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沥的书影音
想看 宽松世代又如何
“到了平成,失落的30年就来了。日本国内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而且自然灾害也不断发生。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文化的大发展。这30年产生的音乐、影像作品,直到今天依然经典。逐渐褪去了昭和时代的繁华,平成时代的作品主旋律大概就是“治愈”,治愈自然灾害的创伤,治愈繁华时代的远去给人带来的那种心灵上的落差,治愈被生活压垮了的这些人们。关于自我的探索和认同,逐渐成为了这个时代作品的一个隐藏主题。”
「人生不一样。人生啊,有很多正确答案。」
想看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看过 完美的日子 🌕🌕🌕🌗🌑
抵触这片子很久,因为只要脑子里有词就会响起歌词相关的旋律,但实在不喜欢lou reed那首perfect days。一直觉得地下丝绒那种温和的沉郁不对胃口;但一个好朋友特别特别喜欢,本着对所有朋友的品位的无限信任,心里还是留了一点点余地。
这次看的契机在于看了两个up回顾东京的时代都市感的音乐影像视频,很受触动很喜欢。周扬说:这是我们老了的样子,小鹿惊讶得脸都挂不住了;周扬看到的是老文青听磁带、拍胶片,小鹿:扫厕所?!中产可以把扫厕所浪漫化,但是想象不了自己真的去扫厕所,是这样呀。
瓣热评:“本片是文德斯对日本的现实童话想象——贫寡但低压力,不参与成绩暴政,水泥森林里的隐士。”太对了,童话。无产阶级不是这样,中产也不是这样,自愿放弃资产的无产者也不是这样。这只是童话,整部电影都是主角夜里梦中的细碎光影,是留给在无产和中产之间徘徊的文青的一些好梦素材。活成这样真好,我一定可以活成这样吧。
尤其片末非得写一行“木漏れ日”,本可以辩驳辩驳的东方主义一下子无处遁形。欧美人对日本的刻板喜爱在于西化的秩序下的一点东方韵味,熟悉的舒适圈里一点无伤大雅的“异域风情”,最安全的自我陶醉。
在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
我也是蛮牛的,23年年底读了此书1/3,半点“读过”的印象都没留下。还好微信读书还没上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阅读器里找到了PDF,打开全是高亮批注和笔记😅好像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看过 哪吒之魔童闹海 🌕🌕🌕🌗🌑
国产动画的低俗恶心梗还够我缓好几年……我每次都安慰自己说可能小孩就喜欢看吃大鼻涕吧😨
石矶那段厌女到我要创伤了……其实几次变形本身的设计还是挺有巧思的,但奈何傻屌男的就没想过把女的当人,脑子里只有他的宏图伟业和巧思了。还好这段结束得比较快。
献祭戏份最多的一个女角色(甚至不是女主角,因为没有女主角。女性只能找男同cp嗑了),然后剩下形形色色一帮男的又我命由我不由天地功成身就了……
我被剧情里很直白简化的煽情搞得好几次泪流满面。但一边纯生理反应哭泣,一边皱着眉:这他妈还能说自己反父权?就差道德绑架把孝道扣观众脑袋上了。
中间剧情进展一度令我有点尴尬,好想大喊你们别打了都是误会,打了一会我又心想算了都死了算了爱咋咋地。
最后主角们几番来回袒露真心就像是终于打完了累了所以就跟倒豆子一样把中心主旨全部说教似的灌给观众。比起绞尽脑汁写更好的文戏,导演更愿意烧钱做特效,大力出奇迹。
特效非常华丽,起初还挺精彩的,但看到最后有点索然无味。就跟当年看流浪地球一样,铺天盖地的,也没点留白,创作者可能以为人民群众只欣赏得了排山倒海锣鼓喧天。不要简单化人民群众!
