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标签 “R” 的结果
-
导演: 康拉德·弗农 , 格雷格·蒂曼 / 类型: Comedy Animation Adventure / 主演: 塞斯·罗根 克里斯汀·韦格 詹姆斯·弗兰科 乔纳·希尔 爱德华·诺顿
故事发生在一间大超市之中,在陈列在此的商品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某一日,那位名为“顾客”的上帝会现身此处,把你带回家,从此你将登上人生的巅峰,享受无上的荣光。香肠弗兰克(塞斯·罗根 Seth Rogen 配音)和他的女友热狗面包布兰达(克里斯汀·韦格 Kristen Wiig 配音)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被同一位顾客买回家,这样方可以过上向往已久的“合体”生活。 然而,一瓶曾经被顾客买走之后又被退回超市的蜂蜜芥末(丹尼·麦克布耐德 Danny McBride 配音)却道出了事件的真相,那就是,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也并没有天堂,等待着它们的,有的只有残忍的生吞活剥,骨肉分离。为了验证蜂蜜芥末的话,弗兰克找到了神秘的龙舌兰酒(比尔·哈德尔 Bill Hader 配音),与此同时,因为意外而跌落货架滚至别处的布兰达亦和同样遭遇的贝果萨米(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配音)、亚美尼亚薄饼拉瓦西(大卫·克鲁霍尔特兹 David Krumholtz 配音)一起,寻找回家的路。
-
导演: 吉恩·斯图普尼兹基 / 类型: Comedy Kids Adventure / 主演: 雅各布·特伦布莱 基思·L·威廉姆斯 布雷迪·诺恩 莫莉·戈登 米多莉·弗朗西斯
麦斯(雅各布·特瑞布雷 Jacob Tremblay 饰)、托尔(布雷迪·诺恩 Brady Noon 饰)和卢卡斯(基思·L·威廉姆斯 Keith L. Williams 饰)是三个青春懵懂的男孩,三人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在一起玩了,是感情十分要好的青梅竹马的玩伴。一天,麦斯以外的收到了邻家酷男孩的邀请,邀请三人去参加“亲吻派对”,这三个连女孩子的手都没有摸过的男孩,决定去弄清楚究竟应该怎样接吻。 三个孩子将研究对象的目标放在了邻居姐姐的身上,因为她会在家里和男友亲热。一行人偷偷拿了麦斯爸爸的无人机,利用无人机潜入了邻居家中。结果当然只有一个,那就是阴谋败露,不仅如此,昂贵的无人机还被弄坏了,这下可急坏了三个男孩。
-
导演: 彼特·R·亨特 / 类型: Action Romance Thriller Adventure / 主演: 乔治·拉扎贝 黛安娜·里格 特利·萨瓦拉斯 加布里埃尔·费泽蒂 伊尔莎·斯特帕特
这次,阴谋家贝洛福(特利•萨瓦拉斯Telly Savalas 饰)在瑞士山区建立一个疗养院,表面上这是一个普通的高级疗养院,风景秀丽、服务一流,但实际上却是贝洛福进行的一项旨在控制全球的计划的重要基地。在这个疗养院里,贝洛福开发出一种新型病毒,他企图将病毒注射到来这里疗养的女患者身上,然后通过她们传播到世界各地,达到掌握世界主权的目的。贝洛福的阴谋行动引起了英国情报部门的注意,于是007邦德(乔治•拉扎贝 George Lazenby 饰)奉命出动。邦德乔装打扮成家谱学的专家混进了这座疗养院,他必须及时查处贝洛福的阴谋,并阻止他!
