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标签 “Mozart” 的结果
-
艺术家: Sir Neville Marriner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1990年1月1日
I. 《安魂曲》开始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然而我们还是能够从音乐中听到一些骚动不安,象是面对即将到来的永恒死亡心存不甘。请大家关注一下这个灰暗的d小调,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有在《唐璜》中频繁使用,《唐璜》所涉及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超自然的神力等等,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对他来说比较罕见的奇特调性,当时他的困苦心情可见一斑。 黑暗笼罩了整部《安魂曲》,我们不难发现莫扎特在配器中甚至很少使用高音木管乐器,在弦乐沉重节奏的伴衬下,巴松吹奏出主题旋律,接着另外一个主题相隔五度出现在巴赛管1上,当时这种中音单簧管发明不久,莫扎特在他晚年经常使用这种新乐器,比较出名的例子是在歌剧《魔笛》中的使用。 接着,合唱四部相继演唱起阴暗的安魂曲主题,直到 “以永恒的光”(et lux perpetua)处情绪才有了改变,独唱女高音开始演唱“都应称颂你”(Te decet hymnus),但没有进行几句合唱团就进入了,接替独唱女高音的旋律继续发展下去,男低音声部唱起了“请赐永恒安息”(Requiem aeternam)的主题,女低音声部与之形成对位关系,在持续了几小节之后,合唱的另外两个高音声部渐次加入。当合唱再次唱起“以永恒的光”时,莫扎特脱离了原来的慢速,将速度提高到活泼的快板,合唱变成了壮丽的双重赋格曲。 II. 这样便进入了《慈悲经》的篇章,先是男低音、女高音唱“主啊,请垂怜”(Kyrie eleison),然后女低音与男高音唱起另外一个旋律的“基督,请垂怜”(Christe eleison)。 III-1. 任何一位作曲家都不肯放弃像《安魂曲》里《震怒之日》(Dies irae)这样的戏剧性段落,在那些宿命的日子里人们是怀着多么矛盾的心情来设想着最后审判日的情形啊,因此《震怒之日》也就成为了作曲家们比试力量的战场。莫扎特使用了d小调,从头至尾保持了快板的速度,须知莫扎特是以何等恐惧与怅惘的心情来谱写这段他害怕的音乐的,在作曲家眼中最后审判之日就是灰飞烟灭的人生终点。 III-2. 同情绪激动的《震怒之日》相比《号角声起》(Tuba mirum)气氛就显得美妙的多了,在长号的伴奏下,独唱男低音唱起“神奇号角响遍四方”(Tuba,mirum spargens sonum),等到“死与自然不胜惊惧”(Mors stupebit et natura)一句时独唱男高音进入,独唱女低音则接续下面的一句“审判者升上宝座”(Judex ergo),男高音同女低音保持增二度音程的关系,在西方音乐中增二度音程象征了悲伤、哀怨的情绪,直到独唱女高音唱出“罪人将如何陈述”(Quid sum miser),调性变成了光明的降B大调,给人以一线希望。 III-3. 下面篇章的情绪是令人激动的堂皇与壮丽,一开始合唱以强音三次反复演唱“Rex”(君王),然后才完整地唱出“你是可怕威严的君王”(Rex tremendae),气势宏大,但到了最后一句“仁慈之源勿忘救我”(Salva me, fons pietatis)时合唱突然变化为极弱的音量,速度也渐慢,原本充满希望的降E大调转成了d小调,莫扎特这样的调性布局是否要表现一种绝望的情绪呢? III-4. 在大提琴与两支巴赛管的三重伴奏下,开始了温柔的四重唱“至慈耶稣求你垂怜”(Recordare, Jesu pie),这段演唱以下降半音为主,到中段处原来的复调渐次过渡到主调,弦乐以摇晃的切分音型伴衬,表现出人们在耶稣面前祈祷的虔诚与自感惭愧动摇的情绪。 III-5. 下面的“恶人群魔径受审判”(Confatatis maledictis)显得十分戏剧化,男声合唱在长号粗暴的伴奏背景下演唱首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女声合唱优雅、充满希望的“请招我享善人永福” (Voca me cum benedictis),莫扎特只以弦乐伴奏,虽然这句歌词被男声合唱粗暴地打断,但听众还是能被祈求救助的动人呼吁打动。 III-6. 接下来的篇章《落泪之日》(Lacrimosa dies illa)是整部安魂曲中最具悲剧性的段落之一,女高音以渐强的音量表现永恒安息到来之前的悲痛之情,也就是在这段音乐中莫扎特永远停下了他的笔,这段《落泪之日》才是莫扎特自己真正的安魂弥撒曲。 IV-1. 下面的篇章是《奉献经》,两段经文分别是《主耶稣》(Domine Jesu)与《牺牲》(Hostias),《主耶稣》规模宏大,有好几处七度的跳跃引人注目,等到进入最后一句“这是昔日你应许亚伯拉罕和他的子孙的” (Quam olim Abrahae promisisti et semini ejus)时,音乐变成了严密的赋格,效果辉煌。 IV-2. 《牺牲》气氛安宁、祥和,但一些半音的穿插令人回想起不祥的“安魂曲主题”,最后《奉献经》在《主耶稣》尾声的壮丽赋格中结束。 V/VI. 随后是《圣哉经》与《降福经》,这两段音乐都出自绪斯迈尔的手笔,除非莫扎特生前曾经勾勒出整部安魂曲的草稿。《降福经》部分优美、动人,具有典型的莫扎特式的明朗,但也有学者认为4位独唱者的的赋格过分晚期巴洛克化,没有莫扎特那种生动的表现力。 VII./VIII. 绪斯迈尔谱写的《羔羊经》从低音弦乐的伴奏开始,合唱的表现显得异常严肃、沉重,这段音乐被认为是最忠实于莫扎特原作精神的段落,最后,也许是遵循了老师的遗愿,绪斯迈尔将音乐交还给独唱女高音,他引用了《进台咏》中“永恒安息”的主题,使作品获得了统一,这大概也就是平庸的续写者能够对天才的开拓者尽到的最大的职责了吧,全曲最终在庄严、激越的赋格曲中结束。
-
艺术家: Leonard Bernstein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1989年1月1日
美国指挥家 Leonard Bernstein 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r Rundfunk)演奏莫扎特安魂曲,1989 年发行
-
艺术家: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00年2月15日
