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典音乐”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音乐] 豆瓣
9.9 (147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Suites for Solo Cello [音乐] 豆瓣 Spotify
9.6 (123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János Star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月11日 出版发行: (P) 1997 BMG Entertainment
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录音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音乐] 豆瓣 Spotify
9.7 (102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音乐] 豆瓣
9.9 (96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维瓦尔第:四季 [音乐] 豆瓣 豆瓣
9.6 (95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国文采声像出版公司
《维瓦尔第:四季》本碟是德国“小提琴女神”安妮·索菲·穆特与其音乐领路人欧洲指挥大帝卡拉扬早年为EMI留下的一款珍贵唱片。收录了音乐史上流行度最高的小提琴协奏曲——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本人就是音乐史上一位技艺精湛的小提琴家,同时也是小提琴协奏曲这种音乐演奏形式的发明者。《四季》是他卷帙浩繁的小提琴作品中流行度与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据统计,《四季》很可能是全世界被唱片公司录制次数最多的小提琴作品!!

★ 全世界知名度最高、最好听的小提琴协奏曲,群众基础雄厚!!
★ 全世界最富号召力的小提琴女神穆特完美演绎!!
★ 全世界人气最旺的指挥大师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激情协奏!!
★ 唱片史上最著名的《四季》版本之一!!

穆特与卡拉扬大师于80年代录制的这款唱片在该曲目诸多版本中始终备受瞩目,演奏风格华美无比,用音符轻松描摹出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录制本唱片时的穆特正值弱冠之年,她淳朴本真的音乐演绎与此曲田园诗般的艺术意境相得益彰,为自己也为乐迷留下了一幅隽永的音乐画卷。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四季(作品8号,第1至第4首)
E大调第一协奏曲“春”
01 快板
02 广板
03 快板
G小调第二协奏曲“夏”
04 不很快的快板
05 柔板
06 急板
安妮·索菲·穆特/小提琴
维也纳爱乐乐团
赫伯特·冯·卡拉扬
F大调第三协奏曲
07 快板
08 很慢的柔板
09 快板
10 不很快的快板
11 广板
12 快板
红色小提琴 (1998) [电影] IMDb 豆瓣
Le violon rouge
8.3 (87 个评分) 导演: 弗朗索瓦·吉拉德 演员: 卡洛·切基 / 让-吕克·比多
其它标题: Le violon rouge / 红提琴
三百年来,一把红色小提琴在数个国家流浪,与数人的命运紧紧相牵。仿佛有某种魔咒,让人们为这把琴疯狂着迷。
小提琴的制造者,是十七世纪意大利的乐器大师(卡路•施齐Carlo Cecchi 饰 )。妻儿死去,难抑悲伤的他,把爱人的血涂在小提琴上,从此琴就辗转流落到了奥地利。一个练琴的小男孩为了这把琴痴迷,直至倒落在舞台上。
小提琴的流浪从未间断,从盗墓者,到吉普赛人,到为之自杀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间上海的一位音乐老师。这期间,无论拥有者是否明白小提琴真正价值,都逃不出它的魔力。终于,有鉴别专家知道了小提琴的秘密——它的外壳染着三个世纪前一位大师的血和泪。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音乐] 豆瓣
9.7 (69 个评分) Anne-Sophie Mutt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作曲家及曲目介绍:
韦瓦第( Antonio Vivaldi,1675-1741)这位意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时间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时候他都在担任一个孤儿院的神父。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别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个乐章。他是个多产的作曲家,有人就说他的每首曲子好像听起来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实不然,虽然风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四季》里,用弦乐创造出了丰富的效果与娱乐特质,令人叹赏不已。曲中的意象——春天的小鸟`夏天的雷雨`秋天的猎人和冬天的冰雪,鲜明生动。维尔瓦第为每首协奏曲各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乐曲说明:《春天》 以鲜亮的E大调赞颂“愉快的鸟鸣”声,不时被“当微风转变成一阵短暂的暴风雨”打断。在缓慢的乐章中,有一个牧羊人在“繁花盛开的怡人的草地”上睡觉,旁边则有狗吠声(中提琴独奏)。终乐章中,山林仙女们跳着优雅的基格舞曲,太阳也从云的背后露出脸来。《夏天》 带着正午烈日的酷热到来,太阳光以具威胁性的G大调“灼烧着松树”。