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 速度与激情 🌕🌕🌕🌕🌑
看完发现之前老喜欢的一篇同人文有一些细节片段来自这部速激1……
好看的爽片系列。因为只记得后面几部,所以看到一开始原来只是一帮小混混,了解到大家的相识,就觉得很感慨。成熟的电影工业!真会讲故事。
Paul Walker好帅😢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第九区 🌕🌕🌕🌕🌑
男主演技有点吓人…真是演啥像啥,每一个阶段状态都引人入胜。但是只能夸演员,夸不了剧本的人物刻画,这几个状态写得判若几人,有点割裂。
而且男主长得好像DTT,喜欢!
故事很简单也很精彩,而且着墨详略得当。现在很多片子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想涉猎的主题太多了,又不会安排,只能蜻蜓点水,浅薄得像一个meme合集。不过科幻片还是容易有硬伤,就是总有一些设定不能深究,深究起来就不只是逻辑漏洞了,全是大坑。
就种族歧视这个主题,我倒觉得用虫族来讽刺不是特别好,因为很容易往人与动物的方向偏离,就会弱化,变成泛泛的“我们害怕陌生的、和我们不同的东西”,于是被轻描淡写不以为意地压下去。直到迟早有一天有人嘻嘻哈哈地偷换概念说“我们不能歧视植物”。还是用真实的人来表现真实的种族冲突(比如逃出绝命镇)更合适、更有力。阶级冲突、性别冲突、地域冲突、文化冲突,各种都是。用比喻的话还是太高估人类了,人很擅长趋利避害让自己心安的。
当然算得上是非常棒的戏剧化尝试!
瓣热评:“大部分观众在影片伊始就会被外星大虾的外貌恶心到,但随着剧情进展却逐渐生发出同情和怜悯感。”象友:“把外星人的形象弄得那么丑是有意义的,当不知不觉喜欢上那么丑陋恶心的外星人,才发现再丑陋的外貌也比不过丑陋的内心。”
得研究一下人类对虫族的执念。
想看 Cowboy Bebop Session XX
想找点对口味的科幻动画片看 从黑客帝国到银翼杀手 一看导演除了渡边还是渡边 真笑死了 真没别人了 翻渡边作品发现cb还有这个花絮mad
看过 女书 🌕🌕🌕🌕🌗
对当代父权社会的一些如实的、随意的、零碎的捕捉就足以令人握紧拳头。虽然谈得不深,各处也略显僵硬,但我觉得已经是很好的纪录片。
去年开始对第二个纹身有了一点点想法,就是想纹女书,但是不知道纹什么字。于是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女书的书籍,买了女书的字帖,各种查、各种练,还是没什么头绪。希望顺其自然能有点头绪吧。
btw为啥电影上映的名字从女书改成密语者来着?是审查原因吗?
看过 燃烧 🌕🌕🌕🌕🌑
“没有为女人着想的国家。”
虚虚实实,大饥饿和小饥饿,底色是阶级。文学性太强。
颜色很美,深蓝天空下的橙色火光。
Steven很帅。为什么总要把连环杀人犯描绘得那么帅?默默给女人洗脑?
