐만 아니라 JTBC '투유 프로젝트-슈가맨3(이하 슈가맨3)', tvN '수요일은 음악프로' 등 예능 프로그램에서도 반전 예능감으로 예능까지 장악하며 아이돌 뮤지션으로서 거듭난 김재환.
신곡 ‘안녕’을 시작으로 2020년에는 김재환이 어떤 놀라운 행보를 펼쳐나갈지 귀추가 주목된다.
Systems Performance 2nd Edition [书] 豆瓣
Enterprise and the Cloud
Operating system 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tuning leads to a better end-user experience and lower costs, especially for cloud computing environments that pay by the OS instance. Systems Performance, 2nd Edition covers concepts, strategy, tools and tuning for Unix operating systems, with a focus on those that are Linux- and Solaris-based.
歐亞帝國的邊境 [书] 豆瓣
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上冊) The Struggle for the Eurasian Borderlands: From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Empires to the End of the First World War
帝國邊緣,天高皇帝遠,
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都爆發在帝國的邊緣,
最終讓國祚數百年的五大帝國在短短十多年間一一崩解。
✽邊境是各大帝國的第一道防線,卻也埋下帝國崩解的第一道陰影
✽本書從地緣文化重新解讀帝國邊緣的歷史,縱橫比較近代五個大陸型帝國
✽不只關注帝國向外擴張的性格,還有國家治理的實物層面
✽當邊境衝突提升成意識形態衝突,個人的國家歸屬該如何決定?
◎榮獲世界史學會圖書獎(World History Association)
◎延請專家審定導讀:政大民族學系趙竹成老師(俄國)、政大歷史系廖敏淑老師(清帝國)、輔大歷史系陳立樵老師(伊朗)、中正歷史系杜子信老師(哈布斯堡王朝)
來自邊境的警告
你知道嗎?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為止,無數戰爭與世界危機,全都爆發於帝國的邊緣。從波羅的海到日本海之間,克里米亞戰爭、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一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以及韓戰,皆爆發在這些邊境熱點,甚至冷戰的開始與結束也是如此。
歷史悠久的大帝國
近五百年來,歐亞大陸上曾有過五個大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俄羅斯帝國、鄂圖曼帝國、伊朗帝國以及清帝國,他們在不斷變動的軍事邊境上進行擴張,並以戰爭、外交和文化手段彼此對抗,而受統治的臣民也努力維繫自身文化、捍衛自主權。這些帝國的統治相當實際且有彈性,懂得利用征服、移墾、改宗與收編菁英來讓帝國延續。不過,既然各大帝國能在歐亞邊境上彼此對抗好幾世紀,又為何在進入二十世紀後,短短十年間一一崩解?
轉型失敗的後果
在波羅的海東岸及南岸地區、多瑙河中下游地帶、東歐大平原、高加索地峽、外裏海地區及內亞草原,帝國在這些邊緣交錯之地遭遇軍事上的失利,各自開始進行無數改革。為了維持統治,帝國開始接受西歐的憲政思想、軍事改革、文化實踐和經濟滲透,也建造超越族群的帝國意識型態,但接受新思想的人民卻無法再認同帝國的統治和制度,最終導致它們都在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三年間因為革命和戰爭而相繼瓦解。
生活在帝國的邊緣
有帝國就有邊緣,我們生活的臺灣,也長期處於帝國的邊緣,從明、清到中國皆可說是如此。在邊緣地帶有文化交流,更有許多文明衝突,在一次次的軍事征伐裡,不見得能促使族群的融合,而可能把各具特徵的族群區隔開來。舊帝國已經在上世紀崩解,新的無形帝國仍在繼續,邊緣究竟等同於失去資源,或是更具彈性與生存力,都值得我們從前人的經驗一一驗證。
◎專業好評
近年來臺灣已有些學者關注中亞與內亞的發展,出版界也有多本翻譯作品,但在中亞與內亞觀點之外,我們也應該再多一些有關西亞,甚至到巴爾幹地區的認識,本書就是個很好的選擇。他大量運用近人研究,把學術性質的議題以較為大眾化的方式來呈現,可使讀者理解大面向的歐亞歷史,也可做為大學歷史學門的教科書。
