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标签 “docs” 的结果
走近蓝色海岸 (1958) [电影] 豆瓣
Du côté de la côte
8.4分(46人)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
Anne Ollivier
、
罗热·科焦
又名:
Along the Coast
本片描绘了法国南部蓝色海岸天堂般的美景及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天堂在哪里?有人说就在法国南部的蓝色海岸,那里总是有美丽的阳光、细软的沙滩和成群的游人,甚至英国女王、大画家毕加索都忍受不住这里美景的诱惑。在裸体主义者独占的岛屿上,马儿在海边悠然踱步,游人赤身裸体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这一切似乎告诉人们:这里离天堂很近。然而影片告诉人们:这一切都是错觉,这里不属于当地人,那些不远万里赶来的游人也都是冒牌的亚当和夏娃,因为这个天堂是上着锁的。本片以一个左翼知识分子的视角详细描摹了法国土地上这块特殊的“飞地”,令人想起维果的《尼斯的景象》,这两部影片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本片比较含蓄,《尼斯的景象》比较凌厉,本片导演阿涅斯·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954年,她在没有受过任何电影教育的情况下拍摄的电影处女作《短岬村》震撼了法国影坛,成为新浪潮电影的先声作品,她本人也因此被尊为“新浪潮之母”。时至今日,她的艺术创造力依然不减,不断创作出新的富有震撼力的作品(如完成于2000年的纪录片《拾荒者》,参见单万里《DV时代的新浪潮之母--纪念阿涅斯·瓦尔达从影50周年》,载《当代电影》杂志2004年第3期)。
扬科叔叔 (1967) [电影] 豆瓣
Oncle Yanco
8.4分(31人)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
Jean Varda
、
Tom Luddy
等
又名:
Uncle Yanco
Agnes Varda went to San Francisco to promote her film "Les Creatures". Tom Luddy on Pacific Film Archives told her : "There is a man called Varda on a boat in Sausalito. Are you related?". "I dont know, lets find out" Agnes Varda replied.
They went there on a thursday and met this Yanco (Jean Varda) who was the cousin of her fathers. So she made this little movie about this old man, living on a boat with his hippie friends, making a living as a painter.
Altogether a nice little film, a typical Varda movie.
They went there on a thursday and met this Yanco (Jean Varda) who was the cousin of her fathers. So she made this little movie about this old man, living on a boat with his hippie friends, making a living as a painter.
Altogether a nice little film, a typical Varda movie.
达格雷街风情 (1976) [电影] 豆瓣
Daguerréotypes
8.4分(29人)
导演:
阿涅斯·瓦尔达
主演:
阿涅斯·瓦尔达
又名:
达盖尔街印象
讲述了新浪潮教母阿涅斯·瓦尔达又一动人的纪录长片,Daguerréotypes原指法国画家达盖尔于1839年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此后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而达格雷街则是瓦尔达在巴黎居住的街道·她由靠近自己家门的“蓝蓟花“杂货店出发,将视觉范围渐渐地扩大到整条街上的商铺以及在其中辛勤工作的人们,并以一名在街上表演的话痨魔术师为梭,将整部电影以一种奇妙的方式——魔术师的絮絮叨叨成为商铺顾客与店员,店主行为动作的良好注解——串联起来。
超正常化 (2016) [电影] 豆瓣
HyperNormalisation
9.2分(22人)
导演:
亚当·柯蒂斯
主演:
亚当·柯蒂斯
、
唐纳德·特朗普
等
又名:
Living in an Unreal World
、
生活在虚幻的世界
HyperNormalisation tells the extraordinary story of how we got to this strange time of great uncertainty and confusion - where those who are supposed to be in power are paralysed - and have no idea what to do. And, where events keep happening that seem inexplicable and out of control - from Donald Trump to Brexit, the War in Syria, the endless migrant crisis, and random bomb attacks. It explains not only why these chaotic events are happening - but also why we, and our politicians, cannot understand them.