-
/ 1957年1月 / [法] 罗曼·罗兰 / 翻译: 傅雷 / 原名: Jean-Christophe
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像年轻的齐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唐·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大,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第三册(安多纳德,户内,女朋友们)和上一册的热情与憎恨成为对比,是一片温和恬静的气氛,咏叹友谊与纯洁的爱情的悲歌。 第四册(燃烧的荆棘,复旦)写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难关,是“怀疑”与破坏性极强的“情欲”的狂飙,是内心的疾风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毁了,但结果仍趋于清明高远之境,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
-
艺术家: RQTN / 流派: 古典 / 发行日期: 2009年2月1日
Mathieu Artu's solo project, RQTN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artistic aspirations of its creator. He released his first writings as a composer on early 2008, on a CD EP "We Were...We Are", on Swarm Of Nails Recordings. As reviewers acclaimed this first effort, RQTN started to make itself known, dropping its name out on the musical landscape. One year later, no more copies were left. Time passes by, and new songs are written to be played with french hardcore band EINNA's singer. Though the project fails, Mathieu Artu reckons it should be shared. So, a second EP, self-titled, is released on the internet. Fully downloadable for free, it reaches more and more people every single day. In the meanwhile, it's time for self-questionning, as the Myspace page says, "RQTN is dead".Yet it is not the end of the story. Several weeks later, RQTN comes out of nowhere, writing a brand new page of his story, leaving the ethereal post-rock spheres for a crossover between several sounds. Through classical, alternative and modern minimalism, Mathieu Artu borrows from Olafur Arnalds, Max Richter, Philip Glass, Clint Mansell or The Album Leaf. 9 tracks are written, the first long-play album from RQTN is born. Its name : "Monolithes En Mouvement"... (Monoliths in motion)
-
/ 2013年8月 / Gareth James , Daniela Witten , Trevor Hastie , Robert Tibshirani / 副标题: with Applications in R
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provides an accessible overview of the field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an essential toolset for making sense of the vast and complex data sets that have emerged in fields ranging from biology to finance to marketing to astrophysic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is book present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techniques, along with relevant applications. Topics include linear regression, classification, resampling methods, shrinkage approaches, tree-based methods,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clustering, and more. Color graphic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methods presented. Since the goal of this textbook is to facilitate the use of these statistical learning techniques by practitioners in science, industry, and other fields, each chapter contains a tutorial on implementing the analyses and methods presented in R, an extremely popular open source statistical software platform. Two of the authors co-wrote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Hastie, Tibshirani and Friedman, 2nd edition 2009), a popular reference book for 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covers many of the same topics, but at a level accessible to a much broader audience. This book is targeted at statisticians and non-statisticians alike who wish to use cutting-edge statistical learning techniques to analyze their data. The text assumes only a previous course in linear regression and no knowledge of matrix algebra.
-
/ 2016年1月 / [奥]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 翻译: 陈宁 / 副标题: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
★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 ★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里尔克诗全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共 分四卷:1.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2. 原初与未刊诗集;3. 逸诗与遗稿;4. 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生前正式出版诗集》收录了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包括里尔克早年自费出版的三部诗集《宅神祭品》、《梦中加冕》和《降临节》,以及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巅峰诗人地位的《杜伊诺哀歌》与《商籁致俄耳甫斯》。
