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史论”
十年一觉电影梦 [图书] 豆瓣
9.0 (85 个评分) 作者: 张靓蓓 中信出版社 2013 - 4
《十年一觉电影梦》是导演李安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这不仅是一个坚持“理想不死”的电影人的成长告白,更是一部探究“如何面对磨难和荣耀”的自我对话。
美国《时代》周刊说,李安荣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娱乐人士”,当之无愧。
张艺谋说,在东西方世界里游刃有余地行走的导演,恐怕华语影坛里只有李安一人。
陈文茜说,李安终于跃上顶峰,成了东西方电影世界没有人可以忽视的导演。
站在荣耀的巅峰,李安却通过《十年一觉电影梦》告诉所有人,他眼中的自己,是“一个没用的人”:
他,两次高考落榜,却意外步入舞台生涯;
他,在纽约名校高分毕业后,遭遇“毕业即失业”;
他,在美国煮饭、带孩子,做全职“家庭煮夫”,整整六年;
人往四十岁走,他才华满腹,却只能在剧组守夜看器材,扛沙袋,做苦力。他“不好意思再谈什么理想”,却不知理想已深埋心底。
李安活得很明白。他说,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十年一觉电影梦》,讲述一个导演的自我修养,一个男人的征服与温存。
有如走路的速度 [图书] 豆瓣
歩くような速さで
8.2 (59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陈文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 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中国电影史 [图书] 豆瓣
5.7 (25 个评分) 作者: 钟大丰 / 舒晓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 1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外国电影史 [图书] 豆瓣
6.9 (23 个评分) 作者: 郑亚玲 / 胡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 7
《外国电影史》作者强调了在各个历史阶段,记录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几次大的记录电影运动,对故事电影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各时代的流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好莱乌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工业的发展来讨论的。这是完全准确的。另外,把前苏联最早期的电影大师门,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活动归为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电影史学家始终不诚实地回避这一点。
你的剧本逊毙了! [图书] 豆瓣
Your Screenplay Sucks!
7.8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M·埃克斯 译者: 周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1 - 9
这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剧本写作指导书籍,作者融写作课教程之学院派精神与剧本写作之编剧实战经验于一炉,预设出与读者进行对话的情境,列举包括作者本人作品在内的大量剧本实例,将好莱坞剧本的写作诀窍娓娓道来。从故事本身的构思、人物、场景、结构等元素的营造,到写作过程中格式、设备、改写习惯等要素的罗列,再到卖出剧本时电影业的惯例、习性、“内幕”等特点的大揭露……100 个常见问题,作者均给予解答,涵盖编剧流程方方面面,形式内容,悉皆具备,旨在助各路编剧打造完美剧本,为菜鸟新手答疑解惑,为迷途老马指点迷津。本书语言平实又犀利,其机智与反讽令人忍俊不禁,尽显作者的生猛与老辣。
电影编剧的秘密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17 个评分) 作者: 芦苇 / 王天兵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谈话内容实在具体,又有可操作性,可以当成一部编剧教程。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
一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没有世家出身,也没有专业学历,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电影编剧的?通读后,读者会得到答案,而且会发现创作可教、创作可学,也许还会跃跃欲试,有信心完成一部电影剧本。
虚无的质感 [图书] 豆瓣
7.6 (14 个评分) 作者: 梅雪风 金城出版社 2018 - 3
《虚无的质感——一本谈谈人生的电影Mook》这可能是最毒舌的一部影评集,作者以一种罕见的洞察力描摹当代华语电影的乱象与媚骨,用锋利如刀的笔触剖析这背后的病灶。这也可能是最温柔的一部影评集,作者对人性和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他敏感却节制的情感表达结合,有着一种炙热与冷冽交相辉映的阅读快感。本书分为“看片、读人、阅事”三辑,从电影本体、创作者,以及当下文化思潮这三个维度对近十年的电影进行了深刻分析,是这十年电影文化兴衰的精准画像。
给青年编剧的信 [图书] 豆瓣
7.9 (12 个评分) 作者: 宋方金 四川文艺出版社 / ONE BOOK 2016 - 11
《给青年编剧的信》揭示故事行业的一切。
资深编剧宋方金在信中谈及了一个青年编剧可能面临的行业规则、权利之争、市场压力和创作困境等。他结合自身经历和大量生动的内幕故事,给出了一份关于这门手艺、这个行业最深情坦诚的答卷。
诚恳生活,大胆写作。归根结底,我们都是 故事的手艺人。
------------------------------------------------------------------------------
刘震云作序,姚晨、柯蓝倾力推荐!