这时可听到杜鹃`斑鸠与雀鸟的啼声,还有微风轻拂的悉悉声,直到北风袭来。第二乐章里,牧羊人在“闪电雷鸣”中惊慌失措,各式各样的昆虫也因为热烈躁动的气氛而“被鼓动得狂乱不安”,这里的音效无懈可击,弦乐低音以非常靠近琴桥的方式演奏颤音以代表雷声,而小提琴伴奏的断续节奏则代表牧羊人的颤抖。终乐章里,暴风雨突至(下行音阶与弦乐的强烈颤音,代表倾盆大雨),冰霰重重的落在熟玉米田里。《秋天》 是田园式的F大调旋律。第一乐章中,有个农夫唱着歌跳着舞,庆祝丰收,美酒满溢,很快的,这些饮酒狂欢的乡下人便睡着了,他们的“恬静安睡”表现于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终乐章描绘的是破晓时分的猎人,从音乐中可以想象到号角声`狗叫声`吆喝声,还有他们追捕猎物时嘈杂零乱的枪声。《冬天》 变成了荒寂的F小调。根据作曲家的诗看来,第一乐章描绘我们在寒风中打哆嗦(弦乐尖锐`反复的乐音以不和谐的方式相互冲击)与跺脚(是较强有力的段落,乐音明显增强),最缓板中,我们“在火边满足的沉思”,而外头的人早已被结冰的小路上,滑了一跤,又站起身来,忍受着寒风的吹袭。维瓦尔第说“这就是冬天,而冬天的乐趣也就在这里。”
指挥家介绍:
赫伯特·封·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年),奥地利指挥家。1908年4月5日,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7年的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并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卡拉扬曾先后向20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并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着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卡拉扬是20世纪最着名的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和惊人的指挥技巧,以及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魅力,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瓦格纳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同时他是一位录制唱片的指挥大师,一生留下了800多张唱片,总销售量已超过一亿张。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唱片就有300多张,仅1971年一年就录了31张唱片。每部作品都要反复试奏几十遍,前后花费一年多时间录制而成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他的第一张唱片是1938年Polydor公司出版的《魔笛》,柏林国家歌剧院演奏。歌剧则有:莫扎特的《魔笛》(维也纳爱乐乐团,EMI)、《女人心》(柏林爱乐乐团,EMI)、贝多芬的《费德里奥》(柏林爱乐乐团,EMI)、瓦格纳的《特里斯坦》(柏林爱乐乐团,EMI)、《名歌手》(德累斯顿爱乐乐团,EMI)、《帕西法尔》(柏林爱乐乐团,DG)、威尔第的《阿依达》(维也纳爱乐乐团,EMI、DECCA)、《奥赛罗》(柏林爱乐乐团,DECCA、EMI)、普契尼的《蝴蝶夫人》(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理查·斯特劳斯的《玫瑰骑士》 (EMI)、穆索尔斯基的《鲍里斯·戈多诺夫》(维也纳爱乐乐团,DECCA)、德彪西的《佩里利斯与梅里桑德》(柏林爱乐乐团,EMI)等。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60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演奏者介绍:
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出生于南德意志巴登的莱因费尔顿(Rheinfelden, Baden)。早年曾随赫尼希伯格(福莱的学生)学琴。七岁获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第一名,1974年又在另一比赛中获胜。赫尼希伯格逝世后,穆特考入阿伊达·斯托基教授所在的瑞士温特图尔音乐学院,并最终成为斯托基的学生。1977年随卡拉扬参加萨尔兹堡音乐节,次年再度与卡拉杨合作,初次在柏林演出。 1979年获“年度艺术家”奖,并获德国唱片大奖(Deutscher Schallplattenpreis)。此后作为小提琴独奏家和室内乐音乐家,频繁地在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巡回演出。1990年在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从巴洛克时期到前卫音乐时期,多角度地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1995年,波兰作曲家彭代雷茨基把作品《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献给她,在莱比锡初演,这次演出为她赢得了两个格莱梅奖。1997年12月曾来中国演出,在北京世纪剧院举行了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会。独奏之外,她也经常参加室内乐演奏,曾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中提琴家基奥皮纳组成三重奏,在各地广泛演出。穆特是一位典型的德奥血统的演奏家,性格热情,具有着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内在个性,这使她形成了优良的演奏素质和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卡拉扬去世后,她的演奏向多元化发展,曲目不局限于德奥古典、浪漫等传统作品,而加强了近现代作品的比重,经常演出卢托斯瓦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莫雷(Norbert Moret)、彭代雷茨基和里姆(Wolfgang Rihm)等人的作品。穆特在从梅纽因、阿卡多、罗斯特罗波维奇等演奏家身上吸取了学到了许多有益的东西,曾被喻为成当代小提琴界的“女梅纽因”。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六曲) [音乐] 豆瓣 豆瓣