——陳立樵/輔大歷史系副教授
本書突破過去普遍以各國國家邊界觀點的角度而出發的嶄新論點,可謂在當今研究全球史及國際關係史的一大突破,對於歷史研究視野的擴大與觀察角度的多元化,無論如何都帶來了革命性的創舉,實在非常值得提供從事歷史研究工作者的參考及省思,咸信也能帶給對歷史類書籍抱持高度興趣的讀者極大的閱讀樂趣。
——杜子信/中正歷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以比較性的寬廣視野進行爬梳,不只對國際衝突的起因提供了洞見,對於那些為了更有效掌控邊境地區而實施的內部改革動態,也給出了非常深刻的見解。
——沃特曼,哥倫比亞大學歐洲法律史榮譽教授
里博採用他稱為「地緣文化」的分析模式,在詮釋歐亞大陸的政治和社會史時,認為特定幾個邊境地區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能為我們提供不少資訊。完全可以說,讀過這本書的人,絕對不會再用原本的方式看待邊境。
——文科維茨基,西門菲莎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任何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能以新的視角看待近代史,更不用說今日在歐洲和亞洲不斷發生的危機。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邊境回來了。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地區,從烏克蘭、高加索再到中亞,舊帝國遺留下來的斷層線,再次於世界政治中變得至關重要。
——《美國歷史評論》
里博所寫出的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政治史。書中充滿令人驚艷的史料和比較分析,而大量的腳註裡則有來自各種語言的二手文獻,幾乎涵蓋了和帝國崛起與衰亡有關的一切重要問題。
——《Ab Imperio》期刊
本書創新之處在於,作者採取全觀式的視角,探看那些由複合、交織而流動的邊界所決定的衝突模式……它將成為一本權威著作,對學術專家和歷史專業的學生而言都同樣受用。
——《英國歷史評論》
這是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相當複雜,也非常全面的著作,反映出一個學者畢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聚焦於大陸型帝國之間的邊境地帶。本書對於帝國和邊境地區這個主題來說,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取徑。
——《近代史雜誌》
拜占庭 [书] 豆瓣
一个中世纪帝国的传奇历史 Byzantium: The Surprising Life of a Medieval Empire
内容简介:
什么是拜占庭?提到拜占庭,人们无形中就会产生双重联想,一面是阴谋、暗杀、阉割,另一面是巨额财富和闪闪发光的金银珠宝。实际上,中世纪的拜占庭并不是每天都在上演钩心斗角和虚伪背叛的戏码。拜占庭人不只是财富的代名词,也并非一群神秘莫测的人。拜占庭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领袖和军事统帅、充满创造力的神学家和天才的艺术家……
拜占庭文明有着千年之久的历史,在整个中世纪影响了地中海东部地区、巴尔干半岛和西欧的全部国家,即使其间它的影响力偶有波动,也始终没有完全消失。拜占庭文明糅合了异教和基督教文明,集希腊和罗马文明之大成,既有古典时代晚期文明的特点,又带有一些中世纪文明的特征。拜占庭文化和艺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朱迪斯·赫林写作本书的初衷是将晦涩难懂的拜占庭历史以最通俗明了、新鲜有趣的方式向公众普及。以往介绍拜占庭文明的著作要么充满艰涩的专业术语、叙述冗长沉闷,要么浮光掠影地择取骇人听闻或悲情的桥段,以吸引猎奇者的目光;朱迪斯则避免采用这样的研究和写作模式,而不同的主题串联起千年的历史。
朱迪斯·赫林生动凝练地讨论了拜占庭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带读者领略了拜占庭繁复的宫廷礼仪,描述了美轮美奂的圣索菲亚大教堂、规模盛大的双轮马车赛,充满神秘色彩的修道院、八面玲珑的外交官……揭开了截然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拜占庭文明的面纱,多角度展露了拜占庭文明的丰富内涵。
编辑推荐:
【以史为据书写故事,凸显故事本身的传奇性】
拜占庭一直是中世纪历史中的热点,一个原因就是拜占庭时期的历史事件颇具传奇色彩,介绍拜占庭的书也多热衷于写某些皇室成员和权臣的宫廷斗争,其中不乏虚构的成分。这本书中也讲了很多传奇故事——那是因为故事本身就已十分精彩,但讲述都是严格参照史料进行,没有夸大和渲染。