-
/ 1992年3月 / Ayn Rand / 副标题: 35th Anniversary Edition / 原名: Atlas Shrugged
俄裔美国作家安·兰德(Ayn Rand,1905一1982)的科幻小说《地球战栗》(Atlas Shrugged),这部著作中着重于对虚无主义主题的描写。在当代文学中,虚无主义主题在科特·沃尼格特(Ku rt Vonnegut)的书中也可见。罗伯特·斯通(Robert Stone)也是一位经常以虚无主义为主题的美国当代作家。在他的小说“日落之旗”(A Flag for Sunrise)(1981年)中,主角霍利维尔(Holliwell)挣扎着对抗他自己的虚无主义倾向。另一位书写虚无主义的是美国作家恰克·帕拉涅科(Chuck Palahniuk)。如在他1996年的小说“斗阵俱乐部”中,“毁灭计划”的终极目的就是摧毁现代文明以重建人性。然而帕拉涅科声称他并没有故意写虚无主义。 由于这部小说,兰德不再仅仅被称为“最畅销小说家”,而且还被称为“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在其“后记”中,兰德写道:我的哲学,就其精髓而言,是关于英雄般地生活着的人的概念,他以自身感受的幸福作为他人生的唯一道德目标,他以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作为他唯一高尚的活动,他以理性作为他唯一接受的绝对准则。 但是“幸福”,作为一种激情,兰德相信,它来自具有客观价值的成就感。这种成就以及达到它们的手段,我们只能凭借理性,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和辨识。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为达到我们命定的目标,我们还需要具备一些美德——独立、诚实、正直、骄傲、一致性与创造性。 安.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从下述“公理”出发,她自己称之为“存在的首要事实”(the primacy of existence),或者,又可称为“形而上学现实主义”——世界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是现实的,真实的,是存在的首要事实。这意味着事物就是事物本身(物自体)。当然,也就意味着,人只能感知和想象他所处的这一客观的世界。这一“公理”,兰德认为,是一切属于人的知识的出发点。作为对比,我援引金岳霖先生的知识论——首先有“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其次有客观的“所与”(the given)以及所与在官觉内的呈现,再次有基于所与呈现的意像与思想。 一方面,由于采取了雅理士多德以来西方传统哲学的“主-客”两分的立场,还由于承认生存于特定时空的个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兰德相信,主体对客体的认知是以“局部的”,每当我们的思想图像变得足够大从而难以被记忆的时候,我们就创造一个“概念”——通常以“符号”形式——来代表这一思想图像。故而,概念是知识的“单元”。另一方面,或许受到伯格森的影响,兰德相信,当认知主体试图对每一概念里包含着的无数可能的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时,他自身必须具有“同一性”,他自己的人格不应是分裂的,在他的意识里主体是统一的,否则,这概念就是支离破碎的,从而不成为知识的单元。 所以,人能够把无数可能的事物根据它们之间的某种相似性分类为“概念”,首先因为人有理性——在“主体-认知关系-客体”这一思想图案内主体从所与呈现中发现各种关系的能力,其次因为人有尊严——首先是身体的同一性,继而是思想的独立性,再而是生活的完整性。 在西方思想传统里,兰德的上述立场被称为是“客观主义”的,与此相应,兰德的社会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严的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并由此获得升华的过程。在中国思想传统里,金岳霖先生称他自己的立场“既非主观主义的也非客观主义的”,他努力要做到的,是“事与理并重”的态度,是“既求真实又求通理”的认识论,是“有能有式”的本体论。 兰德的立场与金岳霖先生的立场,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对“真”的尊重——我们对外物的真实感要求这外物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要求它不随我们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同时还要求我们关于外物所建立的通理是公的而非私的。金先生说,上述三项条件缺一则“真”取消。缺乏真,我们会感到人生不是圆融的,而是支离的,是疏远的,是荒唐的。 求真实的人生,兰德由此认为,要求每一个人努力成就一些真实的而非虚幻的事情。人的这种要把生命的真实感表达出来的努力,被称为“生产”,也称为“创造”。
-
/ 2009年8月 / Hadley Wickham / 副标题: Elegant Graphics for Data Analysis
This book describes ggplot2, a new data visualization package for R that uses the insights from Leland Wilkison''s Grammar of Graphics to create a powerful and flexible system for creating data graphics. With ggplot2, it''s easy to: * produce handsome, publication-quality plots, with automatic legends created from the plot specification * superpose multiple layers (points, lines, maps, tiles, box plots to name a few) from different data sources, with automatically adjusted common scales * add customisable smoothers that use the powerful modelling capabilities of R, such as loess, linear models, generalised additive models and robust regression * save any ggplot2 plot (or part thereof) for later modification or reuse * create custom themes that capture in-house or journal style requirements, and that can easily be applied to multiple plots * approach your graph from a visual perspective, thinking about how each component of the data is represented on the final plot. This book will be useful to everyone who has struggled with displaying their data in an informative and attractive way. You will need some basic knowledge of R (i.e. you should be able to get your data into R), but ggplot2 is a mini-language specifically tailored for producing graphics, and you''ll learn everything you need in the book. After reading this book you''ll be able to produce graphics customized precisely for your problems, and you''ll find it easy to get graphics out of your head and on to the screen or page.