看过 思想验证区域:The Community 🌕🌕🌕🌕🌗
结果为了拖延论文还是看完了……虽然隐隐有感觉节目组选的每个人都是社会上某个领域的精英,哪怕头脑简单的几位相比起真正的普通人来说也算素养很高的了,但最后去豆瓣上看完嘉宾背景资料的时候还是有些惊讶:几乎全都是硕士,“韩国唯一一位女性冰球教练”、“韩国唯一一位女性总统保镖”、“文在寅执政期间青瓦台最年轻的秘书官”,作家、活动家、模特、播音员、政党委员、特种部队军人、律师、CEO、主持人,这些职业头衔更加吓人。大多都是35-40岁的精英。是了,至少是这种水平的人在架空社会里的博弈才经得起被成百上千万观众拿着放大镜观察啊。现实中见到的普通人,我敢断定甚至展现不出他们1/3的素养。
特别受触动的是第一集的那句“原来会发表那样言论的人真的存在啊,就坐在我身边”,和后期弹幕的那句“现在发现一开始很讨厌的人也没那么讨厌,一开始很喜欢的人也都有自己的问题”,以及最后一集那句“我们只是会思考的一群人啊”。我觉得能意识到身边的人都是无法被“思想验证分数”定义的,而是有多么的复杂多样,这是最重要的。
--------------“在看”时短评----------------
题材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不过对于一个民主的有政治参与的国家来说,做一档这样的节目或许并不会增加多少难度。那些“优质的”(我没看过但我听说有很多)娱乐综艺除了不会进行这种政治话题的公共讨论之外,其他层面的策划和制作水平应该都是差不多的,归根到底或许只是节目想呈现的讨论话题和思想纵深不一样。
生存游戏总是让人觉得可怕又兴奋。可怕是因为反乌托邦,兴奋是因为会幻想自己智勇双全地走到最后。
虽然是真人秀不是纪录片,但我对秀的要求其实和对其他影视作品的要求是一样的,就是得自然流畅通顺有说服力,所以有剧本并不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但是如果在过程当中让我感到有一只手在推着故事往哪个方向走的话,就会猛然出戏,就像一部电影作品中间节奏脱节一样。而这样出戏的情况一集里会出现两三次,而且后期频繁,观感不好。
但总之还是很羡慕的,对于你国来说是科幻片,没有这样的土壤,国民也没有这么强的综合素质。
看过 夏天的故事 🌕🌕🌕🌕🌗
妈的法国人…我好羡慕她们可以不穿内衣,好羡慕他们随时去海滩度假,羡慕他们生活那么闲适那么随心所欲,找找夏日情人,等等理想对象。
最后的剧情设置真有意思,问题一如既往地自行了结了,所谓船到桥头自然直。年轻人多幸运,能这样摇摆,这样随风奔跑。
小时候妈妈经常带我去置地广场逛街。逛一整天,提着一些手提袋出来,看着夜晚的南京东路,坐公交车回家。都市霓虹灯倒映在我的眼眸里,我对都市最深刻的印象或许就来源于此。虽然上海在我心里不能用任何标签来概述,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画像,但是那种标志性的都市感仿佛刻印在了我的心上。现在渐渐摒弃了十多年来对摇滚的顽固狭隘追求,愿意深挖自己听的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Citypop的都市感永远能让我热泪盈眶。他们的经济泡沫时代,那样蓬发、朝气,连夕阳中的棕榈树都在向更漂亮的明天挥手——于此之前夕阳仿佛只意味着沉静、哀婉、怀旧。在我们的颓丧时代,Citypop给我一种梦幻的安心。
迎着夕阳,傍晚的风拂过我的全身,什么也不想,我在飞。
读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200页的书,3个月前开始读,总阅读天数17天,总时长4.5小时。有时候真的想攥着自己的衣领问问你每天到底都在干嘛?在休憩。开心吗?开心。那行吧。
纯心理学、社会学叙述,没什么数据,没什么论证。一边读一边确诊,但是无解;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从不知道该怎么办。读的一半时间在照镜子琢磨自己,一半时间在比对着分析身边的各个精神病朋友。嗯这个果然是这样,哇那个原来是那样。
还是黑塞那句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对抗人生的荒谬,突破个体的有限与孤独。
对于BDSM人来说,第14章需要熟读成诵,虽然它更多探讨了一般的受虐倾向,不只是性方面。
后附一些原文摘录。
在看 宇宙 🌕🌕🌕🌕🌑
还是那句话,人在为了自己的那点小事纠结的时候,就应该多去看一些宇宙相关的东西,了解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就药到病除了。
高中的时候是Brian Cox教授的粉丝,所以他的wonders of系列几乎都看过不止一遍。相比之下这一部我愿称之为宇宙特效灯光秀+超清地球风光片。与其说是科普纪录片,不如说它的定位就是风光片,一集的台词加起来特么写不满一篇嘟文。句子短,知识点少,充满简单的诗意描绘,根本用不着脑子,只要躺着欣赏就好。
我好好奇教授是真的每录一句旁白就被搬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然地貌的壮阔背景去录下一句吗?BBC的科普纪录片做到这个时点,幕后制作组给人的震撼已经快超出节目内容本身。(still致敬令人崇敬的科学家。)
不论小红书会在利维坦沉默的威压下多久内阻止这场交流,让我在这样虚幻的感动中沉溺一夜是一夜吧。08年我在上小学,12年我在用谷歌,我是住在脑海中的那个“地球村”的孩子,互联网对我来说本就该是这样的。在各个行业转一圈之后还是坚定地想进互联网。“信息茧房”、“引流引战”、“996/007”、“螺丝钉”、“35岁被优化”、“猝死”、这是个多么悲哀的决定,可是不做“网络平台”、“社区”、“连接”、“传播交流”的话,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昨天我刚刷到一两条关于tt refugee的笔记,就有好多好多朋友给我转发这事。因为我之前在xhs出海的项目实习过,也有大把同学在xhs实习过,我们兴冲冲地探讨背后根源和发展方向,试图用一点底层牛马的视角猜测上层的应对方案和战略调整。我们都迅速地判断出这对于你国网安来说是踩着红线跳舞的情况,他们不可能不做分流和封锁;而对于外国人来说,或许也只是短暂的一阵风。但是等我自己刷到大量tt refugee的笔记,看到大家互相提问回答,脑内的那些理智分析瞬间被冲得烟消云散。我不断地划着屏幕,一条又一条,想着我是在做梦吗?摒弃隔阂的交流,最简单的沟通,手拉手、心连心,云层深处的巴别塔。这不是我小时候梦里的场景吗?