驾驭故事原理,你需要读罗伯特·麦基,洞见行业本质,请读一读这33封信。
当下是影视产业最好的时代,却也是行业最坏的时代。33封深切坦诚的信,窥见行业的规则与本质。大IP、资本运作、雷剧、神剧、抄袭、假票房、真水军……听到过没见过的种种传言,信中给出真相。
本书适合青年编剧读,也适合不编剧的任何人。因为——故事是人生的必需品,故事是每个人的神明。宋方金貌似在讲影视,其实是在讲人生。
------------------------------------------------------------------------------
就我而言,小说懂一点,剧作完全不懂。这本书两遍读过,似乎也悟出编剧的一二道理。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这本书,却能在心里留下痕迹。——刘震云
很有意思,方金的编剧作品是温和传统的,其他文字作品却愤怒又清醒。我想,这些复杂的情感应该源于一颗纯粹的心。保持对现实世界质疑的同时,还能继续爱和憧憬,这也是《给青年编剧的信》之力量所在。——姚晨
当年看电视剧《手机》的剧本就觉得好,但到底好在哪儿说不上来。进组拍戏,跟王志文老师对台词,王老师说:“你知道这部剧作的魅力吗?是台词。是台词的逻辑。”后来又参演方金编剧的《决胜》,人物立体,逻辑清晰,台词精湛。感觉他像一个高超的故事魔术师。看到方金《给青年编剧的信》这本书,让我恍然悟到了他故事魔术背后的奥妙。说实话,读这本书,竟有窃喜之感。——柯蓝
张艺谋的作业 [图书]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艺谋 / 方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
公民凯恩 [图书] 豆瓣
Citizen Kane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劳拉·穆尔维 译者: 侯弋飏 2014 - 10
劳拉·穆尔维详解《公民凯恩》
与《公民凯恩》相关的评论可谓汗牛充栋。面对这样一部举世公认的杰作,有谁还能再添新意呢?劳拉•穆尔维将威尔斯的政治生活和影片的时代背景引入对影片的分析之中,通过新颖而富有见地的解读,揭示了影片主题和风格的丰富性。精神分析结构是影片展现凯恩生平的基础,穆尔维对此也进行了清晰而深刻的探讨和分析,并首次将威尔斯本人曾轻蔑地称为“廉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运用于对影片的严肃评论之中。
该书为BFI经典电影系列丛书20周年庆的特别版,劳拉•穆尔维在序言中着重分析了影片的政治因素,通过对经济危机时期丑闻缠身的报业大亨凯恩的描述,突显了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在当代的“回响”。
影像背后 [图书]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法] 达内 译者: 王恬 / 王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影像背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电影创作手记,记录和分享了达内兄弟在构思创作《一诺千金》、《罗塞塔》等知名影片过程中,对于剧本方方面面细节的思考、修改,对于演员的选择、机位的运用,以及电影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思索等等,其中亦包含了面对观众、媒体意见的反思和创作过程中汲自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领域的灵感源头。
第二部分是手记中提到的三个剧本:《儿子》《孩子》和《罗尔娜的沉默》。第一部分的思考与探索在这一部分中得以具体呈现,即便没有观看过影片,读者也不难通过剧本文字,感受到达内兄弟的影像魅力及艺术造诣。
21天搞定电影剧本 [图书] 豆瓣
How to Write Movie in 21 Days
6.9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维基·金 译者: 周舟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0 - 8
帮你写出你心中的剧本
一本用最简要、最实用的文字写成的编剧技巧书
一本从准备编剧到完成剧本的行动指南
只要你有一个故事想告诉大家,不要畏惧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结构,本书能帮助你在21天之内写出带有你个人印记的独特剧本!立即行动吧!否则你永远没法完成它!
本书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但充满实战的技巧,作者从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将编剧有可能遇到的障碍一一罗列、剖析、化解。本书提出在21天里搞定剧本的概念,不限于实际操作的步骤,更旨在通过这一概念鼓励编剧同自己的内心交流,发现自己的潜力,从而达到自我认识的深化。作者还在书中列举了许多颇为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分配和安排写作时间,如何提炼电影的主题,甚至如何改善写作环境等等。作者尤其针对编剧在写作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剖析,并且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荣誉 [图书]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苏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在北京电影学院有一门各系学生必修的课程:“影片分析课”。该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本书是该课主讲教员的部分讲义。
本书是一部影片读解著作,作者以其深厚的电影功力和对电影制作的深入了解,带领我们读解世界优秀电影,并在读解中讲授“电影编剧基础”和“电影导演基础”。全书布局严密,由浅入深。作者文风纵横且平易质朴,文字锐利且充满激情!