-
/ 2018年7月 / [新西兰] 哈德利 • 威克姆 , [美] 加勒特 • 格罗勒芒德 / 翻译: 陈光欣 / 原名: R for Data Science: Visualize, Model, Transform, Tidy, and Import Data
本书的目标是教会读者使用最重要的数据科学工具,从而为实施数据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读完本书后,你将掌握R语言的精华,并能够熟练使用多种工具来解决各种数据科学难题。每一章都按照这样的顺序组织内容:先给出一些引人入胜的示例,以便你可以整体了解这一章的内容,然后再深入细节。本书的每一节都配有习题,以帮助你实践所学到的知识。
-
/ 2013年1月 / 卡巴科弗 / 翻译: 高涛 , 肖楠 , 陈钢 / 原名: R in Action
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人才却十分短缺。由于“大数据”对每个领域的决定性影响, 相对于经验和直觉,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基于数据和分析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科学、客观的决策越来越重要。开源软件R是世界上最流行的数据分析、统计计算及制图语言,几乎能够完成任何数据处理任务,可安装并运行于所有主流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成千上万的专业模块和实用工具,是从大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的绝佳工具。 本书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尽量跳脱统计学的理论阐述来讨论R语言及其应用,讲解清晰透澈,极具实用性。作者不仅高度概括了R语言的强大功能、展示了各种实用的统计示例,而且对于难以用传统方法分析的凌乱、不完整和非正态的数据也给出了完备的处理方法。通读本书,你将全面掌握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的技巧,并领略大量探索和展示数据的图形功能,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分析与沟通。想要成为倍受高科技企业追捧的、炙手可热的数据分析师吗?想要科学分析数据并正确决策吗?不妨从本书开始,挑战大数据,用R开始炫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吧! 本书内容: R安装与操作 数据导入/导出及格式化双变量关系的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 模型适用性的评价方法以及结果的可视化 用图形实现变量关系的可视化 在给定置信度的前提下确定样本量 高级统计分析方法和高级绘图
-
/ 2013年5月 / 哈德利·威克姆 (Hadley Wickham) / 翻译: 统计之都 / 副标题: 数据分析与图形艺术 / 原名: Ggplot2. elegant graphics for data analysis
中译本序 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新的软件,第一反应会是:为什么又要发明一个新软件?ggplot2是R世界里相对还比较年轻的一个包,在它之前,官方R已经有自己的基础图形系统(graphics包)和网格图形系统(grid包),并且Deepayan Sarkar也开发了lattice包,看起来R的世界对图形的支持已经足够强大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还要发明一套新的系统? 设计理念 打个比方,想想我们小时候怎样学中文的。最开始的时候我们要识字,不认识字就没法阅读和写作,但我们并不是一直按照一个个汉字学习的,而是通过句子和具体的场景故事学习的。为什么不在小学时背六年字典呢?那样可能认识所有的汉字。原因很简单,光有单字,我们不会说话,也无法阅读和写作。缺的是什么?答案是对文字的组织能力,或者说语法。 R的基础图形系统基本上是一个“纸笔模型”,即:一块画布摆在面前,你可以在这里画几个点,在那里画几条线,指哪儿画哪儿。后来lattice包的出现稍微改善了这种情况,你可以说,我要画散点图或直方图,并且按照某个分类变量给图中的元素上色,此时数据才在画图中扮演了一定的中心角色,我们不用去想具体这个点要用什么颜色(颜色会根据变量自动生成)。然而,lattice继承了R语言的一个糟糕特征,就是参数设置铺天盖地,足以让人窒息,光是一份xyplot()函数的帮助文档,恐怕就够我们消磨一天时间了,更重要的是,lattice仍然面向特定的统计图形,像基础图形系统一样,有直方图、箱线图、条形图等等,它没有一套可以让数据分析者说话的语法。 那么数据分析者是怎样说话的呢?他们从来不会说这条线用#FE09BE颜色,那个点用三角形状,他们只会说,把图中的线用数据中的职业类型变量上色,或图中点的形状对应性别变量。有时候他们画了一幅散点图,但马上他们发现这幅图太拥挤,最好是能具体看一下里面不同收入阶层的特征,所以他们会说,把这幅图拆成七幅小图,每幅图对应一个收入阶层。然后发现散点图的趋势不明显,最好加上回归直线,看看回归模型反映的趋势是什么,或者发现图中离群点太多,最好做一下对数变换,减少大数值对图形的主导性。 从始至终,数据分析者都在数据层面上思考问题,而不是拿着水彩笔和调色板在那里一笔一划作图,而计算机程序员则倾向于画点画线。Leland Wilkinson的著作在理论上改善了这种状况,他提出了一套图形语法,让我们在考虑如何构建一幅图形的时候不再陷在具体的图形元素里面,而是把图形拆分为一些互相独立并且可以自由组合的成分。这套语法提出来之后他自己也做了一套软件,但显然这套软件没有被广泛采用;幸运的是,Hadley Wickham在R语言中把这套想法巧妙地实现了。 为了说明这种语法的想法,我们考虑图形中的一个成分:坐标系。常见的坐标系有两种:笛卡尔坐标系和极坐标系。在语法中,它们属于一个成分,可自由拆卸替换。笛卡尔坐标系下的条形图实际上可以对应极坐标系下的饼图,因为条形图的高可以对应饼图的角度,本质上没什么区别。因此在ggplot2中,从一幅条形图过渡到饼图,只需要加极少量的代码,把坐标系换一下就可以了。