9.8 (69 个评分) 史塔克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15日 出版发行: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所有演奏版本中,最爱还是史塔克1992年在RCA的录音。”日本乐评家武田明伦如是推荐。在1999年的“名曲名盘300”中,此录音版本更名列第5,乐评界与古典发烧友一致高度评介!
巴赫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BWV 1007-1012)是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尼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作品。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史塔克已经先后五次灌录巴赫的这一惊世巨作,都获得了极好的评论,并为他带来了1998年度葛莱美“最佳器乐独奏奖”的荣耀。本专辑收录的是他在70岁高龄之际,于RCA灌录的第五次录音。史塔克认为对美的追求永无止境,他冀求每一次的演奏,都能更接近这套乐曲的真理。
对比以前的四次,此第五次演奏里,细节更多,表现也更精确,史塔克在展现着他的速度与演奏力度的同时,以其一贯充满活力的风格诠释着,琴声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和坚毅。
卡农绝赞 [音乐] 豆瓣
9.5 (64 个评分) Various Artist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BMG
卡农的作者,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1653-1706),是巴洛克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影响了音乐之父巴哈。“卡农”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的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曾称霸美国告示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如果帕海贝尔还在世的话,可能是全世界版税收入最高的音乐家。“卡农”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照字面上是“轮唱”的意思。简单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退延伸的感觉。“卡农”全长仅五分钟,旋律简单仆实,却具备精密完美的音乐结构,十足表现出对位法的严谨与平衡,它不仅是一首男女老少雅俗共赏的曲子,也是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最佳入门曲。
为了庆祝帕海贝尔350周年诞辰,BMG唱片公司特别邀请全世界不同音乐领域的知名乐手、乐团 ,以15首不同编曲、配器与演奏曲格的卡农演出版本,纪念这位音乐家,汇成这张珍贵的“卡农绝赞”!专辑囊括了许多顶尖音乐家和极具时代意义的标志性演出版本,更被赋予了电子、吉他独 奏、乐方乐器演绎等十五种新的生命,专辑收录十首全球首度重新编录版本,加上24bit-96khz的超音质呈现,绝对让听众从头听到尾,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
乐之本事 [图书] 豆瓣
8.2 (63 个评分) 作者: 焦元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有兴趣,或准备想要进一步了解它,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协助;如果你对古典音乐没有兴趣,这本书有丰富的故事和知识,翻翻看看,或许也能触类旁通;如果你已经浸淫或学习古典音乐多年,那么,愿这本书能让你记起那个喜爱音乐的自己,想起每一个与美好感动相逢的当下。无论人生可以多荒谬,世界可以多歪斜,有些事,永远值得你放在心上,用自己最坚定顽强的意志,温柔又执拗地守护。
——焦元溥
台湾著名古典乐评家焦元溥写给普通大众的古典音乐入门书,没有五线谱,没有专业术语,以有趣的故事和丰富的聆听经验讲述古典乐的聆听之道,音乐很难懂吗?不。人人都可欣赏古典乐吗?是的。本书涉及古典乐的定义和讨论、品味乐曲的态度与方法、录音与现场演出的差别、不可不知的音乐小常识、古典音乐简史,以及无比实用的音乐会注意事项、选座参考乃至聆赏进阶之道,另附作曲家年代表、焦元溥精选曲目及详细解说,库克音乐免费正版在线聆听。
探戈灵魂 [音乐] 豆瓣
9.6 (58 个评分) 马友友 类型: 拉丁
发布日期 1997年10月2日 出版发行: Sony
由马友友演奏的专辑《探戈灵魂》是由阿根廷著名作曲家阿斯托皮亚左拉(Astor Piazzolla 1921-1992)所作。专辑的制作人是阿根廷享誉盛名的奥斯卡卡斯特罗那维斯(Oscar Castro-Neves)。这张专辑共有十一个曲目,全为阿斯托皮亚左拉所创作。皮亚左拉这位在法国受到正规作曲法训练的阿根廷作曲家,最终选择了将探戈作为自己的创作源泉和生命。是他赋予了探戈新的生命力。
虽然马友友录制了上百张CD, 这张专辑仍是他最喜爱的专辑之一。正如他所说:“皮亚左拉的探戈完全不同于你以往所听到的探戈。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见到皮亚左拉本人。” 在马友友录制这张唱片时,皮亚左拉已经离开人世。所幸的是马友友和皮亚左拉生前的好友及工作伙伴一起演奏并录制了这张唱片。
