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科南 🌕🌕🌕🌑🌑
#bjiff2024 奇观电影,可能也算是某种故事新编,表达还是清晰的,比《钛》好一点。“杀掉过去的自己”这个概念还是很不错的,尤其加上随心所欲地更换演员,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比较有冲击力的清新。配乐也比较独特,有种说不上来的合适的感觉。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榅桲树阳光 🌕🌕🌕🌑🌑
#bjiff2024 对我来说有一点无聊了,可能是我太年轻。不知道导演拍这个电影想表达的是什么,我理解的可能是一种想要抓住时间拼命想要记点什么的徒劳无功。根据导演的其他电影中对电影的意义的探索,很难不认为他还是在贬低绘画艺术(在记录上的捉襟见肘)从而突出电影的艺术功能。另外就是我也不懂绘画,不知道这个人的画到底怎么样,但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业余爱好者,画来画去也没画出个所以然来……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夜 🌕🌕🌕🌕🌑
前一个小时都没有重点,我还以为是在讲无聊、无法融入且对此介怀的孤独。快到结尾了才终于把主题显露出来,原来是在讲爱情的消亡,或者说是消亡后的一种状态。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读过 莫扎特书信集 🌕🌕🌕🌕🌑
莫扎特还是很真实的,小小年纪就要辛苦找工作,作曲是为了赚钱养家,遇上讨厌的领导就从体制内辞职不干了,自由职业非常辛苦以致后期穷困潦倒。他也会和家长有意见上的分歧,不得不一边想办法坚持自己的想法一边用各种办法抵抗或哄骗自己的爸爸。能够看到莫扎特逐渐成长,变成熟,唯一不变的是他喜欢吻别人的手1000次、10000次、1095060437028次……
书信集的优点是比较一手,我可以在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预设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对莫扎特的个性、境遇做出我自己的判断。但缺点就是,我缺少前置知识,他在信里侃侃而谈的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了解当时的政治形势,我不知道教堂教会是什么地位,大主教是什么角色,选侯是干什么的。我不了解当时欧洲的货币系统,不了解当时的物价,不知道古尔顿和杜卡托的换算关系。我不了解当时的习俗和文化,不知道音乐会怎么开,歌剧怎么创作怎么排,作曲家和诗人怎么合作,演出票怎么卖,如何宣传,观众都是什么地位的人。我不知道当时的邮政系统如何运作,邮车如何送信。我不知道当时如何旅行。音乐的知识我也一窍不通,我不得不看了很多科普,了解什么是协奏曲、奏鸣曲、交响曲、回旋曲、合唱曲,什么是歌剧、清唱剧、独唱曲,什么是咏叹调、宣叙调、叙咏调……反正我就是有一大箩筐的问题,但是我很开心能有这些问题,因为我就是想知道那个时期的人的“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被现代人改造或演绎过的。如果这本书信集能够有更多的注释可以回答我所有的疑问就好了!虽然这一本已经批注了非常多了……
后面的人名索引非常好用,比kindle的xray还好用,比如当信中提到“妈妈”,也会在索引里体现在“韦伯夫人”的词条之后,感觉很好。但有些人没有在索引中找到,比如罗萨坎纳比希,这个时候就不如kindle的书内搜索好用了。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青春 🌕🌕🌕🌕🌑
很珍贵的一个角度,它记录的不是底层打工人的艰辛,而是嬉笑打闹的青春。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绿野仙踪 🌕🌕🌕🌕🌑
挺有意思,这个我一直在各种地方反复听说的故事我终于给看了,据说比起原著删掉了很多情节,之后可以再读读原著。被大风吹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及 Oz 在那里成为巫师都让我觉得是美国的殖民根基,看到一个分析是稻草人代表美国农民,锡人代表美国工人,狮子是美国参议院,而 Dorothy 和美元的读音很像,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工整严密的非常优秀的童话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和对照。
看过 音乐 🌕🌕🌑🌑🌑
如何把人拍困?就多拍长镜头!最好还是固定机位!然后配合一些不明就里的故事故弄玄虚一下,就成了!(我真的需要补课希腊神话了)
看过 蜂鸟 🌕🌕🌕🌑🌑
还不错,是很温柔、很轻盈的成长的故事,但就个人体验来说,它没什么“后劲儿”,不像有些我打四星及以上的关于成长的电影,电影结束后没有在我心里留下太多痕迹。电影中唯一对我的触动是最最结尾老师给恩熙的信,但老师这个角色最后的命运又因为承载了社会事件而大大削弱了它的丰满程度,显得老师更像是工具人而不是活生生的人了,由此也会觉得导演有一点不够真诚,用了太多技巧。
