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读过 隋唐中枢体制的发展演变 🌕🌕🌕🌕🌑
总算认真学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含义,也很难想象一道道门禁对于权力的隔绝有如此大的效力。你们唐朝就开始搞浴堂召对了吗,坦诚相见是吧(但看起来只是单纯在浴堂殿召见而已)。
注释都在章节后,附图都在最末,实在翻得很累想撕下来。
#气候 影响 #历史 不是新观点,但似乎都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汉民族历史上,大体来说气候温暖,粮食收成好,天下就安定;气候变冷,粮食收成差,天下就变乱。北方游牧民族也类似,气候温暖,草长羊肥,就不太需要南下劫掠;气候变冷,畜牧农耕线南移,就会和汉人产生冲突。所以一到变冷,汉族政权真的是内忧外患一起来。
气候变化的周期一般都是几百年,温度变化也不过几度,在不能精确计量温度的年代,一两代人根本感觉不到,所以发现不了这个规律,现代通过物候等研究才开始发现。
但气候变化不能完全解释人口的大起大落,欧洲也有气候变化,人口却相对稳定,这也是封建制对秦制的优势之一吧。
#黄仁宇 强调 #历史 对现实的作用,这其中就包含 #文化 的作用。
这种强调针对#道德 批判而来,确实比道德批判要实际一些,但是又似乎暗示了某种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是一个非常长的因果链。比如他认为今天的中国要从几百年前开始看。
还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类的,强调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必然性,总也感觉有失偏颇。
我还是觉得 #秦晖 的观点更靠谱,历史是没有必然性的,没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化也不能决定历史的发展。
读 #历史 多年,悟知一理,唯 #个人 ,无 #集体 。
常言“苏德战争”,此语暗示苏德两国全体交战,然此事未尝有,亦无可能有。
“苏”者,究为何人?斯大林乎?苏维埃乎?苏共乎?红军乎?抑或全体苏联人乎?实则战争不同阶段,“苏”之所指亦变。
斯大林对德宣战,是苏维埃对德宣战乎?是全体苏联人对德宣战乎?皆非也。斯大林虽可经程序代表苏维埃,甚至全体苏联人,然其仍仅为代表,非苏维埃,更非全体苏联人。
姑不论程序之合法性,即便合法,苏维埃与苏联人亦非铁板一块。每人皆有其想法与利益,斯大林亦然。故其所为,有时合于苏联之利,有时合于其自以为之苏联之利,有时则全不合苏联之利。无理由谓其唯为己计,更无理由谓其唯为苏联人计。此类例证俯拾皆是。
显例如某公司宣裁员,此“公司”显非全体员工,或非少数管理者,乃极少数管理者所为也。
集体由个人组成,不析集体至个人,无法理解集体。
读过 时间的女儿 🌕🌕🌕🌕🌑
特别好的,对历史抽丝剥茧,为理查三世翻案。真相如何无人知晓,本书也不过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一切建立在推测上。然而作者提出的观点不要尽信教科书和国家历史,历史是由现代人书写的官方叙事,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保持对事物更多的了解和辩证思考才是重要的。
不解 #历史 ,怎能忘记历史?你面前的 #未来 ,正由你不解的历史所塑造。
历史到底有何益?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不一而足。奈何此事自古未尝有之。
> 历史给人唯一的教训是,人从来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Hegel
实证是,若读史真可以使人明智,若以史为鉴真可以知兴替,当今强国应是历史宝藏丰富的古国。现实正好相反——古国现都落后,强国无史可言。
美国霸主,创国仅两百余年——绝非巧合,而是唯一天生民主的大国;即使屡战屡败,德国仍是欧洲最强,正好也是欧洲大国中最年幼的。所谓四大古国,客气点说,现在都不富裕,而最年轻的中国又比前三名更老的略强;西方文明源头希腊,现在简直一片狼藉;罗马帝国发祥地意大利,成了穷光蛋帝国主义——至少比之欧洲他国。
历史之于民族,恐怕更多之为重担,甚或桎梏也。
而读史,是为 #打破桎梏 。
读过 大逆事件 🌕🌕🌕🌕🌑
历尽万难,但勇于对国家犯罪说不。尽管作者编排叙述的能力稍显薄弱,但事件本身实在精彩。想到《少爷的时代》里把他们叫做明治流星雨,漫画可是给足了管野须贺子以篇幅和极其浓墨激烈的色彩。
#历史 是怎么影响现实的?我们常说以史为鉴,说若能从纷繁的历史中找到规律,面对现实的时候就能利用规律。这其实是中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毒。如果历史规律真有用,那么历史绵延三四千年、又最喜欢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中国人,今天为什么混到这步田地?所谓四大文明古国还有玛雅、希腊为什么一个比一个惨?最发达的美国、德国为什么历史都很短?
历史不是这样影响现实的,而是靠活在人们心中的 #故事 来实现的。所以那些被大众遗忘的历史,那些只存在于故纸堆和老学究脑子里的历史,其实没有什么影响,或者再引申一步,干脆就没有存在过。
所以历史首先要鲜活,要有趣,要让人能听下去,然后才能有意义存在的可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真实的历史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让野史甚至天马行空的小说去影响现实了。
读过 The Moon Is Down 🌕🌕🌕🌕🌕
斯坦贝克真的从不让我失望……这个故事篇幅很短,但故事背后的故事更让人难以忘怀……故事写的是看似温和有感情的军人怎么在军装之下行残忍之事,看似温良驯服的民众又怎样在沉默中爆发和反抗,训练有素的军人能迅速征服自由民,但自由民永远不会再被打败后就放弃抗争;军人以为制服反抗领袖就能终结反抗,而自由民的反抗情绪只会在领袖的牺牲中不断高涨……听完故事之后了解创作背景,才知道这个短篇的创作始于二战开始后、完成美国正式宣战前,并鼓舞了大批沦陷区人民地下反抗的斗志,而隔岸观火的美国人还在指手画脚,嫌他把纳粹军人写得“太有人性”——战争的可怕之处正是让有人性之人行最残暴之事,斯坦贝克身处战区之外的美国,能在这个时间点写出这样的文字,将战争中人民的心态细腻真实地展现,很难不感叹于他强大的共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