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Gerlach》 🌕🌕🌕🌕🌑
idfa。一月也太惨了我,给cineville捐钱捐到现在才有时间看第一部电影。是去年idfa的纪录片,拍在Amstelveen种土豆的传统型荷兰农民,在自家谷仓卖菜,邻居经常来买。他siblings经常在他家一起吃饭喝咖啡,很典型的那种荷兰农民。他哥(还是弟)还替他辩护诉讼他家旁边的麦当劳营业时间不该超过零点(现在是周内凌晨02:00,周末03:00),最后胜诉了。他们在法庭上选择的方法是咬文嚼字抠nacht这个词意味着18:00-24:00。但政府并不总是站在他这边,比如他因为在自家谷仓卖菜所以居所是商业性质不是自住,也就是说一旦他停止耕种,有可能面临不能住在这的危险。纪录片最后他最好的朋友Rinus去世,之前化疗明明很成功还吃了他种的草莓,但他因为葬礼卡片寄错地址而在第二天才得知葬礼。
#书影音戏游
书影音戏游
看过《Jimmy O. Yang: Guess How Much?》 🌕🌕🌕🌕🌑
via J。最佳就是点题的guess how much,去年夏天看片段时我说荷兰人不也这样吗不打折不买,现在看了全场才发现亚裔笑话永远在context里最好笑。
#书影音戏游
听过 w in 赢 🌕🌕🌕🌕🌕
in那张专挑了几首出来做的demo和多语种版,有in的地方必然要五星。其实直到现在你们婕写歌依然是最少做两个语种,可惜2011那会还做粤语,后来就只有汉英法了。
看过 低度开发的回忆 🌕🌕🌕🌕🌑
第一视角是个这辈子靠收租就衣食无忧的中年男人,古巴革命后背景。妻子在和他大吵一架之后跑了(当时他在录音吵架全程,还告诉了妻子,语气傲慢又狎昵)。我迟到了,进影厅门就看见他翻前妻的衣柜,似乎很怀念。后来他又借着导演朋友的资源和一个想做演员的16岁女孩上床,并送了前妻裙子给对方(什么菀菀类卿),之后又觉得对方俗气开始躲着不见对方。而他厌恶她的理由是,从中看见古巴欠发达的原因:缺乏连贯性,经验太多而思考太少。观察样本就是女朋友,一会欲拒还迎一会要把他告上法庭。女朋友家人来闹,他又开始拿女性性解放那套来搪塞;女朋友终于见到他还心存幻想,他又开始讲什么你要不告我我还想结婚的屁话。怎么讲,左男的虚伪都没什么创新性,又想起尼诺了。政治也不可忽视地贯穿影片,比如男主三百平的房子被没收了终于不能收租度日了。
#书影音戏游
看过 你妈妈也一样 🌕🌕🌕🌑🌑
lab111公路片系列。很青春很放纵很闹很吵,感觉自己耳朵被操了。自从看到曼仔讲年轻男的是男猴子就再也忘不掉这个比喻了,救命不要太准,真的全程看两只猴子上蹿下跳,teenagers天天想着点床上的事,为了彼此睡了彼此的女朋友大打出手,与此同时又苦心经营骗来已婚西班牙女人一起在墨西哥公路旅行看海。女人白天逗狗一样逗这两个小孩玩,今天睡这个明天睡那个;晚上则要面对那个她刚刚离开了的家,每晚一通一通电话拨过去,在电话间一根一根吸烟,挂断电话准时崩溃大哭。旅行结尾threesome,两个年轻男孩睡了,之后再也没有恢复朋友关系;一年后两人路上遇见,其中一个告诉另外一个,女人很快去世了,她一直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离开家也并不是因为知道丈夫出轨。
看过 善良的种类 🌕🌕🌕🌑🌑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短视频版。有点厌烦Lanthimos装神弄鬼了。不过这个邪教主题和风格还是比他拍《宠儿》和Poor Things合适。
看过 燃烧 🌕🌕🌕🌕🌕
好喜欢,再次驾驶我的车。事实证明村上春树的故事只有大改才能获得我的喜爱,但偏偏怎么运气那么好,遇得上滨口龙介和李沧东这种叙事节奏大师。
开篇有点想起《驾驶我的车》的七目鳗女孩,也想起《重庆森林》(笑死今天也想起太多次《重庆森林》了,早些时候看《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就已经想到《天使爱美丽》aka法国翻版《重庆森林》一次):偷偷潜入喜欢的人家里的年轻暗恋者,会在对方家里游荡,偷窥对方的生活(这么说来今天看的另一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也完完全全是一部偷窥电影,毕竟那么多人直接住人家脑子里了),会渴望对方的身体但又害羞到无法靠近,会在对方的床上自慰。
后来故事就趋近《神秘失踪》:已经预感到爱人的死亡,但终究无法也不敢揭开谜底,直到决定鱼死网破。她是别人口中的不可靠叙述者,但她没有撒谎,你知道的。
虽然因为困睡了一小段,但睡着之前看到最后一个绝美画面:烧穿温室塑料膜的烈火和黑色金属骨架。脑子里迅速冒出🎵There’s nothing like a fire/唤醒我心中欲望。太喜欢火了。
读过 地海古墓 🌕🌕🌕🌕🌑