The film shows that what has happened is that all of us in the West - not just the politicians and the journalists and the experts, but we ourselves - have retreated into a simplified, and often completely fake version of the world. But because it is all around us, we accept it as normal.
HyperNormalisation has been made specifically for BBC iPlayer. It tells an epic narrative spanning 40 years, with an extraordinary cast of characters. They include the Assad dynasty, Donald Trump, Henry Kissinger, Patti Smith, the early performance artists in New York, President Putin, intelligent machines, Japanese gangsters, suicide bombers - and the extraordinary untold story of the rise, fall, rise again, and finally the assassination of Colonel Gaddafi.
All these stories are woven together to show how today’s fake and hollow world was created. Part of it was done by those in power - politicians, financiers and technological utopians. Rather than face up to the real 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 they retreated. And instead constructed a simpler version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hang onto power.
But it wasn’t just those in power. The film shows how this strange world was built by all of us. We all went along with it because the simplicity was reassuring. And that included the left and the radicals who thought they were attacking the system. The film reveals how they too retreated into this make-believe world - which is why their opposition today has no effect, and nothing ever changes.
The film shows that what has happened is that all of us in the West - not just the politicians and the journalists and the experts, but we ourselves - have retreated into a simplified, and often completely fake version of the world. But because it is all around us, we accept it as normal.
HyperNormalisation has been made specifically for BBC iPlayer. It tells an epic narrative spanning 40 years, with an extraordinary cast of characters. They include the Assad dynasty, Donald Trump, Henry Kissinger, Patti Smith, the early performance artists in New York, President Putin, intelligent machines, Japanese gangsters, suicide bombers - and the extraordinary untold story of the rise, fall, rise again, and finally the assassination of Colonel Gaddafi.
All these stories are woven together to show how today’s fake and hollow world was created. Part of it was done by those in power - politicians, financiers and technological utopians. Rather than face up to the real complexities of the world, they retreated. And instead constructed a simpler version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hang onto power.
