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豆瓣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孔恩 译者: 程樹德 / 傅大為 …
简介
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里程碑。五十年之後,本書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點。作者孔恩以本書質疑我們一向居之不疑的線性進步史觀,主張革命性的點子並不出自「常態科學」,即例行性、累進式的研究活動,如做實驗與積累事實。而科學革命——破壞傳統思路、提出新奇點子的突破時刻——發生於常態科學之外。孔恩寫作本書時,科學以物理學唯我獨尊,現在則由生物科技領一時風騷,但是他的點子歷久彌新,例如常態科學製造異例,再由科學革命撥亂反正、消解異例。
這本五十週年紀念版,科學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撰寫的〈導讀〉頗有洞見。他對因孔恩而流行的詞彙做了澄清,包括「典範」、「不可共量」,也討論了孔恩的理論與當今科學的關係。
本書特色
像所有的巨作一樣,這是一本充滿熱情的作品,亟欲撥亂反正。從它開篇第一句就可以看出:「要是我們不把歷史看成只是軼事或年表的堆棧,歷史便能對我們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造成決定性的變化。」孔恩想改變我們對於科學的理解——科學正是令人成為萬物之靈的那些活動,無論是福是禍。他成功了。
好評推薦
孔恩的傑出貢獻,在改變我們對於科學實踐的理解。——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李普頓(Peter Lipton)
「典範轉移」這個詞不是孔恩發明的,但是孔恩使它成了流行語彙,給了它流行意義。《科學革命的結構》在1962年出版,也觸發了一次典範轉移……孔恩之後,我們再也無法忽視這個事實:科學的力量無論有多大,仍有缺陷,與科學家一樣。——郭斯曼(Lev Grossman),《時代雜誌》非文學類百大經典
「思想史的里程碑,引起的注意遠超過本行範圍……要是掀起革命是優越典範的特徵,《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大獲全勝。」——偉德(Nicholas Wade),《科學》
「對科學發現的過程,本書可能是最佳的說明。」——湯普森(William Irwin Thompson),《紐約時報書評》
「偶爾會有一本書,影響遠超過它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顯然是這樣的書。」——強士敦(Ron Johnston),《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
contents
【50週年紀念版】導讀 / 哈金(Ian Hacking)
〈導論〉孔恩在科學的人文社會研究中 / 傅大為
序
1.導言—歷史的角色
2.常態科學之道
3.常態科學的本質
4.「常態科學」是解謎活動
5.典範的優先性
6.異常現象與科學發現的出現
7.危機與科學理論的出現
8.對危機的反應
9.科學革命的本質及其必要性
10.革命即世界觀的改變
11.革命無形
12.解決革命
13.通過革命的進步
後記—1969
譯名索引
其它版本
-
科学革命的结构 2022
-
科學革命的結構 遠流 2017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科學革命的結構 遠流出版公司 2007
-
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
科学革命的结构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