如果我们用纸笔模型,则可以想象,这完全是不同的两幅图,一幅图里面要画的是矩形,另一幅图要画扇形。 更多的细节在本书中会介绍,这里我们只是简略说明用语法画图对用纸笔画图来说在思维上的优越性;前者是说话,后者是说字。 发展历程 ggplot2是Hadley在爱荷华州立大学博士期间的作品,也是他博士论文的主题之一,实际上ggplot2还有个前身ggplot,但后来废弃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Hadley写软件的特征,熟悉他的人就知道这不是他第一个“2”版本的包了(还有reshape2)。带2的包和原来的包在语法上会有很大的改动,基本上不兼容。尽管如此,他的R代码风格在R社区可谓独树一帜,尤其是他的代码结构很好,可读性很高,ggplot2是R代码抽象的一个杰作。读者若感兴趣,可以在GitHub网站上浏览他的包:https://github.com/hadley。在用法方面,ggplot2也开创了一种奇特而绝妙的语法,那就是加号:一幅图形从背后的设计来说,是若干图形语法的叠加,从外在的代码来看,也是若干R对象的相加。这一点精妙尽管只是ggplot2系统的很小一部分,但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程序语言可比拟,它对作为泛型函数的加号的扩展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绝了。 至2013年2月26日,ggplot2的邮件列表(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gplot2 )订阅成员已达3394人,邮件总数为15185封,已经成为一个丰富、活跃的用户社区。未来ggplot2的发展也将越来越依赖于用户的贡献,这也是很多开源软件最终的走向。 关于版本更新 原书面世之时,ggplot2的版本号是0.8.3,译者开始翻译此书时是0.9.0版本;该版本较之0.8.3,内部做了一些大改动。此后,ggplot2频繁升级,目前版本号是0.9.3,当然这也给本书的翻译过程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因为译者不但要修正原书中大量过时的代码、重新画图,还要修正过时的理念,以及处理数次版本更新的影响。所幸,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得到了本书审校殷腾飞博士、ggplot2开发者Hadley Wickham和Wistong Chang的大力帮助。 如果你是老用户,那么可能需要阅读下面的小节。之后ggplot2有过多次更新,尤其是0.9.0之后,ggplot2的绘图速度和帮助文档有了质的飞跃。关于0.9的更新,读者可以从https://github.com/downloads/hadley/ggplot2/guide-col.pdf下载一份细致的说明文档,但原文档比较长,而且有些内部更新问题我们也不一定需要了解,因此这里给一段概述。 ggplot2的帮助文档大大扩充了,过去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个函数里面不知道有哪些可能的参数,例如theme()函数,现在已经有了详细说明。 新增图例向导函数guide_legend()和guide_colorbar(),前者可以用来指导图例的排版,例如可以安排图例中元素排为n行m列;后者增强了连续变量图例的展示,例如当我们把颜色映射到一个连续变量上时,过去生成的图例是离散的,现在可以用这个函数生成连续颜色的图例(渐变色)。 新增几何对象函数geom_map()(让地图语法变得更简单),geom_raster()(更高效的geom_tile()),geom_dotplot()(一维点图,展示变量密度分布)和geom_violin()(小提琴,实为密度曲线)。 新增统计变换函数stat_summary2d()(在二维网格上计算数据密度),stat_summary_hex()(在六边形“蜂巢”上计算数据密度),stat_bindot()(一维点图密度),stat_ydensity()(密度曲线,用于小提琴图)。 facet_grid()支持X轴和Y轴其中一者可以有自由的刻度(根据数据范围而定),以往要么所有切片使用同样的坐标轴刻度,要么所有都自由。 geom_boxplot()开始支持画箱线图的凹槽(notch),就像R基础图形系统中的boxplot()函数。 新增函数ggmissing()用来展示缺失值的分布,ggorder()按照数据观察顺序先后画折线图,ggstructure()展示数据热图。 另外这次更新涉及到一些函数参数名称的变化,如果旧代码在这个版本中报错说有未使用的参数,那么用户需要再次查看帮助文档,确保输入的参数在函数中存在。在所有这些表面的更新背后,实际上ggplot2很大程度上被重写了,例如开始使用R自带的S3泛型函数设计,以及将过去ggplot2的功能继续模块化为一些独立的包,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标度部分的功能被抽象到scales包中,从数据映射到颜色、大小等外观属性可以由这个包直接完成。这种分拆也使得其他开发者可使用过去ggplot2内部的一些功能函数。 0.9.1版本主要解决了0.9.0版本中的一些漏洞。ggplot2在2012年9月4日发布了新的版本0.9.2,其中一些特性和更新有必要提及: 采用了全新的主题(theme)系统,opts()函数已被标记为“不推荐使用”(deprecated),将在未来版本中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theme()函数,主题元素(theme element)由属性列表构成,支持继承,主题之间可以直接进行合并等操作。详情参见wiki页面:https://github.com/wch/ggplot2/wiki/New-theme-system 。 依赖于新的gtable包。 用来更方便地调整修改ggplot2图形中的图元,ggplotGrob()会返回一个gtable类,这个对象可以利用gtable包中提供的函数和接口进行操作。 所有“模板”类型的图形函数,比如plotmatrix(),ggorder()等等,已被标记为“不推荐使用”(deprecated),将在未来版本中取消。 在本书出版之际,ggplot2更新到了版本0.9.3,修复了0.9.2的一些漏洞,其主要更新包括 不再支持plotmatrix()函数。 