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小星星通信 🌕🌕🌕🌕🌗
很神奇,奈良美智的文字和画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他好真诚啊,感觉是一直不停审视内心与自己对话的人。而且就传记里看到的,感觉是个能到处交朋友的人嘛,打破我对艺术家孤僻的刻板印象哈哈。
我在想,搞艺术的是不是有些感受是相似的,他说“所有的事物都是重要事物的重新发现”,想起来我之前读的一句,“所有经典的东西第一次看他就像是重逢”,有那么点微微重叠的意思。
之前看坂本龙一,觉得他们这辈日本的艺术家,受西方摇滚乐影响很大哎,每个都在自传中着重强调。
说起来,二十岁的背包旅行状态有且只能有一小段,能走多少权看个人缘分。错过了这个年龄,就不再有啦。
漂在加拿大
读过 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 🌕🌕🌕🌕🌑
之前对许知远不感冒。图书馆有这么一本我随手就借回来了,还不错。项飙那篇有意思,有机会我想找他的书来读一读。
不过我感觉让许自己一个人在那儿表达,就能看见油花隐隐浮上水面哈哈。
读过 将门嫡女之定乾坤 🌕🌕🌗🌑🌑
因为很多人都在讨论我就去翻了。文笔不算好,我觉得故事有的地方写成一个环是唯一有意思的地方。
一路开了金手指,所有人的生死存亡都在女主手里,我看啊这女主不是女主,明明是作者,整个世界随你拿捏。最近这样的故事大受欢迎,我想是不是因为很多的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受了太多的打压,需要依赖小说/影视中的另一个女性的强力复仇但所有人都爱她的设定来排解。
读过 三只小狼和一头大坏猪 🌕🌕🌕🌕🌑
厉害了上高科技了。不过更厉害的是译者居然是王雪纯!我是正大综艺里认识她的,简介里介绍她还是红楼梦里晴雯的配音,神奇。
读过 故事便利店 🌕🌕🌕🌗🌑
说到拜金女的时候,打比方用的是北京和上海。也许受众是内地人的缘故?其他的话,我发现我还是更宁愿自己去读小说原本。因为我发现我现在读小说,往往读到最后在意的都不是情节。而听别人重述一个故事,跳过的却有可能是最能打动我的部分。
另外,画上的骆以军有点像发福的阮经天,不晓得是不是我的错觉。他父亲家在南京江心洲哎,我记得上面有好多渔港餐厅~
读过 亲爱的生活 🌕🌕🌕🌕🌑
以前在哪儿听过一句宣传语,“阅读之前,没有真相”,小时候觉得那可真是侦探悬疑小说的最佳广告。
现在读小说,再想起这句话,又有了新的感受。此真相不再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走向,谁杀了人,谁犯了错,谁出了轨,谁又发了疯。而更像是关于读者本身,也就是我自己的真相。在阅读结束之前,我没法知道这个故事会以怎样的方式与我自身呼应,也没法知道期间怎样的细节可以像技术高超的潜水打捞员一般,去到记忆的深海,打捞出我尘封已久的一段记忆,亦或仅仅是一刻感受。
阅读小说里关于生活的可能性,还有随之浮现的关于我自身的,流动的“真相”,让我期待。
读过 香港尋味 🌕🌕🌕🌕🌗
蛮写实,推荐现时在香港的人可以拿一本按图索骥,不一定非要去吃吃喝喝,哪怕仅仅是沿街走过也可以发掘不少乐趣。
除了有趣的绘画,书里还介绍很多点心小食乃至建筑的文化背景。茶餐厅的饮品名字还和七八十年代的娱乐新闻挂钩,想来香港娱乐圈影响深远……
有的地方和我记忆里一模一样,有的地方(比如中环附近那几个哈哈)我只记得大概,应该是早年间和朋友喝完酒,总是在夜里醉意朦胧时经过留下的印象。
我读书的时候,最喜欢的几样,是不加糖的红豆沙,没有蛋的桑寄生茶,还有椰挞(最好是热的)。
读过 Finding the Mother Tree 🌕🌕🌕🌕🌑
陆陆续续听了大半年。作者这大半生的人生故事,不论是做实验,进入婚姻,成为母亲,走出婚姻,还是失去家人,与学术界的偏见搏斗,与癌症抗争……和逐渐discover森林的旅程,缠绕交织在一起。人与家庭,学术界以及社会,比对树的个体,真菌的网络,和森林,很精彩。
树真好啊,抱一抱它们,给我们力量。
读过 父与子全集 🌕🌕🌕🌕🌕
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间。记得小时候拿到新出版的读者杂志,我最爱的一件事就是首先翻到中间的幽默漫画部分,而里面常常就有父与子的小短篇。二十多年过去,今天再翻来看,有的情节我居然还有印象,作者可真厉害。
父与子真是一本,我任何时候翻开都能感受到爱与童心的书。爸爸和儿子之间的相处像是好朋友,温情脉脉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