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全球史”
全部 | 书籍 (168)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棉花帝国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8.2 (34 个评分) 作者: [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 / 杨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3
2015年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王希、仲伟民、李伯重联袂推荐!
以棉花工业联动六大洲的历史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提出“战争资本主义”概念,颠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 编辑推荐
☆ 2015 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 名人推荐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最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 媒体推荐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越。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越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 卡伦·朗,《新闻日报》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 获奖信息
★ 2015 班克罗夫特图书奖
★ 入围 2015 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 《纽约时报》2015 年十佳图书
★ 《经济学人》2015 年最佳图书
......
像我们一样疯狂 [图书] 豆瓣
Crazy Like Us: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syche
8.6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亿森·沃特斯 译者: 黄晓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美国著名作家伊森·沃特斯享誉心理学界的非虚构著作。他以一个心理学记者的独特视角, 通过采访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心理疾病案例,生动展现了关于厌食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和抑郁症在不同文化中的“地貌”,强有力地说明了美国的心理学范式是如何在其医药商业利益驱动下输出全世界,潜移默化地改变本土心理疾病的现象。
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已经在源源不断地以全球工业化的方式输出他们自己的心理疾病定义和治疗方法。由此, 美国的心理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全世界如何"疯狂"的方式变得越来越相似, 越来越同质化。
全球通史 [图书]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8.6 (69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全球通史》由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一经问世,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评价,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全球通史》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
瘟疫与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Plagues and Peoples
7.5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余新忠 / 毕会成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内容简介】
公元前430年—前429年,雅典与斯巴达之战胜负难分,一场来去无踪的瘟疫使得雅典失去近四分之一的士兵,由此深刻改变了地中海世界后来的历史走向。
1520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以六百人征服拥有数百万之众的阿兹特克帝国,他们带去的“致命杀手”天花病毒在墨西哥城中肆虐,就连阿兹特克人的首领也死于那个“悲伤之夜”,于是西班牙人所向披靡。
1870年普法战争之际,同样是天花病毒,使两万法军丧失作战能力,而普鲁士军人由于做了预防接种而未受影响,战争胜负改变于朝夕之间。
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一代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从疫病史的角度,以编年的手法,从史前时代写至上世纪前半叶,详实探讨传染病如何肆虐欧洲、亚洲、非洲等文明发源地,而这些疾病又如何塑造不同文明的特色。他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解释人类的行为;他将传染病置于历史的重心,给它应有之地位;他以流畅的笔调、敏锐的推理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瘟疫与人》是威廉·麦克尼尔备受欢迎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佳作。《纽约书评》称 “此书从此扭转了人们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纽约客》则认为此书是 “一部真正的革命性作品”。普利策奖得主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盛赞它提出了“富有创新也具有挑战性的历史概念,影响深远”,而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有言:“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 [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 [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精装) [以色列]赫拉利·尤瓦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 全球史奠基人、《西方的兴起》《世界史》作者威廉·麦克尼尔又一部经典之作;它以恢宏的规模,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讲述3000年来传染病塑造人类与社会的历史进程,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极高的学术成就。