此为短歌行特别推出这张莫扎特音乐精粹“唱片”Mozart Super Hits,所选曲目虽不能说完全代表了作曲家的最高艺术成就,但绝对适合普通听众聆听。其中收录了作曲家十个着名的曲目片断,选自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g小调第40交响曲》、《喜悦,欢腾》、《G大调弦乐小夜曲》、《A大调钢琴奏鸣曲 K 331土耳其进行曲》、《G大调第3小提琴协奏曲》、《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以及《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所有曲目章节均选自历史上着名的录音,荟萃了伯姆、卡拉扬、加迪纳、平诺
-
导演: 英格玛·伯格曼 / 类型: Drama Comedy Romance Musical / 主演: 约瑟夫·肖斯特林格 艾尔玛·乌里拉 哈坎·哈格郭德 伊丽莎白·埃里克森
剧情简介: 伯格曼为瑞典电视台拍摄的舞台歌剧,故事讲述母夜叉的女儿遭人绑架,遇见一个能用吹笛子驯服野兽的青年和一个王子,他们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遭遇形形色色的童话境界。 一句话评论: We only see Bergman, we only hear Mozart 幕后制作: 影片除了舞台镜头,还加入不少观众的反应镜头和幕后机关的解密镜头,使得故事具有多重性。这种手法在港片《阮玲玉》中运用得天衣无缝。
-
艺术家: Hilary Hahn Natalie Zhu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05年10月11日
小提琴家Hilary Hahn四岁就开始拉琴,从5岁起连续7年接受比利时小提琴家Eugene Ysaye现仍在世的嫡传弟子Jascha Brodsky的长期指导。 DG唱片公司于2003年发行了Hilary Hahn与杰夫瑞·柯汉(Jeffrey Kahane)指挥的洛杉矶室内乐团合作灌录的巴赫四首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及E大调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小提为玛格列特·巴特耶 (Margaret Batjer),以及C小调小提琴与双簧管协奏曲(双簧管艾伦·弗戈Allan Vogel)。在与德国DG唱片公司签约之前,希拉蕊·韩已经为索尼古典唱片灌录了五张唱片。她的第一张专辑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获得了1997年法国金唱片大奖(Diapason d’Or)以及Billboard古典音乐榜上蝉联了数周的销量冠军。她的第二张专辑,贝多芬以及伯恩斯坦的协奏曲,使她第一次获得了格莱美的提名,并再次获得法国金唱片大奖(Diapason d’Or)大奖,1999年度德国古典回声(Echo Klassik)大奖,以及被登上留了声机杂志 (Gramophone) “每月CD”榜;她的第三张专辑是塞谬尔·巴伯和埃德加·梅耶的协奏曲,获得了德国唱片大奖及法国坎城古典唱片奖。她在2001年录制的勃拉姆斯和斯特拉文斯基协奏曲,除了使她获得了留声机杂志“编辑的选择”及音乐世界的最佳唱片奖外,还让她获得了格莱美大奖。Hilary Hahn的第四张专辑依然获得了古典唱片的最佳销量。在2002年秋天,索尼发行了她的第五张专辑门德尔松及肖斯塔科维奇。在其他最近的计划中,她将担任奈特·夏马兰(Night Shyamalan)最新的电影《阴森林》(The Village)配乐的独奏,由她参与的电影原声带《阴森林》更是获得了极高的赞誉。知名乐评Terry Teachout在时代杂志中赞扬道:“Hilary Hahn是当今美国最杰出的新生代古典音乐演奏家!”她的琴音温暖的呈现出深层的人性情感,随着剧情的推展,同时也逐步推向戏剧的高潮,而整张专辑的铺陈与流畅的旋律拿捏的恰到好处,这张《莫扎特的小提琴的奏鸣曲》是她最新专辑。 朱叶 Natalie Zhu 钢琴 piano 朱叶从6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并在9岁时于北京举行首次公开演出。11岁时她跟随全家移民到洛杉矶,15岁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就在那里她师从加里·格拉夫曼并获得了着名的拉赫纳尼诺夫大奖。2001年她留校任教。朱叶其后在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师从克劳德·弗兰克并获得了音乐学硕士学位。 朱叶曾获得过诸多奖项,其中包括在1994年她获得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1998年费城阿斯垂尔艺术事业全国试音大奖的得主。1988年和1989年青年键盘音乐家联盟比赛的大奖。她亦是1988年及1991年约翰娜·霍奇钢琴协奏曲比赛的金奖得主,及获得该比赛1991年音乐会系列大奖。2003年美国艾弗里·费雪事业大奖以及安德鲁·沃尔夫室内乐大奖的获得者。 朱叶以钢琴家、独奏家和室内音乐家的身份在北美、欧洲和中国演出。在美国她先后与太平洋交响乐团、费城乐团协奏曲独奏家室内乐团、阿斯垂尔室内乐团、卑尔根爱乐乐团、科罗拉多州的国家剧院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她也曾在纽约的斯坦威大厅登台,并在此乐季与阿斯垂尔的小提琴家克里斯第娜·卡斯特里(Christina Castelli)和阿斯垂尔的大提琴家柯岚茜·纽曼同台献艺于卡内基大厅的威尔独奏厅。 朱叶于1994年参加法国奥尔良苏立音乐节,首次登上欧洲的舞台,之后巡演德国、意大利和荷兰。至今她与赫赫有名的小提琴家Hilary Hahn合作,展开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巡演,其中包括一场在卡内基大厅取得辉煌成功的独奏演出。
-
艺术家: Mitsuko Uchida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03年10月28日
莫扎特一共留下十八首鋼琴奏鳴曲傳世,從他傳奇的童年時期一直到他成為一名成熟的作曲名家,各個不同的階段都曾經有代表性的鋼琴奏鳴曲作品出現。不需要太多的言辭贅述,莫扎特珠玉般的鋼琴奏鳴曲作品,洋溢著亙古永恆的精彩創意與純粹的美感,其不凡的意義與藝術價值,足已列為全人類共同的瑰寶。 從八○年開始,日本鋼琴家內田光子灌錄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集便受到相當高度的矚目,並且屢次贏得多項專業唱片評鑑的肯定,其中包括代表錄音雙重高度成就的企鵝評鑑三星帶花,以及日本唱片藝術名曲三百首獎。此次Philps以低價位的迷人價格重新發行,勢必又將再度引爆討論話題及搶購熱潮。