【立足文明与文化发展纠正偏见】
本书作者朱迪斯·赫林作为英国备受推崇的考古学家、古典晚期历史学家,致力于让所有人了解拜占庭的原貌。因此,除了讲故事,赫林介绍了拜占庭文明与文化的方方面面,让人看到拜占庭文明仿佛黑暗时代的一道光,照亮了中世纪的天空;又仿佛置身拜占庭古城,切实体会到那个时代的成就迄今为止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我们将看到一个新的,不同于以往的拜占庭。
【为大众读者量身定制,篇幅适中,高度凝练】
朱迪斯·赫林在前言中提到,是两位建筑工人对拜占庭的好奇触发了她写作本书的想法:她准备写一本通俗拜占庭史。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高超的写作水平,赫林用五百页左右的篇幅完成了这部作品,信息量大而不艰深,语言优美流畅,读之毫无压力,不用耗费大量时间,十分适合大众普及。
维正之供 [书] 豆瓣
清代田赋与国家财政(1730—1911)
【内容简介】
田赋是清朝的“维正之供”,关系国计民生甚巨:它长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也是民众最主要的赋税负担。田赋联系着皇帝、官僚、绅衿与小民,以其为切入点,可以观察到国家、社会的运转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清朝以“永不加赋”为祖训,雍乾之际“耗羡归公”后,田赋正额的规模相对固定 。在中央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官吏从田赋等税收中建立起额外收支体系,以应对18世纪中期以降日益显著的额定经费缺口。咸同年间的一系列财政合理化改革,也未能改变这一基本结构。田赋制度运作中的两重性(额定、额外收支并存),与高度中央集权之下的分散性(表现为“包征包解”模式),成为清代财政管理之常态,对于当日之吏治民生与国家治理产生重要而深远之影响。
本书依据大量的清代档案、政书、文集与方志,贯通“古代”与“近代”,结合制度、人物与史事,对清代田赋制度、政府财政与国家治理问题进行坚实的讨论。
【推荐语】
《维正之供》一书的最大贡献,不在于推翻前人成说,发为翻案之论,而在于在前人研究业绩基础上,以多维、平衡、缜密的思路,爬梳丰富史料,既旁征博引,亦复细针密线,解读论析,微观宏观兼顾,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发之覆,为这一重要研究领域添补一更为完整全面而周延的解释。
————何汉威(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最伟大的骑士 [书] 豆瓣
威廉·马歇尔传 The Greatest Knight
中世纪最伟大骑士的传奇一生!
5岁时险些被国王下令处死,后来学习武艺成为欧洲骑士比武冠军。
先后辅佐英格兰安茹帝国五位君主,参与《大宪章》的制定。
◎ 编辑推荐
☆传奇一生——从卑微出身到凭借武艺走入英格兰权力中心,前后辅佐5位英格兰国王。既卷入过英格兰王室宫廷阴谋,也在英法两国王室间斡旋,曾去耶路撒冷朝圣,也曾代表王室与国内叛乱贵族签订《大宪章》。
☆骑士一生——威廉·马歇尔时代是欧洲骑士阶层崛起到达顶峰的时期,他的人生是骑士的理想写照。书中有大量关于骑士的训练、册封、比武、仕途的内容。
☆励志一生——威廉·马歇尔5岁时就曾被国王下令处死,后来又得罪过查理一世,也被约翰王陷害过,但他凭借忠诚的良好声誉以及出色的应变能力,最终成就传奇一生。
◎ 内容简介
威廉·马歇尔是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位无与伦比的战士和骑士精神的典范。他在5岁时被判处死刑并被送上绞架,然而这个没有土地继承的次子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幸存了下来,并接受了中世纪的骑士训练。在为5位英格兰君主效劳的过程中他一路升迁,成了一位著名的骑马比武冠军、贵族、政治家,并最终成为王国的摄政。他与那个时代的大人物过从甚密,并参与协商了《大宪章》——历史上第一份“权利法案”——的条款。然而,在他70多岁的时候,他仍然在前线作战,努力从1217年法国的入侵中拯救王国。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一系列同时代史料,包括13世纪时的一部威廉·马歇尔传记,对他的生平和时代进行了引人入胜地描述了他的生平和时代。我们跟随着马歇尔的脚步,从英格兰的乡村来到法国的战场,从圣地的沙漠城堡来到爱尔兰郁郁葱葱的海岸,一同见证了一个非凡人物的故事、骑士阶层的诞生,以及英吉利民族的形成。
◎ 媒体推荐
阿斯布里奇充满活力和洞见地讲述了马歇尔的故事……读者很难不被这位金雀花王朝时期英格兰“最伟大的骑士”的卓越人生所打动。—— 海伦·卡斯特,《星期日邮报》