★宏观论述瘟疫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史学力作,匠心独运,颇为可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麦克尼尔凭借深厚的世界史功力,敏锐机智的观察和推理、巨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技艺,娓娓道出传染病在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威廉·麦克尼尔率先将历史学与病理学结合,重新审视和阐释人类历史,纵横捭阖,提出众多独具匠心且发人深省的认识;他率先将传染病列入历史重心,给它应有之历史地位;他提供了数量惊人的细节,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关键角色。
★《瘟疫与人》一书直接启发了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的写作,激发了世界尤其是中国的医疗社会史研究,深刻影响了当今学术研究的视野与维度。
★《瘟疫与人》是“见识丛书”系列第15册,“见识丛书”系列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封面用纸采用国际FSC环保认证的特种凯斯棉,内文纸为72克月白纯质,精装圆脊,再加上内封独特的压纹工艺,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读过《瘟疫与人》,就会从此改变看待世界历史的观点。
——《纽约书评》
《瘟疫与人》有着深奥微妙的内容,强而有力的分析。
——《华盛顿星报》
《瘟疫与人》是令人屏息之作。
——《国家观察者报》
具有原创性的非凡之作……读完《瘟疫与人》绝对会收获匪浅,麦克尼尔的苦工没有白
下。
——《华盛顿邮报》
《瘟疫与人》是麦克尼尔继《西方的兴起》之后又一部辉煌的著作。他以恢宏的规模,
将生态、人口与政治、文化整合起来,堪称论点精彩且挑战性高的学术成就。
——《柯克斯评论》
《瘟疫与人》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强调的是一般历史书里不常探讨的事件。读者
一旦开卷阅读,将爱不释手……本书值得立即推荐给大众。
——《坦帕论坛时报》
洞见深远……《瘟疫与人》兼具原创性与刺激性,肯定会激起一阵波澜。
——《出版人周刊》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非常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巨大冲击,是
非常精彩的历史推论。
——《进步》月刊
《瘟疫与人》用引人入胜的史例,提出极为出色又具有十足挑战性的论述。
——《纽约》杂志
《瘟疫与人》是一部兼具重要性与原创性又精心研究的作品。
——《图书馆杂志》
《瘟疫与人》这本书令人无可抗拒。         ——《波士顿周日先锋报》
麦克尼尔在《瘟疫与人》中,用大量累积的证据,论述疾病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常见的
关键角色。
——《巴顿鲁治倡导报》
《瘟疫与人》对于世界历史有着极具吸引力的新解读。    ——《旧金山观察家报》
麦克尼尔做了一件值得赞赏的事,对于人们忽略的传染病与流行病,他提供了数量惊人
的细节。
——《芝加哥日报》
《瘟疫与人》巨细靡遗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洞见,看透疾病这种自然灾祸,如何在长
远的历史中大幅消灭世界人口。
——《纳奇兹民主报》
杰出历史学家的创新研究……对于历史事件专业的重新解读,加上科学细节的支持,麦
克尼尔提出了非常强力的论点。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
启蒙人心……《瘟疫与人》值得推荐阅读。
——《大湍城日报》
麦克尼尔以熟练的学术风格,提出了大量证据,指出疾病在人类活动中扮演中心角色,进而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展。
——《每日新闻》
《瘟疫与人》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著作,一部地道的革命性著作。
——《纽约客》
看待历史的崭新观点,我从《瘟疫与人》中受益匪浅。
——威尔•杜兰特,美国作家兼历史学家
《瘟疫与人》提出了非常创新,也极具挑战性的历史概念,令人阅读时欲罢不能。这本
书企图引起轰动,而它也的确办到了!
——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美国记者,普利策奖得主
全球通史(上) [图书] 豆瓣
8.9 (70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上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世界的演变:19世纪史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ie Verwandlung der Welt: eine Geschichte des 19. Jahrhunderts
9.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尤尔根·奥斯特哈默尔 译者: 强朝晖 / 刘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1 其它标题: 世界的演变
从19世纪开始,人类现代史即将拉开序幕。这是一个重大政治理念汇聚的时代,是“此在”科学化的时代,是铁路与工业的时代,是各大陆之间的大规模移民以及第一波经济和通信全球化浪潮的时代,是民族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时代。但同时,在今人眼 中,19世纪却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一个辉煌的昨日世界。本书从世界史的角度描绘和剖析了这段历史,一个欧亚美非各大洲经历剧变与全球化诞生的时代。国际历史学会前主席于尔根·科卡称此书是“德国历史写作中的里程碑”, 奥斯特哈默也因此被誉为“有关19世纪的布罗代尔”。
丝绸之路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7.4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弗兰科潘 译者: 邵旭东 / 孙芳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
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 自 的帝 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骑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您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
·
【编辑推荐】
·
◆新浪2016年度十大好书!豆瓣2016年度十大历史书!《21世纪经济报》2016年度十大书!
◆牛津大学资深历史学家解读:中国为什么要打造“一带一路”顶层战略!
◆破天荒!《人民日报》19天内两度刊文推荐!掀起全国公务员团购热!
◆上海市委宣传部推荐书目!深圳市委宣传部部长李小甘公开推荐!
◆《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国际先驱导报》好评如潮!