-
导演: David McVicar , Colin Davis / 主演: Franz-Josef Selig Diana Damrau Willi Hartmann、 Simon Keenlyside
Cast Tamino - Will Hartmann Pamina - Dorothea Roschmann Queen of night - Diana Damrau Sarastro Franz - Josef Selig
-
艺术家: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Dresden State Opera Orchestra Leipzig Radio Chorus Leipzig Radio Orchestra Soloists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06年1月1日
ALBUM WORKS: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Conductor: Sir Solti Ensembl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Period: Classical Form: Symphony Written: 1788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 K 551 "Jupiter" Conductor: Sir Solti Ensemble: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Period: Classical Form: Symphony Written: 1788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Piano no 21 in C major, K 467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5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Amsterdam Mozart Ensemble Rondo in A Minor, K. 511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Piano no 20 in D minor, K 466 Performer: Vladimir Ashkenazy (Piano) Conductor: Vladimir Ashkenazy Ensemble: Philharmonia Orchestra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5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Clarinet in A major, K 622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91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Flute and Harp in C major, K 299 (297c)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78 Country: Paris, France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Concerto for Horn no 4 in E flat major, K 495 Conductor: Neville Marriner Ensemble: Academy of St. Martin in the Fields Period: Classical Form: Concerto Written: 1786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Requiem in D minor, K 626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Requiem Written: 1791 Country: Vienna,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Mass in C major, K 317 "Coronation"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Mass Written: 1779 Country: Salzburg,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 - 1791) Ave verum corpus in D major, K 618 Conductor: Peter Schreier Ensemble: Leipzig Radio Chorus Period: Classical Form: Motet Written: 1791 Country: Baden, Austria Studio/Live: Studio
-
艺术家: Rudolf Serkin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Claudio Abbado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1983年6月27日
-
艺术家: Celibidache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 发行日期: 2005年7月18日
-
艺术家: Grigory Sokolov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15年1月19日
Salzburg Festival 2008 DATE: 30 July 2008, 20:00 VENUE: Haus für Mozart PROGRAMME WOLFGANG A.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K. 280 WOLFGANG A. MOZART • Piano Sonata in F, K. 332 FRÉDÉRIC CHOPIN • 24 Préludes, Op. 28 PERFORMERS Grigory Sokolov, Piano