geom_polygon()提速,比如世界地图的绘制快了12倍左右。 新增部分主题,比如theme_minimal(),theme_classic()。 本书的所有代码和图片都是针对新版本0.9.3的,在内容方面也根据版本更新对原文做了适当的增删填补,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本书把影响正文阅读的彩图集中放在附录后面,读者可以随时翻阅。 致谢 在听说我们翻译完这本书之后,本书原著Hadley很高兴,给我们发邮件说: I am excited and honoured to have my book translated to Chinese. ggplot2 has become far more popular than I ever imagined, and I'm excited that this translation will allow many more people to learn ggplot2. I'm very grateful that Yihui and his team of translators (Nan Xiao, Tao Gao, Yixuan Qiu, Weicheng Zhu, Taiyun Wei and Lanfeng Pan) made this possible. One of the biggest improvements to ggplot2 since the book was first written is the ggplot2 mailing list. This is a very friendly environment where you can get help with your visualisations, and improve your own knowledge of ggplot2 by helping others solve their problems. I'd strongly encourage you to join the mailing list, even if you think your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 -- we are very friendly people. 我们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包括邱怡轩(第1~2章)、主伟呈(第3~4章)、肖楠(第5~6章)、高涛(第7~8章)、潘岚锋(第9章)、魏太云(第10章、附录以及翻译过程的协调安排和全书的LaTeX排版工作)。所有译者均来自于统计之都(http://cos.name )。 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殷腾飞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的孟生旺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政同学通读了译稿,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殷腾飞博士还提供了大多数新版本中的解决方案,并担任本书的审校。肖凯老师和余光创博士分别对第1~4章、第8~10章以及附录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妍、李晓矛、谢漫锜三位同学、中国再保险公司的李皞先生、百度公司的韩帅先生、eBay公司的陈丽云女士、Mango Solutions公司的李舰先生、京东商城的刘思喆先生、首钢总公司的邓一硕先生、新华社的陈堰平先生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也曾提过不少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我们还建立了翻译主页:https://github.com/cosname/ggplot2-translation ,读者可以在这里得到最新的勘误和书中的代码,也可以随时提出任何问题。 谢益辉 2013年2月26日
-
/ 2005年4月 / Ayn Rand
A special edition hardcover in celebration of Ayn Randas centennial.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in 1943, "The Fountainhead"--containing Ayn Randas daringly original literary vision with the seeds of her groundbreaking philosophy, Objectivismawon immediate worldwide acclaim. This instant classic is the story of an intransigent young architect, his violent battle against conventional standards, and his explosive love affair with a beautiful woman who struggles to defeat him. This centennial edition of "The Fountainhead," celebrating the controversial and eduring legacy of its author, features an afterword by Randas literary executor, Leonard Peikoff, offering some of Ayn Randas personal no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er masterwork. aA writer of great power. She has a subtle and ingenious mind and the capacity of writing brilliantly, beautifully, bitterly.a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