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 🌕🌕🌕🌕🌕
via ly,四年多了终于。火车取消了所以没去影院看而是自己在家,等月底从西西里回来了去uitkijk再看一遍。
全程多次想起《镜子》,相似的梦境般摇摇欲坠的非线性碎片叙事,戏剧性的场景,在扭曲模糊的记忆中寻找自身的身份和意义。但显然《镜子》更私人更哲学味更塔可夫斯基,《沙漏疗养院》则充满我不了解的波兰历史文化references。
Józef不断穿梭的那个昨日世界,是父亲像薛定谔的猫一样虽生犹死的地方,疗养院充满太古典巴洛克的阴森置景,喧闹集市推门之间转眼就能成为空荡荡的破败蛛网鬼屋。里面的女人无论身份总是露出弧度完美的光洁乳房,和他的关系若即若离。其他人则像木偶,对他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执行设定好的程序。
是无法自拔的探寻,也是不得不停止的回望。太细地观看过去非常危险,很轻易就沉溺。
书影音戏游
听过 ultraviolet heart machine 🌕🌕🌕🌕🌕
Spotify首页推荐。第一秒就捕捉到浓郁神婆气息,电子风格也和跳大神相得益彰,又脆弱又冷感又古典又实验。查了下主唱会很多种乐器而且classically trained。想起之前有很多人说尚雯婕的嗓子就像古典乐风格(褒贬含义都有),笑死,我听歌就是满世界找婕代餐罢了。
听过 Bongo cha cha cha 🌕🌕🌕🌕🌕
小红书看见一条Taormina视频,博主太会吐槽了我笑死。bgm活泼上世纪风味,看了眼歌词居然是意语人对南美的想象。http://xhslink.com/a/m4mnZnAgaok3
听过 极乐迪斯科原声音乐 🌕🌕🌕🌕🌕
之前看到那条毛象嘟文没错,游戏ost真的适合专注做事时听。只是听到熟悉的潮湿号声又会立刻被拉回瑞瓦肖。港口,海鸥,破败人类活动遗迹,我会拿阿姆ndsm狠狠代餐。
看过 苏莱曼的故事 🌕🌕🌕🌕🌕
25岁几内亚难民在法国送外卖故事。每天早晨闹钟一响就打电话给收容所申请当晚居住权限,白天骑着单车穿梭在毫无自行车道规划的巴黎和公交车抢道,用每周120欧租来的账号送外卖,每次账号锁定就要跑到那个人店里让他帮忙人脸识别解封。送外卖种种遭遇自不必多言,最糟糕的还是法国外卖居然不给时薪而是按单计价。
前半部分凑钱给掮客换取自己的身份证件只是营造焦虑,但真正的恐惧是移民局面试。每天日夜不停背诵那个几内亚同胞教他的故事,但在现场被移民局一眼识破假话,迫不得已开始讲身世:童年的精神病母亲和送她走的爹,逃走的原因。
穿越沙漠、利比亚的监狱虐待、跨海偷渡在《我的船长》看过一遍,那么如今我们知道了相似逃亡路线难民的后续:在法国的生活没有变得更好,只是换了个地方新型奴役罢了。其实一代移民们又何尝不是,只是更隐蔽。
看过 唯一的家园 🌕🌕🌕🌕🌑
idfa 2024,电影节没看成但果然还是上院线了。大量素材剪成逻辑清晰的叙事,五年来以色列军方强拆巴勒斯坦山村以改建成军事训练基地的不断交锋过程。
期间有无数次抗议镇压和平民伤亡,每周一座民居像纸片和积木一样轻易在推土机巨大铁铲下撕毁(想起在van Abbe博物馆看的一个短片,忘了名字,砖墙像饼干一样松脆,轻轻一推就成片倒下),意味着每周都有一家人面临抉择:要么住进石头和泥土铸成的传统洞穴民居(其实想起来Matera,下周就要去玩了,但旅游业的穴居和家园被毁后只能住进不通水电卫生堪忧的穴居的无疑天差地别),要么彻底搬离这座村庄。抵抗了五年后死了太多人,2023年全部村民都陆续搬走了,拍摄素材的独立记者的亲人也在2023年一次和以色列settlers的对抗中受了枪伤。
听过 Ensoulment 🌕🌕🌕🌕🌑