-
艺术家: Leonard Bern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1995年9月19日
介质为1CD! 01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1. Allegro vivace 12:03 02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2. Andante cantabile 9:11 03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3. Menuetto (Allegretto) 5:15 04 Symphony No.41 in C, K.551 - "Jupiter" - 4. Molto allegro 11:38 05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1. Molto allegro 8:42 06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2. Andante 8:17 07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3. Menuetto (Allegretto) - Trio 4:51 08 Symphony No.40 in G minor, K.550 - 4. Finale (Allegro assai) 9:13
-
艺术家: Grigory Sokolov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17年3月10日
CD + DVD (Digipack) This release – set for March 2017 – is a piece of history: it is a combination of unreleased and historic audio and visuals. It allows a unique view of the enigmatic maestro Grigory Sokolov’s life because it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hear authentic performances from over ten and even twenty years ago accompanied by a brand-new film by Nadia Zhdanova. The legendary pianist, who no longer performs with orchestras, has finally agreed to release two stunning concerto recordings from his extraordinary past: Mozart K488 with the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under Trevor Pinnock (recorded live in Salzburg 2005) Rachmaninov's Concerto for Piano Orchestra No. 3 with the BBC Philharmonic Orchestra under Yan Pascal Tortelier (recorded live in London 1995). Commenting on that very performance of Mozart’s Piano Concerto K 488, the Salzburger Nachrichten noted that “Such is his intensity that Sokolov sweeps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long with him”. The Independent described his reading of Rachmaninov’s Third Piano Concerto as “ecstatic” and as “an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hile The Times wrote that “Sokolov swept through the concerto like a hurricane”. These historic performances, will be publish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unique documentary, which looks back on both Sokolov’s artistic and private biography. Whilst Sokolov is well known for being reclusive and rarely giving interviews, filmmaker Nadya Zhdanova achieved the impossible: She spoke with his friends, with colleagues and eventually was allowed to use private material from Sokolov’s archives. She discovered rare and unreleased video footage (i.e. including Sokolov winning the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in 1966), which offers an intimate insight into the life of Grigory Sokolov. The documentary is dedicated to Inna Sokolova the late wife of the artist. Both documentary and the booklet will feature poems by Inna Sokolova in four languages.