◆巴曙松、梁小民、吴晓波、陈功、葛剑雄、荣新江、许纪霖、樊登、鲍达民等国内外政商学文界巨擘联袂推荐!
◆全景展现丝绸之路这一两千年来始终主宰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
◆英国亚马逊世界历史类No.1!美国亚马逊历史地理类No.1!印度非虚构榜No.1!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波兰、土耳其、印度、韩国等23个国家!
◆《纽约时报》畅销书,《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观察者》《彭博商业》《历史今日》2015年度图书、彭博社2015年度历史图书!
·
·
【名人推荐】
·
本书对(丝绸之路)这一地区文化、宗教和历史的详细阐述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丝绸之路上纷繁复杂的利益纠纷和遍地荆棘,而这正是当前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亟待强化的现实课题。
——巴曙松(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
认真阅读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也许并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兴趣和知识,它所引发的思考,的确可能攸关你的命运和未来。
——陈功(安邦集团创始人、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信息项目的负责人)
·
以前世界史读了那么多次我都没理解,这次读完《丝绸之路》我发现,原来世界是围绕着丝绸之路转的,丝绸之路才是世界的核心。
——樊登(著名领读人、前央视主持人、樊登读书会发起人)
·
此书视野广,涉及面广,颇具新意,特别是非常重视中西本土文化、宗教、历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有利国人开阔眼界,摆脱对历史的自娱自乐。
——葛剑雄(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学家)
·
本书是从中国延展出去的丝绸之路的一部崭新通史。对于热切需要了解“一带一路”的中国读者来说,这部中译本有如来自异域的西瓜,既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的甘甜,也要警觉这条道路的艰辛和火辣。
——荣新江(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
·
彼得•弗兰科潘颠覆了我们过去对世界的理解。
——鲍达民(麦肯锡全球总裁)
·
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将世界史的一个重要阶段,植入了一个全新的框架里面,非常有意思。
——陈功(安邦咨询创始人、“一带一路”战略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
这是一部揭示全球史新观念的著作,将解构我们过去对世界史的种种陈旧认识。
——徐文堪(著名中亚史专家,本书审校)
·
包罗万象、雄心勃勃、成就极高的一部史诗级巨著。
——威廉•达尔林普(英国著名历史学家)
·
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
——《经济学人》
·
标榜自己是“全新的世界史”的书有很多,此书是难得的名副其实的一本。
——《泰晤士报》
维米尔的帽子 [图书] 豆瓣
8.0 (24 个评分)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贸易打造的世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3rd e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 黄中宪 /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纵跨600年 | 83篇小史 | 30年研究精髓 |热销17年 | 3次再版更新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女性主义全球史 [图书]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德拉普 译者: 朱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一部纵横两百五十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
摩登时代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保罗·约翰逊 译者: 秦传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英文原名Modern Times: The World from the Twenties to the Nineties ,是保罗·约翰逊较为重要的世界史著作,美国版全书厚达近900页。全书分为20章,从科学革命的划时代事件“相对论”提出讲起,一开始就带有深厚的批判意味、怀疑意味。迄今为止可以说最为我们熟知的的20世纪历史,在他的笔下时常呈现的是另外一种面貌,比如对于相对论及其提出者、贡献者、追捧者的新认识,以及他对于诸多被称为“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等等。
保罗·约翰逊以这样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角切入,其后的洋洋百万言讲述或曰剖析的实质上是现代世界的起源和裂变——欧洲在1914-1918年自杀式的迷狂、1939-1945年歇斯底里的虐杀、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的迷醉和理性微声、美国从世界一隅的天命崛起及其一代代个性迥异的领导人的表现、1930-1940年代旧欧洲东西两部分的分道扬镳和惊人类比、亚洲的日本在二战前的“地狱神权国家”面貌、中国自晚清开始的一系列无力挣扎……20世纪每个年代都被赋予了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时代精神来自他对世界主要经济、政治势力力量对比和全球形势演变的深刻洞察。与在《知识分子》一书中一样,保罗·约翰逊到处挖苦讽刺,以充满批判的冷嘲热讽描绘20世纪,特别是各时代典型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没有人云亦云的评论、跟从、赞颂,这部1991年修订完成的巨著现在读来依然那么铿锵有力、启发意义极大。20世纪的历史,不能没有《摩登时代》这一精彩的注脚。
一部真正卓越的历史著作……《摩登时代》把历史意识和批评意识结合了起来。它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虽说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名流要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智性愉悦。
——罗伯特•尼斯贝特(Robert Nisbet)