好久没听英语人写英语歌,还是挺舒适区。 “Othеrs studied hard – stayed behind aftеr class/Convinced a better life might lie within grasp/The relentless broadcasts in received pronunciation/Consolidating this indoctrination/But, over-educated to the point of stupidity/Many lost their spirit as well as their liberty”。
看过 心火:写给火山夫妇的安魂曲 🌕🌕🌕🌕🌑
赫尔佐格读ppt,笑死,听出了心不甘情不愿。但即便是同一套幻灯片,赫尔佐格的沉静叙事和剪辑还是远超Fire of Love里俗气夸张的修饰,幽默吐槽和事实揭露也比塑造明星火山学家夫妇来得令人信服。
看过 荒野机器人 🌕🌕🌕🌕🌑
智能AI一往无前当妈故事。小鹅则是标准的成长线:被机器人养大,和鹅群关系从一开始的单方面被霸凌转向秋季带领鹅群迁徙后被拥护,从痛恨机器人摧毁了自己的原生家庭使自己变成怪胎到千里追妈把那句我爱你说出口。虽然忍不住哭了三次,但还是会心狠手辣给四星,甚至能有四星也是因为喜欢开头的地狱笑话(机器人刚被激活,热切地观察这片荒野,小心翼翼地把蝴蝶捧在手心,结果下一秒一只鸟飞速掠过把蝴蝶叼走了)。是一款太结构规整的美式流水线,什么时候该音量拉满烘托高潮(点名鹅群迁徙时机器人托着小鹅奔跑最后送他一程那段,虽然我狂落泪)、什么时候该转折,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毫无新意。Universal Dynamics科技公司的恶人们开着飞船来这片森林劫持Roz也很像阿凡达,拜托,那都是15年前玩剩下的环保话题和殖民主义了。
看过 少数姿态的镜头 🌕🌕🌕🌕🌑
Litany of Happy People (1971),今天唯一一个政治性短片,前南斯拉夫现塞尔维亚境内村子里不同人群的摄影短片,一度还被禁过,但今天放映失误完全无字幕我没看懂,在场好多人懂斯洛文尼亚语倒没影响。
看过 14441 kvadrat 🌕🌕🌕🌕🌑
Kriterion最近放南斯拉夫黑浪潮,挑了个最短的Karpo Godina短片集避免坐牢。今天放映失误完全无字幕我没看懂,在场好多人懂斯洛文尼亚语倒没影响。 About the Art of Love or a Film with 14441 Frames (1972)这个是唯一有英字的,一直在重复那句,军队和一千个工厂女孩在一起,但他们没有孩子。Q&A时导演老头说他拍摄时骗了军队,告诉他们是promotional短片就去拍了,其实是他的实验短片。后来底片都被撕了,只留了一个当作证据的唯一一条,就是我们看到的这条。Q&A的现场交替传译不太行,经常翻着翻着自己不确定就声音小了,讲个yeah结束这句,感觉台下很多会斯洛文尼亚语的观众恨不得替他(她?)翻。
读过 贫穷的质感 🌕🌕🌕🌗🌑
刚看前两章很喜欢,易读的欧洲生活随笔,从地方性公共政策写到英国政治,还有和标题呼应的形形色色的人,本穷鬼非常爱看,一直在划线。
但过半之后逐渐显出力不从心,比起私人随笔更像大众社科科普,但时常觉得作为科普有太多不必要的括号中的专有名词英语翻译阻碍阅读流畅度,其实中文已经把意思表达得很清楚了;作为论文则有点太流行味。
最后两篇猎巫和儿童保护主题的文章更是不知道为什么选进来,和这本的主体内容完全割裂,不然完全可以打四星的。
读过 东京八平米
https://neodb.social/book/0lxuPGRYESQbbhMjZ6z720
via花岛仙藏。via诗晨。太好的生活随笔,比《完美的日子》落在实处得多,意思是不矫情,每一个故事都冒着珍贵的活人味,尤其喜欢看她和各种拉面店咖啡店的店主交谈,原来人如此轻易就能成为熟人,也不必非要做朋友。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整本书的设定:蜗居但依然可以做到生活半径无限宽广,只要有把整座城市都当作自家客厅的底气,能做到这一点的全球也不超过十个选项,东京就是一个,欧洲则因为劳动保护和最低薪资永远不可能有凌晨开门的便利店,即便有也不可能卖什么好吃速食。
