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远东冰原上的猫头鹰 🌕🌕🌕🌕🌑
作者为博士论文,去俄罗斯远东冰原上探查,追踪,捕捉,收集数据并研究一种名为“渔鹄”的猫头鹰。渔鹄居住在没有村庄道路或人的原始森林的河流旁边,在巨大的树上做巢,以捕鱼为生,体型很大,有着“木屑一般的棕色”身体和荧黄色的眼睛,罕见而隐瞒。除了俄罗斯的滨海边疆,渔鹄还在日本和中国有种群分布。
研究濒危鸟类,为的是保护。保护它们,就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和捕猎地。人类的森林砍伐减少他们的巢树,渔猎与其争食,道路扰其安宁。作者与其合作伙伴的研究为保护这一物种制定了可行的方案,一些也被实行。
这本书很有意思,内核是科学研究与动物保护,但写法则像是探险旅游类书籍。在美国的城市长大的作者,做科研时,与当地的研究助理打交道,更要深入俄罗斯边疆,接触以打猎捕鱼为生的当地人。他以美国人的视角,体验彪悍的酒文化,热情的待客文化,坦诚相见的桑拿文化。这给整本书赋予了自然观察之外的人类观察和文化观察的角度。同时,我相信书中对野外科研过程详细的记录,也会让对野外科研有兴趣的读者有所共鸣与收获。作者的幽默感常能引人一笑。
阅读中,我时常想起两件事。一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去北京南城的麋鹿苑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做志愿者经历,在那里我见到了恐龙蛋化石和被称为四不像的麋鹿。中心有一座做成多米诺骨牌排列的灭绝动物的墓碑,最后一块骨牌,是人类。用意很明显: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
另外一件,是关于我妻子。她如同本书作者一样,也是研究生时做野外研究。她多次去巴西的热带丛林,研究当地猴子的工具使用行为。她跟我讲过她在巴西的科研与旅行。那些经历,如果写出来,应当会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