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zart, W.A. Requiem K.626 / 莫札特:安魂曲 (貝姆)
豆瓣![Mozart, W.A. Requiem K.626 / 莫札特:安魂曲 (貝姆)](/m/album/2021/12/115bc44620-50d6-4ce5-9d07-847bef3e6049.jpg)
简介
內容簡介:
貝姆可說是廿世紀公認的莫札特音樂的代言人!
從未正式上過指揮課程的貝姆,似乎天生就具備這種本領,也可說他是自學成功的例子。對於樂團,貝姆要求甚嚴,不時予以責備。除了繼承十九世紀德奧傳統,他可以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大師。對於莫札特的音樂,他終生熱愛不渝,成就也最高。
在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的音樂中,大部分充滿了天真活潑的風格,雖然在部分小調作品或是慢板的樂章中,可以感受出比較憂鬱、陰暗,略帶哀傷的情感,但是多半還是可以感覺出莫札特音樂中特有的開朗性格……不過這樣的看法,當你聽過莫札特的最後一部作品:Requiem in D minor, K.626 (安魂曲) 之後,應當會有很大的轉變……
這首安魂曲的創作背景,有一個很神秘的傳聞,說是一位黑衣使者找上莫札特,希望出錢作一首莫札特自己的安魂曲!不過事實上是當時的莫札特疾病纏身,經濟上又陷入困境,因此當一位想為自己過世的太太作一首安魂曲,卻又不願透露姓名的伯爵派人來委託莫札特作一首安魂曲時,莫札特會接受這項委託了,並且伯爵同意先付一半的錢,另一半等到曲子完成後再付。
由於莫札特的病已經相當嚴重,而為了儘早交出這首作品以拿到酬勞,莫札特更是日以繼夜不停的作曲,在寫作此首安魂曲的同時,莫札特的最後一首歌劇:魔笛 (The Magic Flute)也同時在進行中。
不料,莫札特的身體狀況終究無法負荷,到了 1791年12月5日莫札特病逝時,安魂曲並未完成,只有開頭的 Introitus "Requiem aeternam" 與 Kyrie 已完成,而第二到第七部分的 "Dies irae" 到 "Lacrimosa"的第八小節只完成了人聲,器樂的低音部,以及部分樂曲的片段的部分;而其餘的部分,也就是 Sanctus、 Benedictus 及 Agnus Dei 和 Communio "Lux aeterna" 的部分根本還沒寫。
莫札特去世後他的遺孀康絲坦彩為了怕拿不到後半部分的錢,於是便請莫札特的弟子 Franz Xaver Suessmayr 依照莫札特在總譜上的指示將其餘部分完成,包括 Lacrimosa 第九小節之後,以及最後四個樂章。
當他去世時,家中分文不存,遺體只好埋葬在十分廉價的平民公墓內。莫札特的遺體原先是放在當初與康絲坦彩結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後運往墓園,當時因暴風雪侵襲,送葬的人半途折返,只留下被埋沒在無名墓園內莫札特孤單的遺體,第二天,再去確認他的墓地時,卻已永遠無法找到了,莫札特之墓,永遠成謎。過了很久,當世人公認莫札特是曠世奇才,是非常偉大的音樂家時,才動員在墓園作調查挖掘,但仍是無功而返,最後只隨意選個地方替他立了個墓碑,算是對他的景仰。
「天妒英才」這句話應用在莫札特身上是再恰當也不過的,他一生坎坷,終身貧困,但始終樂觀,保持著赤子之情,那時代的人對莫札特並不了解,對莫札特的音樂也只是表現出一般的欣賞程度,但是,如果莫札特死後有知,他應可安息,因為我們已從他的作品中洞徹真情了。
tracks
• Requiem: Requiem-Kyrie (Chor/Sopran)
• Requiem: Dies irae (Chor)
• Requiem: Tuba mirum (Sopran-Alt-Tenor-Bass)
• Requiem: Rex tremendae (Chor)
• Requiem: Recordare (Sopran-Alt-Tenor-Bass)
• Requiem: Confutatis (Chor)
• Requiem: Lacrimosa (Chor)
• Requiem: Domine Jesu (Chor-Sopran-Alt-Tenor-Bass)
• Requiem: Hostias (Chor)
• Requiem: Sanctus (Chor)
• Requiem: Benedictus (Chor-Sopran-Alt-Tenor-Bass)
• Requiem: Agnus Dei-Lux aeterna (Chor-Sop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