阿斯布里奇先生写了一部成功的马歇尔新传记, 强烈地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对一个伟大的中世纪人物的生平的精彩概述。——《电讯报》
阿斯布里奇讲了一个稀有而迷人的故事:一位中世纪骑士的传记,充满了丰富的细节、对话 和行动。通常只有更晚时期的人物才会有如此丰富的细节。阿斯布里奇的著作是中世纪英国 复杂的政治和历史的精彩指南。——《科学箴言报》
阿斯布里奇选择了一个再好不过的主题。他为马歇尔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新传记,精彩地描 述了一位伟大的中世纪人物的一生。——丹·琼斯,《华尔街日报》
对活人的治理 [书] 豆瓣
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1979-1980 Du Gouvernement des vivants
《对活人的治理》这门课程像一个接合点。一方面,它延续了贯穿于福柯法兰西学院所有课程中的对真理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它又标志着一个重大拐点的出现:在之前的课程中,福柯对真理机制的研究起初聚焦于法律和司法领域,然后转到政治领域(知识—权力、治理性等主题),但是从这门课开始,研究进入到了自我的实践与技术领域,也就是福柯之后再也没离开过的伦理学领域。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对人的治理除了要求被指导的人采取服从和顺从的行为之外,还要求他们采取“真理行为”。这种行为具有特殊性:它不仅要求主体说真话,而且要求主体说出关于他自身、他的过错、他的欲望、他的灵魂的所有真相。那么,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本书中,这个问题引导着福柯首先重新解读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接着分析了早期基督教中的“真理行为”,即洗礼、悔改和良心指导等实践活动。从悔改仪式中公开展示自己作为罪人的状况,到良心检查中巨细无遗地说出自己最私密的想法,福柯让我们看到的是以坦白为核心的牧权的组织结构。
操纵心理学 [书] 豆瓣
争夺人生的主导权 Who's Pulling Your Strings?: How to Break the Cycle of Manipulation and Regain Control of Your Life
不论男女,都有可能深陷操纵的泥淖,受他人的情感操纵、侮辱,被拖拽进操纵者蓄意或无意的心理游戏中。而操纵者可能是上司、同事、下属,也可能是伴侣、朋友和家人。这些“有毒”的人际关系会侵蚀自尊,摧残心灵,虚耗人生。
拥有30年执业经验的临床心理医生、心理学博士哈丽雅特·B.布瑞克讲解让你成为被操纵者的7个弱点,概括了操纵者的9种类型,分析了操纵者的动机、目标和手段,还提供了心理测验,让你评估自己是否容易被操纵,是否处于操纵关系之中,并总结概括了抵抗操纵的关键7招,帮助你摆脱操纵关系,不做软柿子,重掌人生的主动权。
知识论当代论争 [书] 豆瓣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Epistemology(Second Edition)
本书是布莱克韦尔“当代哲学论争”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收录的近三十篇论文,围绕着知识论领域中的十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每个问题都收录了两篇一正一反、针锋相对的论文,而这些论文的作者,也都是各自领域内公认的专家。
本书对问题的阐述皆以论辩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方式不但对突出讨论的问题再理想不过,而且有助于读者认识到某个观点的哪些论证引发了反对意见。因此这本文集不仅将使知识论的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也会为该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令人振奋的阅读材料。
本书汇集和厘清了当前知识论学界最有影响的前沿研究中贯穿的诸多问题和线索,2005年本书第一版刚刚面世,很快就获得知识论领域学者们的一致称赞,并成为专家学者以及初涉知识论领域研究生的重要指南。
2014年第二版则在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的分析与知识论的研究方法、实践侵蚀、知识与理智德性动机的关系、知识与运气的关系等论题上的论文。
历史社会学的逻辑 [书] 豆瓣
双学科视角下的理论探索
