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Wir Weltmeister
(条目创建成功)采访的人不够多啊!(一个没有头法一个没有脖子(不是黑))
纪录片
看过 Flickering Lights 🌕🌕🌕🌗🌑
题材很感兴趣,在印度缅甸边境的小村庄即将接入电力。时长只有九十分钟太还是短了,感觉导演很多素材都没有放出来。
看之前想当然以为没有电力的地方人们生活的还很古早,结果人总能找到生存的方式村庄里可以看到工业文明的痕迹——虽然没有电力基建,但也有太阳能板充电利用手电夜间照明;虽然没有电视但收音机也带来外面的新闻。生活在边境并非与世隔绝,而是能感受到战火的边缘。
导演试图通过孩子们的欢呼声和小卖店老板娘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参加过Naga Insurgent Group的爷爷对有了光明后无法适应黑暗的担忧来展现电力和其象征的现代文明影响的利与弊,但也像爷爷说的一样没人想生活在黑暗中,有了电力后晚上再也不用摸黑拿着手电干活。看完电影出来赶场,城市的夜晚再也不是黑暗,而是路灯、招牌的霓虹、橱窗的暖灯组成的光亮。
看过 脸庞,村庄 🌕🌕🌕🌕🌕
阿涅斯瓦尔达好可爱好可爱,虽然结尾看得我流出眼泪。
全片给我的一个感觉,是那里的劳动人民——工人,农民,邮递员,咖啡店员,矿工……在被当地人民和艺术家尊重着。戈达尔避而不见我倒是没想到,主要是我以为他早去世了😓
看过 冰山的阴影 🌕🌕🌕🌕🌑
这片子一点也不伤感。走过看过那么多地方,四十来岁从头开始学习做到轮船的轮机长,多酷啊。然而我觉得这里和被胶片记录下的所有世界各地闪闪的景色相比,最动人的,还是这件事本身——他被看见。
看过 Queens 🌕🌕🌕🌕🌕
决定给个高分,无论是单看浅表的“动物纪录片”,还是深度挖掘的underlying message,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作为纪录片,摄影素材非常丰富且质量极高,后期昆虫女王那一集让我非常非常好奇这些素材都是怎么拍来的(然而最后一集的幕后居然完全没提,有点点遗憾,是真的很想知道啊!),不仅是泛泛地讲述某种动物的习性,而是跟随一只雌性动物以及其所在的群落、部族、家庭,用真实发生的故事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和共情,有几集的故事真的是拍成电影都不为过的程度……underlying message则是从雌性动物的视角还原动物世界真实存在的“母系社会”,摒除雄性为王的刻板印象,当然也展现了动物界富有多样性的“领导力”——女王或是alpha绝不仅仅是在贴身肉搏中占据优势,更有经验、智慧、坚韧、领袖气质和牺牲精神,但也少不了残忍和狡诈……最后一集介绍参与这部片子制作和拍摄的女性动保工作者,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女性的韧劲、热爱、同理心和互助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看过 Agent of Happiness 🌕🌕🌕🌕🌑
对不丹为数不多的印象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然而快乐又是如何被衡量呢?本片的主人公是不丹政府派出的调查员,遍布全国通过由七十五个问题和各种scale组成的问卷收集信息并计算人民的快乐指数。
不丹的自然景观如画一般美,宗教信仰的引导也确实让人们更感到平静。然而从城市到农村,即使说着快乐人与人也有各自不同的烦恼和焦虑。担心会失去酗酒的母亲要自己一个人撑起家的17岁女孩,母亲患癌即将离世一个人活在世上孤独的跨性别女性,哪怕身为调查员的主人公也因为迟迟等不到获批国籍而没有护照无法离开担忧成家的梦想无法实现。Why am I such a lonely soul born in this happy land?
映后提问导演说这部纪录片拍了六年,他自己也曾像主人公Amber一样有过被剥夺国籍再申请等待的经历,也是这种共情和理解有了拍摄本片的契机。电影中提到的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拥有不丹国籍在不丹居住的尼泊尔人因种族冲突被剥夺国籍赶回尼泊尔。很多人之后又想办法回到了不丹,但重新申请国籍的等待遥遥无期。相似的问题在全世界发生着,而下一部看的就是No Other Land…
看过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
我永远爱与书籍有关的一切,拖拖拉拉一年多才看完,没想到第三季都要出啦,真好。这里面每集我都很喜欢,有的看到后来眼含热泪哈哈。翻译那一集很有趣,我以前没有意识到,原来其实翻译选择去译的书往往和他们自身的经历爱好交织得非常深。马爱农估计年纪不算小了,但是看她的采访觉得她就是在童话里的小小姑娘嘛,连声音都蹦蹦跳跳的,儿童文学驻颜啊!小亮也好棒,他说的一句话很打动我,他讲在考究的过程中,“我和作者在隔空对话,我觉得他就是在等待我”。
有这样的纪录片,有这些虔诚做书,保存书,推广书的人们,我想想真觉得幸福。
看过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一季 🌕🌕🌕🌕🌗
点到为止。观望纽约生活真像看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啊。第四集某位大哥猝不及防脱裤子展现下身惊呆我了……镜头里的所有追问和自省,像stand-up喜剧里的一样,逐渐把生活的无可奈何变成黑色幽默。
看过 蒙古草原,天气晴 🌕🌕🌕🌕🌕
普洁是个多么多么神气的小姑娘啊!看这样的片子是没有办法不会流泪的,所幸是在一个晴朗的午后,阳光帮助蒸发了一点悲伤。
我常觉得“命运的捉弄”这个用法不合适,好像命运“有心”,有“意愿”,要搞一个人,或是成就一个人。其实命运明明根本“不在乎”。天地不仁,这草原上,说到底,人们和牲畜所遭遇的一切,又差别在哪儿呢。
只是曾存在过的美好,被记录下了,让后来的我们看见,总是件好事。
看过 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什么我是女性主义者 🌕🌕🌕🌕🌕
脑子很好说话很快,喜欢。希望这两年有机会把第二性找过来好好读一读。平分家务和照顾小孩,女人有自己的感兴趣想要做的事,这短短几个点,对很多人来说已经是很难了。前路漫漫,只能坚持斗争不断。
看过 Stalags - Holocaust and Pornography in Israel
犹太电影节。纳粹女看守和战俘搞sm的Stalag系列是60年代尤其是艾希曼审判时火起来的,当时报刊杂志都是正面艾希曼大头审判进展,背面Stalag小黄书新刊预告。采访了几个出版者、作者、读者。但实际上这个流派也就是让小朋友们春心萌动产生一些性癖,而KTzetnik的House of Dolls系列才流毒深远:号称是真事,仗着自己在营里确实呆过,但实际上大部分是意淫,并对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而这东西居然是以色列中学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