看过 椒麻堂会 🌕🌕🌕🌕🌑
浮光掠影的画卷式电影,隐喻过多,其实并不太好看,但胜在新颖,导演对影像的利用让人看到某种“新”的先锋艺术的可能。最后落脚点在孟婆汤,让人感叹人这一生,人类社会的这起伏流转,政治角力,你方唱罢我登台,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没有什么意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恐怕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真理。
读过 贝多芬传(精装珍藏版)(精) 🌕🌕🌗🌑🌑
首先,罗曼罗兰原文也太简略了,只是一个非常小非常小的小传而已,浮光掠影,不是我想看到的那种传记,除了那些(可能也就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以外基本没有留下别的特别深刻的印象。其次,傅雷的翻译离现代汉语的使用也太远了,有些是译名的问题(如莫扎特统一译成了莫扎尔德,奏鸣曲统一音译为朔拿大),还有一些是用词习惯和用字习惯的问题:用词非常文绉绉,不知道是怎么翻译过来的;用字比如“像”统一写成“象”,有一些“的”都写成“底”,我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就看着很便扭……后面收录了几封书信往来,倒是还不错的。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 🌕🌕🌕🌕🌑
是一个推理侦探纪录片,材料很扎实,研究水准很高,羡慕人家的档案保存和管理,以及可以这样轻易地查阅调取和研究。影片的落脚点最后立在了华人移民历史和众多的排华法案历史上,让人感慨人生其实相当身不由己,身世浮沉雨打萍,一个人的命运啊,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读过《雌犬》 🌕🌕🌕🌑🌑
感觉差点意思,整体的风格比较偏“流水账”,主要就是叙述,缺少必要的描写。也许问题不在这里,但就是给人这种感觉。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死亡诗社》 🌕🌕🌕🌑🌑
电影比较“标准”,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的,像是某种宣传教育片。(看电影的过程比较好。)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喜剧之王》 🌕🌕🌕🌑🌑
不是非常能理解这种类型的喜剧,觉得也太闹腾了……也许过年的时候和家人一起看还是很合适的。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育婴奇谭 🌕🌕🌕🌑🌑
情节的展开非常迅猛,矛盾冲突像葫芦和瓢一样从四面八方展开,剪辑干净利落。除此以外我并没有太喜欢它,因为实在是有点太闹腾了,这种神经喜剧我有点欣赏不来啊,更像是把类型化叙事做到极致了。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中国姑娘》 🌕🌕🌑🌑🌑
顶多看懂了30%,无聊透顶,戈达尔劝退。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看过 小城之春 🌕🌕🌕🌕🌑
断壁残垣和幽怨的旁白把氛围营造得非常好,镜头也好。就是表演不太自然,拿腔拿调,像是舞台剧的表演方式。
#扮演一个有文化的人
读过 大杜鹃 🌕🌕🌕🌕🌕
精彩绝伦!除了第 1、3、12、13、14 章结构有些松散,其余的每个章节都介绍了巢寄生的一个单独的方面,整体涉猎范围极广,选题很有“品位”。翻译很好,添加了不少专业的译注,是对原文的绝佳补充。因为大杜鹃不同的种群有不同的专性寄生现象,寄生织雀和褐胁山鹪莺又有着更夸张的个体独特标记,让我一度产生了很多关于分类、定种、演化、生殖隔离的疑惑,但这些疑惑又都在第 11 章得到了解答,尤其是靛蓝维达雀寄生红嘴火雀的那一段讲述,看得人酣畅淋漓,惊叹这世界的奥妙!2012 年在赞比亚拍到的黑喉响蜜鴷寄生小蜂虎巢的影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然界中有这样多的杀戮,个体之间为了竞争生存而表现出的如此多的残酷让我反思人类对生命的无限怜爱。很多人看到小鸟掉在地上都忧心忡忡,看到流浪猫扑杀麻雀也痛心疾首。这些人岂不是要恨死大杜鹃亲鸟对寄主的欺骗、也恨死大杜鹃雏鸟竟会凭本能杀死寄主的整巢后代?人类的美德固然值得歌颂,但若以自己物种的美德要求世间万千物种,这是不是一种自以为是呢?还有个关于物种互相识别的疑惑,北半球的寄主都根本不认识自己的雏鸟,这是为啥?!为啥人家南半球的寄主就能做到?看来看去感觉还是南半球的物种进化得更完善一点啊……而且好多鸟都是雌雄两态的,比如红胁绿鹦鹉,雌雄之间差异就特别大,他们求偶的时候是怎么互相识别到知道对方跟自己是同一个物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