But it wasn’t just those in power. The film shows how this strange world was built by all of us. We all went along with it because the simplicity was reassuring. And that included the left and the radicals who thought they were attacking the system. The film reveals how they too retreated into this make-believe world - which is why their opposition today has no effect, and nothing ever changes.
景观社会 (1974) [电影] 豆瓣
La Société du spectacle
8.3分(21人)
导演:
居伊·德波
主演:
居伊·德波
又名: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作者:明瀚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一:生平与实践
Guy-Ernest Debord,理论家、电影导演和社会运动者,生於1930年11月28日,卒於1994年11月30日(自杀身亡),是国际情境主义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简称SI)的创始人和理论贡献者。他曾是Lettrist International和Socialisme ou Barbarie的一员(此二团体皆是发起於二战後法国的左翼社群,前者是脱离Lettrist的极端分支,後者则源自於扥洛斯基主义-第四国际),此外,1953年德博也参与了这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所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这些活动之後被收录在Naked Lips一书之中。
1967年《景观社会》一书的出版造成了许多知识人和学生的,1968年学运中在巴黎街道上的墙上不时有著从这本书中徵引的话语。他该书的理论是试图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公私领域在於欧洲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导致的精神衰弱的问题,而他假设「景观」就是罪魁祸首,而他对於景观的批判基本上是承袭於马克思、马库塞、卢卡奇对商品的批判。1972年因为他涉及Gerard Lebovici(他的好友兼他的出版者)的暗杀命案而遭致名声诋毁,因此他的著述和多部重要的电影也因此无法在他有生之年出版发行,他五部电影也是於这两年才陆续在法国本土重新由私人释出、出版,2005年11月15日也才真正完整发行。(台湾目前买不到,要订)
二:情境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介绍
「情境国际」对社会的批判和主张对当下生活采取的行动和作为是当时知识青年主要思想的来源之一,除了奇德博之外,还有Asger Jorn以及另外一位撰写《日常生活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 的哈伍尔˙范内哲姆(Raoul Vaneigem)也是大将之一。「情境国际」1959年正式从Lettrist(单字主义:一支後结构主义的作家和诗人派别,主张用低限和抽象形式的方式作出艺术表达,源自达达Dada,主要想区辨当时布尔乔亚的品味)分裂出去,「情境国际」同时也是68五月学运的主要催化者。
「情境国际」(1957-1972)相信思考当下性的时刻能有作出改变的高度潜力,并且从中藉由有效的权力关系去转化社会,而自我的解放也来自於此;而这个对社会结构的转化也就是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方式。「情境国际」试图去创造一连串源自於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的策略,例如世俗启迪、衍生(encounters:行动的流窜和无以名状的偶遇)、创旧手法(Dtournement:运用已存在的形式、概念,将之加以改造後对原先的意义和作用产生反噬和颠覆力,并以此传达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讯息 ),在当时,他们与「眼镜蛇」(CoBra)这个艺术团体(北美馆有展过)交往也十分密切。
之後,研究显示(参考【今艺术】156期)从英国的庞克运动也可以看出「情境国际」的些许传统,当情境主义见用於80、90年代的政治领域时,许多以Psychogeography(暂译「精神地形学」,该词首用於【情境国际】1958年第一期的刊物中)一词为名的派系则纷纷出现於世界各地。
三. 德博拍过哪几部电影:
Howls for Sade (1952)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第一到三音轨不同的voice在说著不同的话,但是没有一个提到萨德(But no one talks about Sade in this film)。这部片似乎是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每个段落看似互不相关,但又有其特殊观关联的方式,路如不同音轨的间续叙事,以及一个大叙事/後设叙事的旁白。
On the Passage of a Few Persons Through a Rather Brief Unity of Time (1959):