作者对原版《荣誉》全面充实、修订,并增加了影片《罗拉快跑》读解、学生元素作业、电影书目和拉片片目等内容。重要的是:作者将他的“电影创作的基本问题”收入本书。这是作者多年对电影创作问题的思考。观点独到,论述深刻,视野广阔。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 [图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游飞 / 蔡卫 2002 - 1
《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的首要写作目的就是它的实用价值,《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世界电影理论思潮》实际上也可以称为“实用电影理论”或“电影创作理论”,书中论及的电影理论大多与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密切相关,许多著名的电影理论家本身就是伟大的电影制作者(如爱森斯坦、柴伐蒂尼和特吕弗),而一些经典名片又与某种电影理论思潮血肉相连(《战舰波将金》可以等同于“蒙太奇”理论。
拉片子 [图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杨健 作家出版社 2007
《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内容简介:学习影视编剧法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拉片子。拉片子就是逐格、逐句地解读电影和电视剧,通过细致地观摩,全面掌握片中的内容、风格与技巧。优秀影视剧是学习编剧法的生动教材,它可以为我们提供成功的叙事经验。
坐在挂有投影屏幕的课堂上,一边观看影片,一边学习影视编剧手法,是一段有趣的、累人的、富于挑战的学习经历。同学们通过拉片子,初步掌握编剧手法,熟悉编剧基础理论,从而学会了编剧写作的必要技能。
用拉片子的方法可以将影片的叙事范例与抽象、生涩的编剧理论生动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概念和熟悉它们的使用。同学们脑子里存贮了一定数量的情节桥段,对电影叙事就会自然产生一种节奏感和模式记忆。
拉片子是一项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需要很大耐心的工作。学生要完成一部影片的精读作业,必须仔细地反复地拉片子。一个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用一周时间系统地分析一部影片也非易事。并不是看过一遍影片,经过简单整理,就能写出只有内行才能完成的影片记录。这就如同一个专业画家临摹一幅好画,如果仅仅描绘出轮廓就等于什么也没看到。他应该看到的是构图、色彩、技法、步骤、情感表达方式这些大到整体小到非常具体而琐碎的别人不屑看或者看不出来的内容。要成为一个电影编剧人,拉片子无疑是艰辛而有效的基础学习。
《拉片子:电影电视编剧讲义》采用拉片子的方法,通过七部教学片、七部参考片、两部电视剧,传授影视编剧基础理论和剧本写作基本技巧。
中国电影十导演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墨 人民出版 2005 - 11
中国电影从诞生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时间,在这过去的百年里,几乎是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代里,中国的电影依然在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人文的进步。
当我们惊异于自己被好莱坞大片包围的时候,中国的电影也在走向世界。从《红高粱》开始,再到《英雄》、《2046》等等中国导演拍摄的电影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的时候,我们再次证实了一句真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本书是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研究文章的结集,研究对象有张艺谋、王家卫、吴子牛、黄建新、侯孝贤、黄健中、翟俊杰、吴天明、郑君里和费穆等。
其中包括中国大陆第二、三、四、五代,及香港、台湾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导演。通过对十位导演创作的阅读,可以看到中国的艺术电影、政治电影和商业电影的某些重要特征,若作整体观,从中亦可看到中国电影百年历程的某种轮廓或缩影。
书中文章各有特色,总体上说,是在对十位导演的电影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导演的创作历程、艺术风格、思想特征及其人文心理做出整体性研究,评价和总结。论述深入浅出,文风活泼清新,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适合于电脑专业研究人员参考,也适合电影爱好者阅读。
眩晕 [图书] 豆瓣
Vertigo
作者: [英]查尔斯•巴尔 译者: 徐展雄 2014 - 10
希区柯克最具超前性的作品
《眩晕》(1958)不仅被公认为希区柯克的顶尖佳构,也被认为是世界电影中的最佳作品之一。这部作品诞生于老制片厂制度行将崩塌之际,它不仅体现了“古典好莱坞”所能提供的顶级视觉快感,而且也在精巧的情节反转机制下,把这种诱惑的危险阴暗面暴露无遗。
尽管《眩晕》一直被视为希区柯克最个人化的作品,但查尔斯•巴尔认为,和《公民凯恩》一样,它的成功与其说是因为个体的艺术创造,不如说是因为一次富有创意的合作。巴尔强调了本片两位编剧的重要作用,他运用文本和语境分析方法,探究了《眩晕》产生持久魅力的原因。
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青松 / 张献民 中信出版社 2012 - 5
《青年电影手册(2012年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是一本电影文化类图书,是一本秉持“深度、锐度、态度”,综合电影评论、人物访谈、文化事件等多元的文艺类图书。创办于2007年,目前已经出版了四辑。《青年电影手册(2012年第5辑)(华语同志电影20年)》的主要内容有:封面人物关锦鹏、张国荣,手册聚焦之20年华语同志电影特辑、独立影评以及2012第三届金扫帚奖评选活动等。
海报: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图书] 豆瓣
作者: 程青松,黄鸥 著 山东画报 2010 - 11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先锋电影人档案(生于1961-1970)》主要内容简介: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第五代”的一章,其开幕和尾声都略显匆忙。它大约持续了四年,从1984年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到1987年的《孩子王》和《红高粱》。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