《纽约时报书评周刊》(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一本才华横溢、质地厚密、在智力上颇有挑战性的书,其看待历史事件的新观点,以及观照60年来世界上那些重要行动者和影响力人士的性格特征的崭新视角,频繁地让我们讶异,甚至是震惊,这些人分布于政治、军事、经济学、科学、宗教和哲学等各个领域。
——埃德蒙•富勒(Edmund Fuller)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这部我们时代(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涵盖深广,曲径通幽,击中了所有的亮点和热点:俄国革命,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迄至1980年代。……真是一位当代门肯,约翰逊妙趣横生,泥沙俱下,其可读性之强,令人欲罢不能。
——《外交杂志》(Foreign Affairs)
就其惊人的新鲜感而言,约翰逊的洞察力常常是卓越的,而且很有价值。
——彼得•洛温伯格(Peter Loewenberg)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一部不可思议地敏锐而综合的记述。
——戴维•格雷斯(David Gress)
《评论杂志》(Commentary)
一部引人注目的著作。……它是一部有力、鲜活、引人入胜、很有刺激性的1917年以来的世界史。
——休•托马斯(Hugh Thomas)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这是一份包罗万象的解释,诠释了自1919年凡尔赛调停失败以来的世界史。其中心主题是道德相对主义的破产,社会工程学,以及极权主义政权,这些全都在他的分析中联系起来了,还有开放社会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本书注定要引起争议。……然而,它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约翰逊的知识视野渊博浩淼,他的引文令人印象深刻,对于适当的问题,他很有窍门。他把这个世纪看作是一个屠戮的时代,但也是一个人类进步的时代。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保罗•约翰逊的《摩登时代》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是当代世界一部包罗万象的叙事史,与此同时,也是对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以及特殊意义上的当代史所作的持续而热情的思考。
——《美国旁观者》(American Spectator)
Sapiens [图书] 豆瓣
8.8 (26 个评分) 作者: Yuval Noah Harari Harvill Secker 2014 - 9
100,000 years ago, at least six human species inhabited the earth. Today there is just one.
Us.
Homo sapiens.
How did our species succeed in the battle for dominance? Why did our foraging ancestors come together to create cities and kingdoms? How did we come to believe in gods, nations and human rights; to trust money, books and laws; and to be enslaved by bureaucracy, timetables and consumerism? And what will our world be like in the millennia to come?
In Sapiens, Dr Yuval Noah Harari spans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from the very first humans to walk the earth to the radical - and sometimes devastating - breakthroughs of the Cognitive, Agricultural and Scientific Revolutions.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biology, anthropology, palaeontology and economics, he explores how the currents of history have shaped our human societies, the animals and plants around us, and even our personalities. Have we become happier as history has unfolded? Can we ever free our behaviour from the heritage of our ancestors? And what, if anything, can we do to influence the course of the centuries to come?
Bold, wide-ranging and provocative, Sapiens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thought we knew about being human: our thoughts, our actions, our power ... and our future.
东印度公司与亚洲之海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羽田正 译者: 毕世鸿 / 李秋艳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跳出文明、国别、地区的局限,通过东印度公司的兴亡,再现全球两百年的激变。这些17世纪初期成立的“公司”,在世界一体化之初耀眼登场,用船只和贸易连接全世界,并在一体化完成时黯然退场。它们在亚洲之海赚取利润、掠夺权力、掌控土地,势力俨然如帝国一般。香料、茶叶、纺织品,则将这片被当地统治者视为边陲的海洋变成世界中心。作者以海洋为中心,打破欧洲中心论和东亚疆土观念,勾画出独特而饶有趣味的历史新图景。
时间的全球史 [图书] 豆瓣
The Global Transformation of Time
作者: [美] 瓦妮莎·奥格尔 译者: 郭科 / 章柳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时间是如此重要,人们须臾不可或缺,世界的运转都要依靠时间的度量。可时间又是如此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现代人要如何来判断时间的流逝,以及确定具体时间的呢?而且,时间是否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一个统一的标准呢?身处非洲的人为什么会跟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时间概念?我们怎么知道今晚从北京出发的航班明天会在什么时候降落在伦敦机场?