从原声带译文揣想,应近似於1953年德博参与了那群Lettrist International者藉由自由联想式的行走步调漫游於巴黎城中去标志了巴黎的精神地形学地图,这个传统的延伸可以在高达早期新浪潮电影或是瑟铎(De)的“Walking in the City“文章中可见一般。
Critique of Separation (1961)
片中就是一个短发女性和男性友人不断地在巴黎街头行走、或坐下喝咖啡,就像是《爱在黎明破晓前》上集的维也纳或下集的巴黎那样相知相随,见片段:@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3)
这部片利用大量的电影片段拼装而成,其中插入一些颇具意象的片段或是街头暴动的纪录片,德博以覆颂他於1967年写成的《景观社会》段落的方式进行影片的画外音叙事,在有限的下集阅听中,德博用了不少关於战争或革命的电影来说明革命的时间观,从布尔乔亚革命到後续的无产阶级革命,透过陆续放映《埃及战役》、《波坦金战舰》、史达林政权阅兵、1968年学运纪录片等片,来达成他的影像实践。其中有许多问题性留待之後课堂举证与讨论。
Refutation of All the Judgments, Pro or Con, Thus Far Rendered on the Film 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 (1975)
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 (1978)
在有限的影片阅听中,这部短片似乎是以360度摇镜的方式将巴黎某处的广场周边景观全数摄尽,而片末重新回到摄影机一开始拍摄之处,这看似无意义的拍摄其实可能是有对话性和政治性的,例如对蒙太奇的省用、以及俗常市民生活的捕捉,或是对城市景观化的批判(这似乎有些薄弱)。见片段:@
四:《景观社会》的阅听札记
与本堂课讨论读本同名的《景观社会》那部电影主要在演什么,很可惜我无法获得上集,所以不能窥知全貌,但是我可以针对下集作出解释、批判和一些根据该片内容具高度关联也具联想性的切题方向:
札记1:女子听到曲调的多愁善感而後又豁然惊醒,是否意味者班雅明强调超现实主义化「入梦」之後必须「出梦」的实践重要性。麻醉的问题一向是神游者的问题。而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是一种内在去历史的历史观,正如流行会不断循环,历史在其中自己取消了,而这便是德博所说的历史的瘫痪,时间的错误意识。(但是德博在电影後半段又说,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
札记2:在《埃及战争》(War in the Land of Egypt)的选映片段中,德博讨论到权力如何规避其自身获取的方式,正如编年史也没有记载任何权力更迭的事件细致是如何发生的,总用一种模糊化的技术让权力或神话永远置於高位。德博说:「这是一个沉默的表演,统治者走出门外,对群众招招手,不发一语,不加解释自身统治阶级的合法性和让何往後的政治主张」
札记3:布尔乔亚和农耕者(平均地权者)曾经同心合力过,但後来布尔乔亚取得统治地位後则幸存者(Survivals)逐一灭绝,布尔乔亚的历史变成了统治阶级的历史,个体在其中仍然牺牲,而商品经济成为宿命,以物之拥有这件事来评断一切也是宿命。(History was, but is no more, new immobility in history,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
札记4:所谓资本主义让time unify,同一的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世界市场的时间,同时也是全球的一般化时间,而这便是世界景观的必然结果(景观是资本高度积累的必然结果)。
札记5:而劳动阶级也不外於此同一化的时间,所以第二次革命即无产阶级革命,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兴起也来自布尔乔亚的发展,{电影中有氢弹大爆炸的画面}则,历史又动了,无产阶级点出了一种为著新的历史生活的可能之点
札记6:在现代景观中,工人也可以被再现为阶级自身的对立物。要如何能抿除景观,则必须够过思维对景观的穿越,意识则於此成形。
札记7:不能只一昧地否命资产阶级历史,无产革命有更无限和完整的任务要实现。正如同意识形态不能将部份目标伪装成整体目标,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臣服於意识形态之下,基於这样的实践氛围,劳工应该是更多变的、自发的并且范围更大的(故不被特定化利用)。
札记8:革命和理论的关系德博身为国际情境的理论创建者也有讨论,他说,是有理论需求这件事,但是他们并不被理论地塑造,他举例:苏维埃政府并不是一个理论的发现。
问题1:德博挑选几段当成旁白来念,与影片有一种对应、无关也有扞格,到底他的叙述策略为何?这些电影的选用有什么样的策略性、批判性(或教条意味),会不会他所正面支持扬言的革命在他的影像化时间中也变成了一种景观,如果这是一个社会资本宏大实现後的景象背後,又是一种完美的决裂?他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盲点,阶级斗争完全无法影像化、也无法理论化。
问题2:如果这部影片是基於史达林集权主义的思考,是否便是呈现了那一代知识人对左翼热情的逐渐淡却,虽然在片尾看似庆功般赞许(可以讨论本片中那神来多笔的配乐)者68学运的活跃和罢工(推翻布尔乔亚社会)的全面胜利,但是不免嗅到镇暴烟硝味後的那一股沧凉且永不止歇的官僚臭气。
五: 相关电影作品网站、68电影与书籍
˙德博电影作品文字载录:
˙德博影像全集网站:
˙德博影像全集法国fnac贩售网:
˙文章:“Henri Lefebvre on the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路况,<五月之砖---68学运影想录>,《五月之砖》2005.1唐山出版社
˙贝托鲁奇,The Dreamers《巴黎初体验》,金马影展片名译为《爱做爱作梦》
珍珠纽扣 (2015) [电影] TMDB 豆瓣