勃兰登堡协奏曲 [音乐] 豆瓣
9.7 (55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Münchener Bach-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生于爱森那赫市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 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洛克音乐发展的顶峰。
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巴赫被称为 “西方音乐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 《赋格的艺术》一书。
这张录音是非常著名的,卡尔·李希特与他指挥的慕尼黑巴赫乐团堪称巴赫作品的最佳诠释组合之一,也被誉为最富有德国气质的巴赫作品演奏专家。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这个经典录音中,正处自己艺术生涯巅峰时期的李希特为我们展现出正是这样一种风格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李希特的演绎舒缓平稳,而且非完全仿古,但是在精神层面他却具有与巴赫最为贴近的气质,而且具有令人屏息的戏剧性与魅力,充满对现世的否定和对彼岸的向往。这套唱片虽然是60年代的录音,但是效果却非常出色,音响效果颇佳,被评选为《音乐圣经》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首选版本,在《日本唱片艺术》“名曲300首”它则占据了第一名的宝座。
The Piano Player [音乐] 豆瓣
8.7 (55 个评分) Maksim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Maksim is a Croatian classically-trained pianist who won his first major classical competition in 1993. The Piano Player is his debut album on EMI, produced by Jeff Wayne (War of the Worlds). It contains a mix of energetic techno tracks (Flight Of The Bumble-Be), melancholy melodies (Claudine) and more classical pieces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 something for everybody. Audio CD Track Listings 01. 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 02. Grieg¿s Piano Concert in A minor 03. Exodus 04. Claudine 05. Wonderland 06. Handel¿s Sarabande 07.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08. Hana¿s Eyes 09. Chopin¿s Revolutionary Etude in C minor 10. Cubana 11. Croatian Rhapsody 12. Dance of the Baroness Bonus Track 13. Cubana Cubana
阿巴多:勃拉姆斯21首匈牙利舞曲全集 [音乐] 豆瓣
9.3 (49 个评分) Johannes Brahms / Claudio Abbado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当舒曼(Robert Schumann)发现勃拉姆斯的音乐天分,他才20岁,此后他努力不懈,希望不要辜负舒曼的期。
虽然舒曼当时戏称他为“雏鹰”,但勃拉姆斯却生性保守,只有一个地方像老鹰:终其一生,他都坚持当独行客。
尽管勃拉姆斯成熟较晚,他却坚定地以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为己任。他杰出的作曲技巧和严格的自我批评,为他赢得当代最伟大器乐作曲家的美誉,而且也被后人推崇是浪漫主义中最强有力、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因为追根究底,勃拉姆斯的作品并不像表面上听起来那么保守。在对和声的理解方面,确实是具有前瞻性的眼光,他对丰富的、自由组合的复调组织的偏爱也是一样:他不用传统的“对位法”来处理乐曲线条,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生命的独立旋律元素的组成部分。不过勃拉姆斯最具前瞻性的作法在于:肯定了节奏是音乐语言的基本元素,如同旋律与和声一般。他的这种看法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影响深远。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卜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勃拉姆斯还写有其中第1、3、10三首管弦乐队的改编曲。他从未宣称《匈牙利舞曲》的旋律是自己所作,但其中一些几乎可以肯定是他的创作。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g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一号》,约作于1869年前,为所作二十一首钢琴四手联弹曲《匈牙利舞曲》中的第一首。后由作者改编为管弦乐曲。