铁路、轮船、航空和电报通信的新网络使相距遥远的地方变得前所未有的接近,人们相互联系的意识加深,而时间的约束因素使得这种相互联系性面临着实际挑战。为了消除这种妨碍全球化进程的因素,自19世纪以来,人们就开始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时间标准的努力。本书通过研究近现代以来人们对标准化时间的追求,探讨了时间观念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得到发展,关于时间的意识如何在全球获得趋同的形态。同时,时间的标准化又如何对全球化进程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本书同时指出,时间的标准化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还未完成,统一的日历也未实现。这表明,全球化是一个缓慢而不平衡的采纳和变异的过程,这加强了国家间的差异。
本书荣获美国“社会科学历史协会总统奖”(“Social Science History Association President's Award”)。
金拱向东 [图书] 豆瓣
Golden Arches East
7.9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华生 主编 译者: 祝鹏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描述了麦当劳在东亚五大城市:台北、香港、北京、东京、首尔,如何融入当地文化的成功经验。在跨国经营的背后,麦当劳其实十分重视文化差异这件事。麦当劳董事长詹姆士·坎特洛普曾说过,麦当劳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在各地积极举办各种社区活动外,当日本人觉得正餐一定要吃饭才吃得饱,又想吃烧烤的料理时,东京的麦当劳就从善如流,开始卖咖哩饭和照烧猪肉堡。在香港人的认知中,笑脸迎人必有诈,麦当劳就调整当地员工教育训练的方式,不去强调麦当劳一贯的微笑式服务。总之,麦当劳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在经营方式上做调整。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 [图书] 豆瓣
Faut-il vraiment découper l'histoire en tranches ?
7.6 (10 个评分) 作者: 雅克·勒高夫 译者: 杨嘉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历史是否有必要进行分期或断代。勒高夫从自己的对于中世纪史的研究出发,认为中世纪有必要与“文艺复兴”时期分别开来,长期以来他们之间所重叠的那一部分即15世纪史应该归属于中世纪的范畴。面对全球化思维,以及世界通史的研究倾向,勒高夫坚持要对历史进行分期,这样做能更好地让我们认清一种文明自身的发展轨迹、演变过程。
海贝与贝币 [图书] 豆瓣
Cowrie Shells and Cowrie Money:A global history
作者: 杨斌 译者: 杨斌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21 - 11
★ 尚未上市即引起媒体热议,入围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
★ 穿过传统中国史的缝隙,书写一部藏在海贝里的全球史
栖息在马尔代夫群岛周边海域的软体生物——海贝,从史前时期开始,就被货贸至亚非欧大陆的各个区域,并逐渐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货币。作者从这一微小的海洋生物着手,把从考古时期到二十世纪初的历史碎片拼凑起来,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亚非欧大陆内外的贝币进行了考察,描绘了一个奇妙且引人入胜的贝币世界,展现了一部鲜为人知的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描绘了在两千年时间里,以贝币为媒介的市场是如何将语言复杂、文化多元的印度洋世界整合为一体的,而全球资本主义又是如何终结这个世界的。全书按区域展开分析,同时又超越区域的界限,结合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种叙事体系。海贝文化体现出了一种“全球在地性”,即它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而将陆地世界和海洋世界联系起来的贝币世界,则为全球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书荣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关海贝的传奇,还是一部由贝币交错串联起来的全球史。这是杨斌教授的一部世界史力作:它既向我们展示了贝币在全球体系内作为支撑性基础货币的区域和地方性特色,又揭示了它在东半球传播的广度。从海贝本身到其作为货币的兴衰,本书描绘了一幅它在东半球六个区域内传播的历史画卷。
——帕特里克·曼宁,
匹兹堡大学安德鲁·W. 梅隆讲席教授、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