非常同意作者对独立电影院的看法:如果没有它们我永远不会看一些电影。越来越觉得文化场所承担了太多对我的启发(还不是因为便宜,我也只能消费得起这些地方),它们也应当如此,公共教育是博物馆和电影院不可忽视的职责。
读得很开心,唯一不顺是zlib版错字连篇。
#书影音戏游
读过 少年來了 🌕🌕🌕🌕🌑
又是不出门就不读书,这次在那不勒斯去马泰拉的大巴上开始读的。很好笑在那不勒斯一家小书店转一圈任何人名书名都看不懂,但看见了《素食者》,韩江你是真的火了。
但这本竟然没有《素食者》给我的冲击强烈,可能期待过高,或对革命叙事已经不陌生。最喜欢东浩妈妈的那一章,其他章节的声音大都是年轻的,不免显得显出学生气的彷徨无助,尤其是鬼魂那段幻想削减了真实感;但作为母亲的视角太与众不同,要坚韧,要能忍受痛苦,要当机立断,要说出那句劝走二儿子的话,以免他和小儿子一起死在六点后的戒严军手下。
读过 爱,鸡尾酒与生化危机 🌕🌕🌕🌕🌑
最先看了最后一篇《刀,重叠的刀》,这个成熟度好难想象居然是赵艺恩完成的第一篇小说。叙事角度是两个pov并行,但真正的结构是时间回环和东亚母女难逃的宿命:为了拯救妈妈才妄图改变过去,但一切悲剧的根源也正因为如此。
其他三篇也是类似的风格,东亚家庭年轻困苦的女儿,现实生活里借了点奇幻的设定。莫名喜欢水鬼那篇《湿地的爱情》,阴湿孤独浪漫。想起《雨》想起《夜晚的潜水艇》,更想起小时候儿童文学登过的一篇关于榕树的童话叫《树妖》。
读过 我,厌男 🌕🌕🌕🌗🌑
我真的会把所有想读都搁置到中文版都出了。
是没什么新理论贡献的社交媒体化写作,作者也深知这一点,但也是轻松愉快短篇幅散文,它的意义就在于传播度,就像杨笠。幽默的是有一章的标题就是médiocre comme un homme (像男人一样普通),写作时间(2021)比杨笠晚一年。
法国性别平等部的官员因为讨厌I Hate Man这个标题就利用职权想审核这本书,结果史翠珊效应之下反而引起更多人读,国际上也莫名火了。
读过 How to Pronounce Knife 🌕🌕🌕🌗🌑
via徐慢懒和JS。老挝二代移民短篇集,只跳着读了9/14篇,因为语言未经修饰且不精确不太喜欢。
最喜欢美甲店员那篇和最后一篇挖虫子的,事实上指甲油出现了不止一次我怀疑作者真的有认识的人开美甲店(会令女员工不孕不育、终日咳嗽)。
每个故事总是出现熟悉的亚裔父母角色,爸爸早死或者沉默,妈妈吃苦耐劳做一些白人不愿做的工作。父母总是未受教育,令人难堪;会把希望寄托在小孩上,但同时如此如出一辙地熟练使用打压话术(贫苦使得我们如此斤斤计较,然而尊严又是我们最看重的东西),不经意间重男轻女,或被结构性地性别歧视(美甲店故事里退役拳击手男店员轻易得到几十刀小费,而他白手起家的店长姐姐只有两三刀),或屡见不鲜的种族歧视(挖虫子故事里14岁白人男同学成了经理,夺走了本属于熟练工妈妈的工作,而他甚至不需要那些钱)。
看过 柔道场 🌕🌕🌕🌕🌑
又看见Zar Amir Ebrahimi了,这次既演也导。我第一次被伊朗电影impressed就是她演的《圣蛛》:伊朗连环杀手谋杀性工作者,女记者只身涉险深入调查。第二次是纪录片《德黑兰七冬》,19岁女孩在被性侵过程中反抗杀死了性侵犯,按照伊朗以牙还牙法律而也被判处死刑的真实案例,因为相关人物已经去世所以请她来读了画外音。
这次《柔道场》是她自己导,有望锦标赛夺金的伊朗女选手因为有可能对战以色列而被政府施压装伤退赛故事,她演教练。每场柔道对决的镜头拍的是肢体张力,下了赛场又要面对教练传递的政府压力坚决不服从,全程都绷着的戏。叙事虽然规矩工整但已经不错,黑白色算是讨巧。结尾两人的成功逃亡显得仓促(甚至家属也连夜成功越过了国境线),但喜欢她第四轮半决赛输掉的设定。巧的是广播里听见一句对方以色列的选手也没挺进决赛。那种冒着全家被逮捕的风险拼命肉搏,最后搏了个nothing的荒谬感特别好。
最后,看女人导的片真的容易同人女起来,哪有这样柔软的supportive老公,哪有这样吵架宛如神交俩人噼啪放电的儿时偶像现教练啊。
看过 姥姥的外孙 🌕🌕🌕🌕🌑
