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Queens 🌕🌕🌕🌕🌕
决定给个高分,无论是单看浅表的“动物纪录片”,还是深度挖掘的underlying message,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作为纪录片,摄影素材非常丰富且质量极高,后期昆虫女王那一集让我非常非常好奇这些素材都是怎么拍来的(然而最后一集的幕后居然完全没提,有点点遗憾,是真的很想知道啊!),不仅是泛泛地讲述某种动物的习性,而是跟随一只雌性动物以及其所在的群落、部族、家庭,用真实发生的故事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和共情,有几集的故事真的是拍成电影都不为过的程度……underlying message则是从雌性动物的视角还原动物世界真实存在的“母系社会”,摒除雄性为王的刻板印象,当然也展现了动物界富有多样性的“领导力”——女王或是alpha绝不仅仅是在贴身肉搏中占据优势,更有经验、智慧、坚韧、领袖气质和牺牲精神,但也少不了残忍和狡诈……最后一集介绍参与这部片子制作和拍摄的女性动保工作者,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女性的韧劲、热爱、同理心和互助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女性
看过 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什么我是女性主义者 🌕🌕🌕🌕🌕
脑子很好说话很快,喜欢。希望这两年有机会把第二性找过来好好读一读。平分家务和照顾小孩,女人有自己的感兴趣想要做的事,这短短几个点,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难了。前路漫漫,只能坚持斗争不断。
读过 The Color Purple 🌕🌕🌕🌕🌗
看了两版电影改编版之后来读原著,更感受到小说本身的细腻和深刻,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揭露结构性问题”的种族书或是女权书,更像是在苦难中对信仰的探索,和在此过程中逐渐感知和理解自我的过程,而书信体的形式让整本书的内容变得更为切近,更有代入感……看电影的时候觉得Mr.____从施暴者和人渣到最终得到Celie的原谅这个过程过于突兀甚至有点刻意,读书之后感觉到这个过程更像是Celie从暴力受害者到暴力幸存者的转变过程,而最大的区别是她从一个忍辱负重的奴隶,变成了有自我意识和自尊的人,另外Nettie的故事在书里也变得更完整和有意义……至于Shug,她是我在书里最喜欢的角色(电影版是Sofia),两版电影都弱化了她和Celie之间情欲的表达,而实际上这是书里非常重要的线索,在成书当年就能写出这么坦然的polyamorous bi/pan-rep,很难不敬佩这个作者
读过 The Bluest Eye 🌕🌕🌕🌕🌕
重读这本刚好和The Color Purple撞了档期是我意料之外的,然而这两本的遥遥互辉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惊喜,Pecola和Celie一样有着悲惨的遭遇,甚至连“怀了父亲的孩子“这点都惊人相似,排除The Colour Purple结局中带有的一些美化和理想化的因素,两个人最大的区别恐怕是人际关系的连结,Celie有真诚地爱她帮助她的Shug和Sofia,哪怕在最最凄惨的时候总有一个远在天边甚至不知死活但总是她真正深爱也真正爱她的Nettie作为念想,而对于Pecola来说,她得到的只有来自Claudia和Frieda的朴素而懵懂的同情……重读这本,还是惊叹于Toni Morrison诗意的文笔,和用诗意的文笔构画出的残忍的图景、触目惊心的暴力和永远不会开放的万寿菊,这次重读,其实对Cholly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了更深的印象——Toni Morrison专门花了笔墨描写这个施暴者的过去,不是为了合理化他的行为,或是激发谁的什么同情心,恰恰是拒绝非人化这个“施暴者“的角色,从而让Pecola的痛苦之源变得更为真实,而这种切肤之痛也因此更为痛彻心扉——一次次伤害她的从来都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人
读过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
陆陆续续听了大半年。作者这大半生的人生故事,不论是做实验,进入婚姻,成为母亲,走出婚姻,还是失去家人,与学术界的偏见搏斗,与癌症抗争……和逐渐discover森林的旅程,缠绕交织在一起。人与家庭,学术界以及社会,比对树的个体,真菌的网络,和森林,很精彩。
树真好啊,抱一抱它们,给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