杨斌的《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是迄今为止对这种主要货币(贝币)最全面的研究之一。它建立在坚实的历史资料之上,必将与万志英的《财富之泉:11~18世纪中国的货币和货币政策》等作品一样,成为货币史上的经典。《海贝与贝币》应被放在全球历史学家和货币史学家的书架上。
——丹尼斯·O. 弗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研究人员和教员若在他们的书目和课程大纲中加入这一研究成果,定会有很大收获……世界史的学生和教员在用海贝拼凑我们全球历史的碎片时,会从这部重要的作品中获益匪浅。
——埃里克·施皮雷尔,美国马萨诸塞州格罗顿学校助理教师
万国天津 [图书] 豆瓣
Tianjin Cosmopolis: Une autre histoire de la mondialisation
作者: [法] 皮埃尔•辛加拉维鲁 译者: 郭可 商务印书馆 2021 - 8
《万国天津:全球化历史的另类视角》是法国学者辛加拉维鲁依据大量档案文献,撰写的一部研究八国联军临时政府对天津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专著。自列强在北京与清政府开始谈判以来,联军便在天津组织了临时政府,统治这座城市长达两年零一个月之久,直到 1902年 8 月 15 日才将之移交给新任直隶总督袁世凯(1859-1916)。
在国内研究庚子国变和八国联军侵华史的相关论著中,有关天津临时政府及其管治史的著述并不多见。本书更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历史叙事而独树一帜。
奢侈与逸乐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Luxury and Pleasure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作者: 【英】马克辛·伯格(Maxine Berg) 译者: 孙 超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9 - 3
本书探讨了十八世纪英国新式、时尚的消费品的发明、制造和购买。
十六世纪,英国社会所用的奢侈品很大部分是从东方而来,如中国的茶具、丝绸等。到了十八世纪,时尚的消费品变成多为英国制造。这些商品,如各种玻璃制品、金属饰品、棉布、家具等,纷纷引起购买风潮。本书通过讲述奢侈品与娱乐的故事,分析了从十六世纪开始的全球奢侈品贸易到十八世纪英国消费品新的全球贸易的发展。
这些新物品,不同于旧时精英的腐败的奢侈,是一种被中产阶级和贸易阶层推崇的新“奢侈品”。它们在帮助宣传个人身份和引导社会互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八世纪的奢侈品和娱乐业是英国文化史上最好的研究对象,它的研究,建立在海关账户、广告海报、公司文件、图书杂志和当代信函中提取的资料基础之上。Maxine Berg意图指出,正是因为十八世纪这种新的消费文化的形成,才有了新的需求,刺激了工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了工业革命,为英国“赢得了世界”。
帖木儿之后 [图书] 豆瓣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6.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达尔文 译者: 黄中宪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3
★重新理解世界史,理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读这本书!
★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重写600年世界史,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来及未来走向。
★沃尔夫森史学奖历史巨作!
///////////////////////////////////
【编辑推荐】
●重写600年世界史,一部全新视角的全球史。真正跳出欧洲中心视角,在欧亚大陆的时间和空间里,重新解释全球史,重写600年世界史。
●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来及未来走向。以帝国兴衰为线索,回溯世界权力版图的分配,透视600年世界舞台风云变幻,理清今日世界局势的历史根源,探索未来世界格局。
●荣获国际学界殊荣沃尔夫森史学奖,被赞誉为“一部大历史的巨作,也是一位全球史大师的伟大成果”!
●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极具雄心的代表作。作者约翰·达尔文为牛津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2020年凭借卓越学术贡献,被授予大英帝国CBE勋章。
●北京大学强世功教授1.5万字专文导读,盛赞推荐:应当成为欧亚大陆所有政治家的案头书,也是我们思考未来世界秩序的入门书!
●契合世界与中国时代精神的历史巨著,郑永年、赵磊、昝涛、朱联璧、何帆、向松祚、刘苏里、徐瑾、郭建龙……国内学者名家罕见一致推荐!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世界的演变》)、蒂莫西·布莱宁(《企鹅欧洲史·追逐荣耀》)等国际学术巨擘赞誉推荐!
●席卷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拥有众多语言版本的当代历史经典!