El botón de nácar
8.6分(19人)
导演: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主演: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又名:
深海光年(台)
、
The Pearl Button
海洋中蕴含了人类的全部历史。海水中能听到来自地球甚至外太空的声音,潮汐吸收着斗转星移的力量并将其传递给万物生灵。水构成了智利最长的国界线,同时也埋藏着洋底两个神秘珠扣的秘密。智利拥有2670英里海岸线,群岛众多,这是一块充满神秘力量的土地。这里有火山、群峰和冰川,有巴塔哥尼亚原住民、最早的欧洲航海家,当然也有政治犯。有人说,水是有记忆的;这部纪录片则向我们展示了,水也是有声音的。
故乡之光 (2010) [电影] 豆瓣
Nostalgia de la luz
8.5分(17人)
导演:
帕特里西奥·古斯曼
主演:
Gaspar Galaz
、
Lautaro Núñez
等
又名:
星空尘土(台)
、
怀念星光
、
渴望光明
、
光之乡愁
、
惆怅星光
等
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天文学家探寻宇宙以寻找生命的起源,不远处,当地的妇女正在沙丘中搜寻亲人的尸骸,他们是被皮诺切特独裁政权随意处置和杀害的。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将这两种关于生命的找寻并置在一起,引人深思。
这是一部在海拔3000米的Atacama沙漠拍摄的纪录片。天文学家聚集在那里观测群星。这个地方还因一个原因吸引了众多来访者:地表的干旱能使人类尸体完好无损。除了那些干尸和迷路的探险者的尸体,还有许多政治被关押在这片沙漠中而死去。影片强调了这样的两面性,将天文学家观测繁星寻找外星生命和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寻找亲人对比。所以影片的政治层面很清晰。
幕后制作
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的每一部影片都和20世纪智利国家的回忆有关:从他在1975年戛纳影展平行竞赛单元放映的《智利之战》三部曲开始,一直到在2004年非竞赛单元放映的《萨尔瓦多·阿兰德》。《故乡之光》也延续了这一主题,影片面向未来(群星),同时不忘为了赢得独立的代价和那段充满鲜血的痛苦的过去。
这是一部在海拔3000米的Atacama沙漠拍摄的纪录片。天文学家聚集在那里观测群星。这个地方还因一个原因吸引了众多来访者:地表的干旱能使人类尸体完好无损。除了那些干尸和迷路的探险者的尸体,还有许多政治被关押在这片沙漠中而死去。影片强调了这样的两面性,将天文学家观测繁星寻找外星生命和那些支离破碎的家庭寻找亲人对比。所以影片的政治层面很清晰。
幕后制作
导演帕特里克·古兹曼的每一部影片都和20世纪智利国家的回忆有关:从他在1975年戛纳影展平行竞赛单元放映的《智利之战》三部曲开始,一直到在2004年非竞赛单元放映的《萨尔瓦多·阿兰德》。《故乡之光》也延续了这一主题,影片面向未来(群星),同时不忘为了赢得独立的代价和那段充满鲜血的痛苦的过去。
雕像也会死亡 (1953) [电影] 豆瓣
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
9.0分(14人)
导演:
吉兰·克洛凯
、
克里斯·马克
等
主演:
让·内格罗尼
、
弗朗索瓦·密特朗
等
又名:
雕像也已死去
、
Even Statues Die
《雕像也会死亡》(Les statues meurent aussi,阿兰·雷乃、克里斯·马尔凯,1953年出品,27分钟)尖锐地批评了西方殖民主义对非洲传统艺术的戕害以及自称热爱非洲艺术的上等阶层的贪婪与伪善。本片的主角是来自黑非洲的人物雕像、面具和其他非洲艺术品,但是它们的演出场所并非黑人的故乡,而是白人的欧洲,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品拍卖会是它们频频出没和滞留的中转地。这些本来被非洲部族用来抵抗死亡的面具和雕像,如今却呆在博物馆的橱窗里静静地死去。此时,画外音告诉我们:“当人死去的时候,他便进入了历史;当这些雕像死去的时候,它们进入了艺术;这种关于死亡的学问,我们最后称之为文化。”由于本片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自拍竣之日起即遭到法国政府禁映,直到1963年才解禁。本片由长于剪辑的阿兰·雷乃操刀剪辑,由强于写作的克里斯·马尔凯撰写解说,充分发挥了两人各自的强项,可谓强强合作的结晶。
This collaborative film, bann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by French censors as an attack on French colonialism (and now available only in shortened form), is a deeply felt study of African art and the decline it underwent as a result of its contact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Marker's characteristically witty and thoughtful commentary is combined with images of a stark formal beauty in this passionate outcry against the fate of an art that was once integral to communal life but became debased as it fell victim to the demands of another culture.