-
艺术家: Zhu Xiao-Mei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11年12月5日
朱晓玫,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现在六十多岁,任教于巴黎高等音乐学院。居住在法国巴黎塞纳河畔.一位目前不为人知,低调而有实力的中国钢琴家。 她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艺术家家庭,8岁时就在北京的电台中演奏钢琴。 1962年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学校一直成绩优异。 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送到河北张家口劳动锻炼五个年头。虽然那时是全民无意识的疯狂年代,她对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追求没有放弃,竟然找到了一台钢琴偷偷练习。据她当时的同学黄安伦回忆,当时她搞到的钢琴还是缺了琴弦的,她竟然用钢丝代替。 恢复高考时她已经超过报考大学的年龄线,只好进了中央音乐学院的进修班。后来在北京舞蹈学校任钢琴教师, 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的访华促成了朱晓玫的美国之行,从1980年开始就读于波士顿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拿到钢琴音乐硕士. 1984年她定居巴黎并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任教。她的海顿和斯卡拉蒂评价都非常高.她的演奏生涯开始起步,而且缺乏强力的经纪公司的推广。但她的独特的音乐魅力从小圈子里慢慢向外传播,在巴黎成名已久,她的巴黎演奏会场场爆满. 她现在的演奏遍布了欧洲、北美、南美、亚洲甚至澳洲。她的唱片开始在一些主流唱片公司上出现。法国的Mirare出版了她的不少唱片,有哥德堡变奏、海顿奏鸣曲、斯卡拉蒂奏鸣曲、平均律第二集、舒曼钢琴作品等。
-
艺术家: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Gedda 伊丽莎白·施瓦茨科普夫 Elisabeth Schwarzkopf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1953年1月1日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一部歌剧,它的结构统一,主题发展广阔、性格的刻画及人物的相互关系处理也非常出色。可以说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剧,也是一部与维也纳歌剧传统紧密联系的伟大的神话歌剧,在这部歌剧中,无论是曲调语言还是和声语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戏剧表现,都十分突出地体现了民族色彩。 《魔笛》描述一位王子受夜后委托,带着一支魔笛和一位捕鸟人去神庙解救夜后的女儿。祭司帮助王子认识了夜后的险恶面目,并让王子和少女通过了几道考验后获得了爱情。 《魔笛》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一首是《我是快乐的捕鸟人》,歌词诙谐风趣,音乐活泼欢快,结构精美紧凑,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歌谣风格,活灵灵地展现了帕帕盖诺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另一首是夜后的咏叹调《年轻人别害怕》,这是一首极有名的曲调,表现了夜后仇恨光明的阴暗怪异的变态心理,同时也流露出母亲对儿女的疼爱之情。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歌剧咏叹调,作品后半段的华彩乐段和长期停留在高音区的乐句,使之成为最难演唱的曲目,即使是对最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来讲,也有利考验和挑战。另外,帕米娜的《啊,我知道了》和夜后的《心中燃烧着怒火》也同样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魔笛》可以称作是莫扎特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这部用德文演唱的歌剧,把德意志民族的优良品质,淳朴感情和清醇美丽的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莫扎特振兴德国歌剧的夙愿,开创了德国歌剧以后的发展道路,对新世纪的德国歌剧作曲家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