●美国《纽约时报》、英国《卫报》、德国《南德意志报》、法国《世界报》、俄罗斯《圣彼得堡时报》等全球媒体好评如潮!
///////////////////////////////////
【内容简介】
1405年,最后一位“世界征服者”帖木儿,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去世。这不仅造成了帖木儿帝国的崩溃,自成吉思汗以来,草原帝国主导整个欧亚大陆的时代也就此结束,全球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世界史叙事中,地理大发现、大航海时代、工业革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的兴起”——这些名词构成了人们解读近现代全球发展历程的关键线索。但在牛津大学重量级史学家约翰·达尔文看来,世界历史的重心是欧亚大陆而非海洋世界。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欧亚世界来说,1405年才是多元化的全球现代历史的开端。帖木儿霸业的溃败,直接催生了欧洲、伊斯兰世界与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欧洲在数百年里都感受着来自其他文明的巨大压力。这种漫长的动态均势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欧亚革命”的来临……
这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由来的历史巨著,跳出欧洲视角,全方位俯瞰了1405年以来的世界舞台,将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日本、俄罗斯(苏联)、英国、美国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得这600年的世界历史,不再是西方的独角戏。更重要的是,它预见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大全新转变的边缘,且这一转变的影响比起18世纪末的“欧亚革命”,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帖木儿之后》呈现出宏大的世界历史图景,展现了欧亚帝国的兴盛与衰落。而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这部巨著有助于我们思考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定位。
///////////////////////////////////
【媒体评论】
达尔文这部总结欧亚帝国兴衰历史的著作,无疑是我们思考未来世界秩序的入门书。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读懂中国,不仅要看中国,更要看世界,在世界地图中来定位中国。这本书摆脱了西方史学家过往以欧洲作为中心的世界史叙事,通过对近600年的欧亚世界史的回顾,梳理出全球历史结构转型的脉络,预见了从西方中心到后西方世界的巨变。通读这部书,读者对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看法或许都将改观。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时间上跨越600年,空间上立足欧亚大陆,基于这个“世界岛”的视角,精彩呈现地缘、经济、文明的复杂互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欧洲或西方中心主义,让我们感悟历史与现实比我们想象的深刻。
——赵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际关系与“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
这是一部大开大合的全球史,意在重新解释全球化世界之由来。本书结构大胆而富有新意,行文生动而有史有料。作者将内亚史、帝国史与海洋史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给人以开脑洞般的启发。
——昝涛,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
《帖木儿之后》是一本思想深邃、发人深省又具可读性的经典全球史作品。约翰·达尔文笔下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并不等同于西方世界的兴起,而是全球各地此消彼长的帝国交流与竞争的结果。无论是想了解诸帝国留下的过去,还是想理解帝国的遗存将如何影响人类的未来,此书都值得一读。
——朱联璧,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欧亚大陆始终是历史的主场,在这个舞台上,西方、东方和中东各种力量相互较量,相互交织。所谓的全球化,不过是各方暂时达成的一种共识。从更长的视野来看,共识已经被打破,竞争并未结束。巨变才刚刚开始。
——何帆,《变量》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站在全球的高度,运用大历史的视野,我们才能理解人类政治经济体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这部作品讲述了600年来全球历史的重大变革,视野宏观,气势磅礴,令人耳目一新。在大变局时代,这是一部正合时宜的历史史诗。
——向松祚,经济学家、《新经济学》《新资本论》作者
把奥斯曼、萨法维、莫卧儿、“中华”、俄罗斯等帝国,拉进欧亚大陆竞逐的大棋盘,使600年的历史,不再是欧洲人(后来是美国人)的独角戏,或许更接近历史真相。
——刘苏里,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
将600年内的全球博弈,欧亚帝国龙争虎斗,现代与前现代的碰撞变迁,生动而简练地浓缩在一本书之内。读了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换个角度了解历史,也可以更好理解当下的诸多问题。
——徐瑾,《白银帝国》作者、经济人读书会创始人、公众号“徐瑾经济人”主理人
作者立足欧亚大陆整体,展现了这场欧亚革命的兴盛与衰落,有助于读者们思考世界秩序的形成,以及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定位。
——郭建龙,历史作家、《帝国密码三部曲》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