又曾被改编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本曲的钢琴独奏改编版,曾是德国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重要的音乐会演奏曲目之一。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升f小调《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勃拉姆斯自1852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本曲是勃拉姆斯所有作品中最为流行的一首,其粗犷而豪放的旋律具有明显的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特征,给每一位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选用的是管弦乐曲改编版,更能突出原曲所要求的那种磅礴气势。乐曲的结构十分严谨,第一段为升f小调,具有民间舞蹈风格,速度变化上的自由体现出不同的情趣;乐曲的中段转为明快的升F大调,速度变化依然自由,单纯的旋律与和声所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的情绪;乐曲的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严格再现。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音乐] 豆瓣 Spotify
9.0 (46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肖邦:练习曲 [音乐] 豆瓣
9.8 (45 个评分) Maurizio Pollin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1月9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专辑介绍:
钢琴练习曲能够写得像肖邦这样, 不仅可以让手指进行非常机械的练习。不仅使得技巧和曲式紧密结合,而且竟然可以将一段段天籁之音巧妙地谱入,更让一股浓郁的诗,情从中透出,这真是不可望及的登峰造极境地。肖邦这二十四首练习曲始终是爰乐者心中的典范之作,难以逾越。
肖邦这两部分别编为作品第十号(共十二首)和第二十五号(共十二首)的练习曲,我心目中最佳的演绎者,要数法国钢琴家柯尔托1933年那个录音。柯尔托的演奏。令人听来有骨肉匀透之感,自然也情思清丽,几乎无处不在了。以作品第十号为例。听柯尔托弹其中的降E小调第六首时,那种似乎无形中张开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罩在那里。让那绵绵的诉说不停地进入你心里,这种感染力量,在别处你就再也找不到。而F小调第九首,真像是投向感情世界的一个个问号,这是对于极其珍惜感情因而也是极端敏感者的凭空设问,因为是从心中直接端出,故而也就真是震人心魄,教人不及思索,只能随着他的发问一路下去。虽然最终谁都能够明白那是无所谓答案的,然而你却不能不对柯尔托锦心巧指弹出的这番意境表示钦佩。遗憾的是柯尔托这个录音未见有单张CD发行。
波利尼的这个录音,有金石之声,可谓技惊当今,无可挑剔。是臻于完美的演奏。
转载自:梁一群 贺秋帆《爱乐——CD经典》
专辑曲目:
01.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1 in C major
02.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2 in A minor
03.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3 in E major, "Tritesse" - "L'intimite"
04.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4 in C sharp minor, "Torrent"
05.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5 in G flat major, "Black Keys"
06.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6 in E flat minor
07.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7 in C major, "Toccata"
08.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8 in F major
09.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9 in F minor
10.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10 in A flat major
11.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11 in E flat major
12. Etudes (12) for piano, Op. 10: No. 12 in C minor, "Revolutionary" - "Fall of Warsaw"
13.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3 in A flat major, "Aeolian Harp" - "Shepherd Boy"
14.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4 in F minor, "Balm"
15.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5 in F major, "Carwheel"
16.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6 in A minor