本书以跨学科视野与取径,致力于探讨历史社会学的知识实践式理论逻辑和后设式理论逻辑,分为“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和“从社会学到历史学”两部分。前一部分分别通过解读“北美汉学三杰”(孔飞力、史景迁和魏斐德)的代表作,并与韦伯、吕炳强、赵鼎新等社会学家的权力理论、正当性理论以及有关社会学认识论展开对话,指出“迂回历史学、进入社会学”的基础,在于以理论研究纲领式对话,建立多种类型的理论关系,从而确立了历史学家作为社会学家的知识实践类型。后一部分通过文本精读与脉络对话的方式,分别分析了成伯清、第三波历史社会学代表学者(如克莱门斯)、威廉˙休厄尔的作品,引入与分析奥古斯丁式现在时间性、埃利亚斯式继替时间性、休厄尔式阈限时间性和米德式突现时间性,丰富了社会学理论所需的历史质性,进而共同汇聚于以事件社会学之中。
中国人必须走 [书] 豆瓣
暴力、排斥和在美异族的形成 The Chinese Must Go: Violence, Exclusion, and the Making of the Alien in America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 -威廉姆斯最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外国人”的概念。
.
《中国人必须离开》的时间线起始于19世纪50年代,适逢联邦边境控制严格区分美国公民与外国人的前夕。在美国西部,华工数十年来砍树、铺路,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种族冲突和动乱侵扰。为应对骚乱,国会通过了1882年《排华法案》,首次尝试以种族和阶层为标准禁止外国移民。由于这一史无前例的联邦边境管控试验并未成功减缓华人移民入境,民团介入,试图亲自掌控事态。又因担心群众暴动进一步扩散,美国政策制定者变本加厉,试着将中国人拒之门外。他们不仅全面改革了移民法,还从此改写了美国同中国的外交关系。
.
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外国人”,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中国人必须离开》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如今,仇外心理在美国重新抬头,其源头或可追溯至过去对于“异教徒中国佬”的巨大恐惧心理。
.
【本书获誉】
“《中国人必须离开》展现了一个曾不断拓展被奴役者和印第安人公民身份的国家,是如何以一种细碎、断续的方式,否定其他阶层的群体被纳入国籍的权利……种族暴力和社区的回避读起来相当残忍。廖-威廉姆斯尤其擅长调用驱逐法案通过之后,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心理上的影响。”——Rebecca Onion, 美国Slate杂志
.
“本书重述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白人工人针对华人移民的暴力,以及开始限制、后来驱逐华工这一系列法律的制定。贝丝•廖-威廉姆斯以她颇具技巧性的叙事,编织出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历史故事,在今天依然能引起读者的共鸣。”——Andrea Worden,《南华早报》
.
“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大胆运用概念,廖-威廉姆斯利用‘规模’透镜焦距的微妙变化,从地方、区域和国家等不同层面比照了反华运动。这段社会史通过强调反华暴力和地方自治的目标变化(从限制到驱逐),及两者在推进华人移民管制方面的作用,极大地重塑了既有的排华编年史。”——Madeline Y. Hsu,《亚裔美国人历史:一段非常简短的介绍》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所呈现的关于种族暴力的有力论证再及时不过。它说明了为什么19世纪美国西部针对华人的大屠杀在今天仍能引起共鸣。白人民族主义者将华人移民视作他们家园和工作的威胁,并指责美国政府未能成功封锁边界。”——Richard White,《其所代表的共和国:重建和镀金时代(1865-1896)的美国》作者
.
“《中国人必须离开》从地方层面无缝过渡到国际层面,提供了一个关于排华的引人入胜、文笔优美的新叙事,这种叙事铺陈了中国人的声音和经历,为我们理解移民和边界做出了重要贡献。”——Karl Jacoby,哥伦比亚大学
心房颤动 Fibrillation [游戏] 豆瓣
又名: 心脏跳动
俄罗斯人研发的一款带有实验性质的小规模作品『Fibrillation』。号称「第一人称视角神秘/哲学恐怖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