This collaborative film, bann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by French censors as an attack on French colonialism (and now available only in shortened form), is a deeply felt study of African art and the decline it underwent as a result of its contact with Western civilization. Marker's characteristically witty and thoughtful commentary is combined with images of a stark formal beauty in this passionate outcry against the fate of an art that was once integral to communal life but became debased as it fell victim to the demands of another culture.
远离越南 (1967) [电影] 豆瓣
Loin du Vietnam
8.2分(11人)
导演:
尤里斯·伊文思
、
威廉姆·克莱因
等
主演:
Anne Bellec
、
凯伦.布朗盖农
等
又名:
Far from Vietnam
严格的说,这也许算不上是一部集锦影片,而是法国知识分子导演和电影工作者在越战时代的一次“良心大行动”,而且这也是不多的几部集锦纪录片之中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开始,解说词就已经点明影片的主旨:越战是一场富人和穷人的战争,是富裕的美国和贫穷的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接下来“欲哭的约翰逊”、“倒叙(闪回)”“镜头眼”、“我们为何而战”、“安与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们随着编导进入越南和美国的现状、探讨越战的历史、旁观知识分子的讨论、参与世界各地人们的讨论,深入地、多侧面地接近越战。这里面既有导演的主观阐述,也有从新闻影片上剪接过来的“客观”纪实,甚至还有极端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大概是在戈达尔的段落里,我们不断看到一个摄影师/导演坐在摄影机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同一场面,而解说词却在说着:我们没法到越南去,只能在这里制作这部影片。
在大量事实和观点,甚至是包括美国、越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越战问题争论的罗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说给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当的总结和升华:“战争就在我们周围,越南是为了我们而战”!
————————————————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影片首先对比了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美方拥有无比先进的航空母舰,越方则以原始方式挖掘简陋的防空洞;随着一阵狂轰滥炸,银幕变得昏天黑地;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为《约翰逊在哭泣》的话剧讽刺了好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巴黎,戈达尔一边将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边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美国的越南,并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部分场景;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在前线时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姑娘回忆起了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诺曼·莫里,他的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本片的诞生过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马凯在听了从越南归来的伊文思的讲述后,倡议法国新浪潮的几位著名电影导演以及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1928年生)共同拍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集锦片,每人负责拍摄其中的1到2个片段(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不同,拍摄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极端的莫过于戈达尔拍摄的名为“镜头眼”的片段,依照形式与内容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个片段中的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他还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摄。本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在影片开始,解说词就已经点明影片的主旨:越战是一场富人和穷人的战争,是富裕的美国和贫穷的越南之间的战争。在接下来“欲哭的约翰逊”、“倒叙(闪回)”“镜头眼”、“我们为何而战”、“安与尤艾”、“目眩”等等段落里,我们随着编导进入越南和美国的现状、探讨越战的历史、旁观知识分子的讨论、参与世界各地人们的讨论,深入地、多侧面地接近越战。这里面既有导演的主观阐述,也有从新闻影片上剪接过来的“客观”纪实,甚至还有极端个人化的表达方式。大概是在戈达尔的段落里,我们不断看到一个摄影师/导演坐在摄影机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同一场面,而解说词却在说着:我们没法到越南去,只能在这里制作这部影片。
在大量事实和观点,甚至是包括美国、越南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越战问题争论的罗列之后,影片最后的一段解说给所有人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整部影片得到了最恰当的总结和升华:“战争就在我们周围,越南是为了我们而战”!