上一本刚说为什么女作家都爱用小男孩做YA fantasy小说主角,结果这本主角就成了小女孩,很有Arya的气质。前两本似乎都是曾经骄傲但置身死地后学会谦卑、曾经矇昧但摆脱黑暗追寻自由的故事,不知道第三本会不会引入新人物写平行线。中午走完采尔马特五湖徒步线火车回到图恩湖时,开始读地海第二本,那时觉得马南这个角色莫名好像Hodor,已经想哭了,刚才在Brienz湖游船上看完,发觉确实忠心耿耿的仆人都会得到与他们性格相匹配的悲惨命运。
读过 地海传奇:地海巫师 🌕🌕🌕🌕🌑
从2016到现在我终于开始了地海。第一次听说厄休拉勒古恩的名字还是高中我妈在午饭点播的《一千零一夜》,梁文道说《冰与火之歌》里“国王之手”取自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后来看了她一本生态女权主义的小说,甚至忘记了名字,但迟迟没开始最出名的两本。
昨晚在从阿姆到巴塞尔的夜班火车上开始了《地海》,长途火车真的很适合读YA小说,上次也是在奥斯陆到卑尔根的火车上看的《巴别塔》。作为铺设定的第一本已经节奏不算慢,全程读出很多奇幻小说通用意象比如风云顶和摄魂怪。只是还是想问为什么女作家都喜欢选小男孩做成长小说的主角,匡灵秀也是如此。
看过 万尼亚舅舅 🌕🌕🌕🌕🌑
一直非常想看契诃夫但没看成,第一次有录像可看就遇见独角戏这种魔改版本。好在AS撑得起,但也不是说就支持的意思。那本深蓝色的契诃夫(万尼亚舅舅·樱桃园·三姐妹)在tbr上好几年,去年一月看过《驾驶我的车》之后发誓一定要读掉,可惜还是没读。其实对NT这版期待不多,甚至有些担心会毁掉对契诃夫的初印象,但好笑的是并没有被impressed enough来产生任何情绪。
今天又一次迟到了,还好周一晚的filmhallen没坐满,四月份也订了这部的票但studio K人太多迟到就把票卖给别人了,这就是cineville免费的代价。
读过 Crying in H Mart 🌕🌕🌕🌕🌑
via徐慢懒。(…现在我进化到标记一年想读就真的读已经觉得算快的了。)
看标题像韩国菜谱回忆录,事实上作者本身韩美混血,在美国长大,不太会说韩语。她和韩国文化的tie主要在于toxic且紧密的母女关系。太真了以至于看得全程屡次想哭。
事实上整本回忆录都在讲妈妈患癌后全家微妙的生活状态改变,作者自己先崩溃了,然后努力从从小以来的叛逆角色走出来,开始扮演乖女儿。loser爹果然指望不上,甚至本书还提了一句他出轨了,只是作者从来没告诉妈;妈妈的姐妹们则非常可靠,从美国别处飞来悉心照料好几周。作者中途还结了个婚(也太老中:家里有病人所以要冲喜。不过老中也是上个世纪才干这事吧),一方面觉得在特定的语境下她做这样的事可能是事件中所有involved的人都理解的,但同时又觉得可怕地暴露出亚裔二代身上比纯亚裔新移民更保守的地方和对故土的虚幻想象。
#书影音戏游
听过 Love and War 🌕🌕🌕🌕🌕
对不起但,是我高中时期的Agnes Obel和Unloved代餐,而Unloved又是行走的Killing Eve。
在读《巴别塔》
https://neodb.social/book/0xVa9oHQlquT2bntqm17wW
在奥斯陆到卑尔根的火车上开始看,回荷兰的飞机上又读了一点。翻译支撑起帝国的设定很难不招前英语系人和语言学系人喜欢,前20%也很像HP,这包括:魔法知识开启的新世界,无依无靠的孤儿在相对封闭的古老校园里找到家人般温暖的朋友团体,一团和气下阴暗的秘密和随之而来的地下反叛团体。像是HP加速版,因为篇幅太短所以不得不在几万字里写别人一本书写完的内容。有时会觉得心理活动点得太透,像是在给小孩子讲话。
#书影音戏游
在读 Yellowface 🌕🌕🌕🌕🌑
via Shirin不加糖。匡灵秀真的好会写畅销书,刚翻完巴别塔忍不住又开一本。
#书影音戏游
看过 我是船长 🌕🌕🌕🌑🌑
又是豆瓣低分但欧洲人喜欢,继《过往人生》后又一款欧洲自我感动片,讲两个塞内加尔青少年一起偷渡意大利,前半段还混合一些不知道该不该信的异域想象。虽然知道很欧洲视角但还是全程在哭。穿越撒哈拉沙漠时车上掉下没抓紧的人,但车没停。表哥因为藏钱没交被抓走,赛杜喊,你们把我也抓走吧我害怕孤独一人,我狂哭。后来赛杜自己被黑手党抓走,不交出家人电话(要800美元赎金)就要被折磨,一边看着杀鸡儆猴的同胞被在皮肤上浇油点火一边吓得直哭,但还是不敢交出家人电话。梦里狂喊妈妈直到醒来,那一刻痛苦和绝望,让人才意识到他才16岁。转机出现是靠爸爸辈同胞帮助,两人靠当建筑工把自己赎出去了。
最后一段从利比亚开船偷渡到西西里,总怕会像Years and Years搞什么临靠岸全船覆没。结果结局过分大团圆了,果然是,意大利片…
#书影音戏游
听过 I Can Be Your Mother 🌕🌕🌕🌕🌑
好年轻,才19岁。发现我喜欢的歌手怎么都是小时候学古典乐的,或者无师自通一些古典发音方式。但个人风格又很飘很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