哭成傻子。我姥姥也会替我拜观音,而且很骄傲告诉我妈我高三那年她每个月拜两次观音很勤恳。结局当然很俗套,但更俗套的是外孙得到了银行卡存款,直接跳过了女儿这一环。姥姥告诉女儿不要像自己一样吃剩饭时说的是小心得癌症,会遗传的。于是女儿回嘴: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当时姥姥胃癌晚期已经决定把房子给废物儿子了,因为觉得他需要钱。而到了最后姥姥也会和女儿说,我不知道我最爱谁,但最想和你呆一起。所以女儿依然是默默无闻的照护者角色吗,一辈子的银行存款、不许别人碰的石榴树,都是留给外孙的。
开头就觉得好多汉语拼音名词,还以为是泰国也有类似概念,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华裔泰国人…难怪和我的文化几乎一模一样。
另外男主是《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主演诶,我唯一看过的泰剧以及当时唯一看过的腐剧和校园剧。
看过 坠入
https://neodb.social/movie/636zIe5Kygx07tVt13DqCQ
via不可洞察。六天没出门+每天凌晨七点才睡的作息,导致低血糖到半个多小时去影院的路我走走停停骑了一个小时,到lab时已经开始了20多分钟。但故事框架很清晰迟到了也能进入剧情:医院病房里有自杀意向的男主靠讲故事的方式骗小女孩替他偷吗啡,因为他自己瘫痪了去不了药房。小女孩的侧脸真的圆到近乎360度,可爱死。但主线框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千零一夜般一日一讲永无完结的讲故事这个行为,剧中剧多的是繁复瑰丽的古代异域建筑,虽典型虽凝视但不可否认地美的东方想象和骑士幻想。惊艳的有女人遮面的半透明莲花扇子,幽静蓝色睡莲池里的打斗戏和濒死,仿佛有一千级阶梯的壮美宫殿、默不作声黑面具的侍卫和千层万重深深浅浅的蓝色之城。像魔戒也像沙丘,知道故事很古早观念很有偏见,但画面审美是永恒的。
#书影音戏游
读过 鹿 🌕🌕🌕🌕🌕
如此滚烫炽烈的恨意和嫉妒,仿佛和生的意志同等强烈,岩浆一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爱人也因受到平白迁怒而变成火山灰下的美丽尸骸。已经不想代餐莉莱或者鸟嬛,因为艾丝特太self-absorbed了,她的世界容不下任何人,只有她心口燃烧不灭的绿火。
前半段还在感叹贫苦童年的破坏力如此可怕,战时匈牙利带给人的创伤如此深远,让人长出黑洞一样不知满足永远匮乏的心。但后来发觉其他人的痛苦显得如此苍白,只有艾丝特,毒蛇一样从沼泽中爬出来,也将她所经之处都变成泥淖。
读时无数次想起《过于喧嚣的孤独》,一直觉得那是我最喜欢的书,但好笑的是只在高中看过一遍,也没看过任何赫拉巴尔其他书,叶公好龙多么荒谬。总之再次确定东欧人轻易就能捕获我的心。这本四年前就买了现在才看,全怪我。事实上蓝色东欧这套很多都想读,只是好难让自己开始。
读过 对我无害之人 🌕🌕🌕🌕🌑
via一棹夕阳过。第一篇《祥子的微笑》毋庸置疑的完美,和别的篇目比起来鹤立鸡群,极致东亚小镇出走女学生的生活一瞥。韩国作家真的好爱写语言系的主角,让人怀疑她们自己是不是就读了这类专业,但不是贬义,反而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人物关系也是典型的莉莱,才华横溢的人郁郁困在小镇,反而是亦步亦趋的主角独自长出翅膀努力飞走了。
《米迦勒》写母女也是东亚舒适区了,意思是,令人极度不适。成年母女怕麻烦彼此而对自己刻薄、客气到显得生分,说到底还是穷苦使我们成为了这样捉襟见肘的人。
其他的篇章也好,除了莫名其妙的《韩志与英珠》。如果不是私人经历(比如在非洲做志愿者或恋爱历程)想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突兀的题材插入东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