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电影迷的奇幻之旅 🌗🌑🌑🌑🌑
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因为我也自诩半个影迷,就没多想借回来了。
怎么说呢,感觉从旁观者的角度,全程观察了一个(号称)男作家的顶级&低级意淫,比质量差的网文大概差一百本地摊文学吧,问题是我还看到有疑似抄袭的部分。
这里面跟电影最大的关联可能是用了点所有人都知道的台词,和一些非常好莱坞的剧情,感觉这本书的存在,我不知道是更侮辱作家,还是更侮辱影迷。让人生气,还标价58块钱,漂洋过海来到了加拿大的图书馆,这纸拿去做成compost垃圾袋都更有价值。
电影
看过 Leave the World Behind 🌕🌕🌗🌑🌑
可以看作是《美国内战》的背景,河对面的西部军和政府军打得热窑似的,而避难所里的人却只想看完《老友记》的结局。
看过 草木人间 🌕🌕🌗🌑🌑
题材是好题材,摄影也真不错,但自打吴磊进传销,我就开始走神,也不怎么回事儿。以及,我也没觉得抖音上热炒的那场戏里蒋勤勤演的有多好,她演得好的真不是这部片子。
看过 新威龙杀阵 🌕🌕🌕🌑🌑
这部电影真是让本人异性恋大发作,大吉在里面未免太帅了点……这片应该成为大吉梦女圣经,每日焚香赏阅。 除此之外,剧本仿佛是AI写的,就,哈?
看过 灵异守夜 🌕🌕🌕🌕🌑
算是《魔鬼深夜秀》的前身,挺有意思的,不仅俊男靓女满堂,整个故事推到最后好奇心被不断拉升,当年这点阵仗人就跑光了,现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不死几个人怎么可能有人会放弃这样绝佳的媒体时刻。
看过 富都青年 🌕🌕🌑🌑🌑
2024年了,实在很难对这种男本位叙事,充满自我感动却不敢给出稍微有力点的社会批判,只会一味展现苦难挣扎流泪最后自我和解的剧本共鸣,男主最高光的演技应该是在监狱里用手语控诉「世界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但这一幕发生在观众已经知晓他是真正的杀人凶手之后,男主一直被刻画成献祭者,无私的圣人,却在抹杀掉一个女人,甚至还是帮助他们的女人的生命和未来后,只展现出稀薄可怜的悔意和滔滔不绝的控诉,这使得整场手语solo在我看来自以为是,虚伪做作。当然,这是编导的问题,力用错方向,锤头敲到拇指上。不如深挖一点,男主杀社工其实是在那瞬间,并不想相依为命的弟弟离开自己,这种人性的摇摆,反而比现在“马来西亚最好的移民被辜负了”更有滋味。
看过 乡愁 🌕🌕🌕🌕🌗
这个片子分数这么高,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晦涩难懂嘛。里面有好多好多好看的拱啊根本看不过来。看的时候我就想,看雅克塔蒂的片子里的巴黎,无论城市还是郊区,明明是六十年代拍的却给你一种人们已然生活在比现在还远的未来社会,这是我第一次看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意大利城市疯狂在下雨,明明是八十年代,但感觉再多下两天雨,人就要退回到穴居生活了……
我想对于一群人,有乡愁可以去表达出来,也许已经是幸运了。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讲北京的诗人/艺术家的纪录片,大多愤世嫉俗。如果去看这里的后续,很快几乎个个都出国了(不难想象他们也会像导演一样漂浮异乡描绘乡愁),而没出国的,后来出现在了关于精神病院的病人实态的摄影集里。
看过 Yannick 🌕🌕🌕🌗🌑
结尾有点儿泄气,但总体上还是喜欢的。我坐了45分钟车,步行15分钟,又花15欧买票,可不是为了来欣赏你所谓的「艺术」的。
看过 秋刀鱼之味 🌕🌕🌕🌕🌑
前一秒说着相亲试试看,下一秒镜头一转就结婚了……导演真的是一秒钟废话也不多讲啊。女儿好有气质的,小哥居然因为和别的女子有约定就回绝了,我真是🙄。以前觉得任何人的timing不对只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机缘,没想到这部电影里连带着哥哥和爸爸都要掺和在里面。
导演对故事的掌控真是好啊,有个时刻,我觉得自己作为观众和里面的人物同频,强烈地感受到了突然扼腕叹息突然又放松下来的心情。
话说我对小津安二郎不熟悉,看的时候因为电影里出现漂亮的皮包啊高尔夫球啊电视啊冰箱啊以为是八十年代的电影,发现是六十年代早期大为震惊,日本战后十几年就已然这么富庶了吗?对比同一时期咱们这儿还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啊。
而且看到最后也没有看到秋刀鱼的出现,感觉这里的秋刀鱼就跟戈多一样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