————————————————
《远离越南》(Loin du Viêtnam,尤里斯·伊文思等,1967年|120分钟|35毫米|黑白与彩色|有声)是由多位导演拍摄的反映越南战争的集锦片。除了尤里斯·伊文思,其他导演为阿兰·雷乃、让—吕克·戈达尔、阿涅斯·瓦尔达、克劳德·勒鲁什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影片首先对比了战争双方的军事力量,美方拥有无比先进的航空母舰,越方则以原始方式挖掘简陋的防空洞;随着一阵狂轰滥炸,银幕变得昏天黑地;一出独幕剧表现了巴黎呼吁和平的示威与纽约支持战争的游行;在越南,一出名为《约翰逊在哭泣》的话剧讽刺了好战的美国总统约翰逊;在巴黎,戈达尔一边将眼睛伏在取景器上取景,一边解释为什么美国一定要建立一个属于美国的越南,并在这个片段中插入了自己刚刚拍竣的影片《中国姑娘》的部分场景;一位美国战地女记者讲述了自己为什么在前线时希望成为另一个阵营的人;一位生活在巴黎的年轻的越南姑娘回忆起了在五角大楼前自焚的诺曼·莫里,他的远在大西洋另一边的妻子出现在镜头前。本片的诞生过程大致如下:克里斯·马凯在听了从越南归来的伊文思的讲述后,倡议法国新浪潮的几位著名电影导演以及纪录片大师伊文思和美国摄影家威廉·克莱恩(1928年生)共同拍摄一部关于越南战争的集锦片,每人负责拍摄其中的1到2个片段(总共拍摄了11个片段)。这些导演的艺术风格不同,拍摄的片段多姿多彩,最极端的莫过于戈达尔拍摄的名为“镜头眼”的片段,依照形式与内容相互分离的原则,这个片段中的声音和画面毫无关联,他还亲自跳到镜头前讲述自己为什么不能去越南而只能在巴黎拍摄。本片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反战影片之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史-2A 单独的电影 (1997) [电影] 豆瓣
Histoire(s) du cinéma: Seul le cinéma
8.4分(10人)
导演:
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
让-吕克·戈达尔
又名:
Histoire(s) du cinéma: Chapter 2A
、
电影史:第二章(上篇)
、
电影史:单独的电影
26分钟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是把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明确地记录下来。” 在这一章里,戈达尔与电影评论家塞尔吉达内就历史和电影历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电影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吗?不,是十九世纪的;‘新浪潮’之后的人们看电影的次数是不是增加了?没有,从电影史来看有没有10部都是疑问。但是只有电影是唯一的可以完全讲述历史的艺术。只有通过电影,可以将自身投入未来。”《狩猎人的夜晚》,如里得尔皮看到的波多雷尔的《旅行》,克雷姆特的绘画。戈达尔将我们带进梦幻般的电影世界。
“历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是把历史上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明确地记录下来。” 在这一章里,戈达尔与电影评论家塞尔吉达内就历史和电影历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电影是二十世纪的产物吗?不,是十九世纪的;‘新浪潮’之后的人们看电影的次数是不是增加了?没有,从电影史来看有没有10部都是疑问。但是只有电影是唯一的可以完全讲述历史的艺术。只有通过电影,可以将自身投入未来。”《狩猎人的夜晚》,如里得尔皮看到的波多雷尔的《旅行》,克雷姆特的绘画。戈达尔将我们带进梦幻般的电影世界。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书] 豆瓣
8.6分(10人)
作者:
David Harv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5年
9月
Neoliberalism--the doctrine that market exchange is an ethic in itself, capable of acting as a guide for all human action--has become dominant in both thought and practice throughout much of the world since 1970 or so. Writing for a wide audience, David Harvey, author of The New Imperialism
an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here tells the political-economic story of where neoliberalization came from and how it proliferated on the world stage. Through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is history, he constructs a framework, not only for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angers that now
surround us, but also for assess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more socially just alternatives being advocated by many oppositional movements.
and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here tells the political-economic story of where neoliberalization came from and how it proliferated on the world stage. Through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this history, he constructs a framework, not only for analyz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angers that now
surround us, but also for assessing the prospects for the more socially just alternatives being advocated by many oppositional movements.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