我又一遍遍地听郊眠寺。
「新语言 旧语言
该怎样回答 不眠的时间
星河下 电子荒原
亿万场冷暖 亿万泥污人
切断电缆 朝霞晚风
临时收入 临时生活
切断电缆 数字云烟
免费月光 免费惊险
月光熔铁星 铸我神与心
渤海地产 太行水泥
宗教医保 慈善股票
幻觉贸易 阶级电梯
高级魔术 高级发明
凝聚神与心 建此不夜城
演员失业 电缆失窃
共享富裕 共享恐惧
东方睡衣 涌上街头
街头嘈杂 公共聋哑
紧急换电缆 循环追捕令
我有迷魂 额头滚烫
我有迷魂 人间明暗
鸟兽暗语 危险消息
自然友谊 自然躲避
西郊有密林 助君出重围
人间明暗 人间明暗」
我有迷魂,人间明暗。
想看 宽松世代又如何
“到了平成,失落的30年就来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且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的大发展。这30年产生的音乐、影像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经典。逐渐褪去了昭和时代的繁华,平成时代的作品主旋律大概就是“治愈”,治愈自然灾害的创伤,治愈繁华时代的远去给人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落差,治愈被生活压垮了的这些人们。关于自我的探索和认同,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作品的一个隐藏主题。”
「人生不一样。人生啊,有很多正确答案。」
想看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看过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我们院有好几个大佬 从青椒到教授 从青年到中老年 从女到男 都是出了名的老朋克老摇滚 有的和痛仰很熟 有的很早就和五条人私交很好 有的平时最大爱好是玩效果器 对于一个因为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完全没有艺术类专业的学校来说 能听听这些老师的课和讲座和分享会 就跟在路上捡宝石一样
我没有国摇的根 十几年前的入门是英摇 然后就一直在听相关的 从噪摇到后朋 听alternative 可不是indie啊 可不爱indie了 最早也学着听美国正统(?)摇滚 高一的时候听了一个老师的摇滚史讲座 一股脑儿往耳朵里塞齐柏林飞艇 枪花 但就是听不熟 而且国摇的发展启蒙也都老正米字旗了 对我来说审美上有门槛 后来即使听明白了一点国摇 也还是喜欢那些英伦味很重的乐队 16年就看了声玩现场 怎么也没想到后来会上乐夏 当时没法放平心态看待摇滚乐上综艺 现在仍处于一个只要我不看我就可以假装这件事没有发生过的状态 只能从客观上尊重它为音乐提高群众基础做出的努力
直到读研遇到这帮老师 开始学着听一些很“OG”的国摇 那种带着土地气息(👍🏻)和一股子登味(👎🏻)的歌 听得还算有滋有味 有段时间听低苦艾真的好感动啊 听着清晨日暮在明亮的白天摇摇晃晃地散步 现在点开兰州兰州前奏一响都觉得心潮澎湃
然后我就搜到了鹿晗在2021年唱了兰州兰州 而且还有福克斯唱rap
😧😧😧😧😧这是中文吗
我现在觉得乐夏特别特别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