17.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7 in E minor
18.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8 in G sharp minor
19.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19 in C sharp minor
20.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20 in D flat major
21.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21 in G flat major, "Butterfly"
22.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22 in B minor
23.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23 in A minor, "Winter Wind"
24. Etudes (12) for piano, Op. 25: No. 24 in C minor, "Ocean"
Chopin: Nocturnes [音乐] 豆瓣
9.7 (44 个评分) Maurizio Pollin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进口CD:肖邦 18首夜曲》“钢琴诗人”肖邦是著名的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也是浪漫派的代表人之一。肖邦的一生虽然仅短短的三十九年,但他的创作延续了三十年为人类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

Disc 1
01 Nocturne No.1 in B flat minor,Op.9 No.1
02 Nocturne No.2 in E flat,Op.9 No.2
03 Nocturne No.3 in B,Op.9 No.3
04 Nocturne No.4 in F,Op.15 No.1
05 Nocturne No.5 in F sharp,Op.15 No.2
06 Nocturne No.6 in G minor,Op.15 No.3
07 Nocturne No.7 in C sharp minor,Op.27 No.1
08 Nocturne No.8 in D flat,Op.27 No.2
09 Nocturne No.9 in B,Op.32 No.1
10 Nocturne No.10 in A flat,Op.32 No.2

Disc 2
01 Nocturne No.11 in G minor,Op.37 No.1
02 Nocturne No.12 in G,Op.37 No.2
03 Nocturne No.13 in C minor,Op.48 No.1
04 Nocturne No.14 in F sharp minor,Op.48 No.2
05 Nocturne No.15 in F minor,Op.55 No.1
06 Nocturne No.16 in E flat,Op.55 No.2
07 Nocturne No.17 in B,Op.62 No.1
08 Nocturne No.18 in E,Op.62 No.2
09 Nocturne No.19 in E minor,Op.72 No.1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 [音乐] 豆瓣
9.7 (43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6月1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目录DISC 1 01 VIVALDI SPRING02 ADAGIO 03 VALSE FROM STRING SERENADE04 MENUETTO05 OMRNING MOOD06 SYMPHONY NO.40 MOLTO ALLEGRO07 VALSE TRISTE08 SYMPHONY"FROM THE NEW WORLD"09 NOTRE DAME:INTERMEZZO10 CARMEN SUITE:PRELUDE I 11 BOLERO12 THE SLEEPING BEAUTY:VALSE13 LA TRAVIATA:PRELUDE TO ACT III14 SYMPHONY"ORGAN":MAESTOSODISC 201 AISO SPRACH ZARATHUSTRA02 CAVALLERIA RUSTICANA03 EINE KLEINE NACHTMUSIK:ALLEGRO04 SWAN LAKE05 AN DER SCHONEN,BLAUEN DONAU06 BRANDENBURG CONCERTO NO.3 ALLEGRO07 THAIS:MEDITATION08 BADINERLE09 BARCAROLLE10 PLANO CONCERTO NO.1 ALLEGRO11 SYMPHONY NO.5 ADAGITTO12 SYMPHONIE CLASSIQUE FINALE13 DANCE OF THE LESSED SPIRITS14 NUTCRACKER:DANSE DE LA FEE DRAGEE15 NUTCRACKER:VALSE DES FLEURS广告语: 卡拉扬超级精选2CD:收录《卡拉扬纪念典藏套装》精华曲目,包括:维瓦尔第、柴可夫斯基、马斯卡尼、格里格、西贝柳斯、德沃夏克等作曲家代表作。从一九五0年代到八九年,这一段期间,卡拉扬录制下无数经典的录音,留给后代无数的音乐宝藏,据一项保守估计,卡拉扬的录音,在全世界至少卖出了一亿张CD,这是非常惊人的数字,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能和他相互媲美。做为一位指挥家,卡拉扬对乐坛的影响就像他所说的:「我的笔在乐团团员的身上,留下痕迹……」而现在,我们则透过录音,捕捉到卡拉扬瑰丽深刻的音乐世界。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