我曾经嗑藕饼嗑了好久,他们在我最爱的产品里大概能排第二,主要归功于神仙太太们的同人作品。印象最深刻的一篇au,主tag:sp,文革背景,王小波文风,暴力美学,魔幻现实,奇异又质朴。我还狠狠地嬷过吒儿🫡
这一部我好想说你们别卖了我害怕……这吃人的作品甚至没骗到我用嗑男同cp来麻痹厌女创伤。但我应该还会回坑几个小时。
我发现男导演眼中的“反父权”好像就只是反对父亲的权力,让爹给自己低头,然后自己在成为爹的路上勇往直前,就爽得不行了😦反正女的不是人,女的要么是任劳任怨为自己把屎把尿的圣母娘,要么是以取得男性青睐为此生追求的骚贱妓。男的真的……好可怜啊😦脑子里就只能装得下爹。
看过 美洲大宝荐:独自等待 🌕🌕🌕🌗🌑
我算是学过拉美文史概论的人了都看得云里雾里的……史实信息太少,全靠访谈撑着,作为纪实影像观感不好。但我无法想象多大的瑕才能掩盖这系列作品本身题材的瑜。饼叔团队真的在做一件国内没有其他人在做的事。他们能够让底层阶级敞开心扉展示自己,也能和最上层的官员坐下来两面三刀。不仅有钱、有人脉、有能力,还有野心(或者叫理想?)看到这些尖锐的阶级差距和政治斗争的时候,观众想到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吗?哪里的成功哪里的败,哪里的光鲜哪里的黑。至少能看到原来“欧”“美”也是“这样”的,这是在旅游时逛商业区和人文景点都看不出来的。
在看 Severance 第一季 🌕🌕🌕🌗🌑
binge watch7集 明天继续
其实一开始不怎么喜欢 设定给人一种很老套的反乌托邦感 诡异 美学居然是上世纪古典科幻惊悚风 双重诡异 被2001太空漫游 大开眼戒 穆赫兰道这种片子支配的恐惧贯穿始终 看到红绿蓝色块的桌椅就精神高度紧张
但在反乌托邦世界里反抗 我果然还是抵抗不住这种cliche… (此时我脑内还是移动迷宫 虽然看过不少类似题材的好作品 但是每当提起反乌托邦 脑子里浮现出的不是监控办公室 不是上下电梯监狱 不是恐惧禁闭室 不是生死博弈题 居然就还是那几堵高墙……)会深深共情深深代入 很兴奋 仿佛前方是希望的曙光 浑身充满了力量 有目标就有动力 我没什么可失去的 我要冲破这个牢笼 哪怕死也是为了理想献身
所有的片子都在讲逃 逃出这里 逃离这片土地 逃离讨厌的生活 逃离过去的自己 可逃出去之后呢 逃出去之后就是幸福结局吗 从来都没有什么幸福结局
心态放平 西西弗推石头 我与我周旋久 永远奔跑
读过 克萊因壺 🌕🌕🌕🌕🌑
崩溃了。很快读完,感觉很轻快(虽然剧情还是挺沉重可怖的),结果最后有一章解读,以作者和主角口吻写的,笔法却突变得繁复冗长,看完我一头雾水,一查豆瓣发现他爹的是写序的人狗尾续貂🤬他甚至不署名🤬长篇大论的分析透露着班门弄斧的卖弄,和前文简洁轻快又扣人心弦风格的完全不一样。气死我了,它完全扰乱了我对原文剧情的理解,植入了错误的记忆,我也无法分辨壶内壶外了。突然明白“重金求一双没看过的眼睛”……听说新印刷版已经把这章删掉了。
本来是冲着顶尖科幻作品去看的,开篇逃亡情景非常吸引我,因为和我年少时做的梦一模一样。但看了两章发现科幻只是辅助,主要是本格推理。读来像轻小说,冰菓那种。看惯了类似主题的作品,倒是不会觉得惊艳,但是在1989年就能对VR技术有这样的探讨与展望,还是非常非常超前的。第一个头戴式设备+触觉输出手套是1987年才发布的。
噢对,作者字里行间对女性的物化凝视、主角的那种色眯眯死宅感,因为文风的轻快感也变得像小丑一样使人付之一哂。不如刘慈欣那么令人想拔刀相向。
读过 索拉里斯星 🌕🌕🌕🌕🌗
虽然飞向天空也很震撼,但电影只是视听,文字大过万千。
天真烂漫的生命。和未来学大会、机器人大师那样古灵精怪的文字不像是同一个人写的。充满人文性与哲学性,对自我的诘问与对生命的探索,我最喜欢的一类科幻作品吧。
看过 初步举证 🌕🌕🌕🌕🌕
震撼于Judy Comer的演技。整整一场台词密集、情绪丰沛、角色转换频繁的独角戏,太有力量了。
「有关性侵的法律的根基是错误的,因为女性的受害经历与由男性主导制定的法律系统不符。所以它不是“真相”,我们得不到“公允”。法律是由一代又一代男性主宰制定的,就在不久以前,这个法庭还不把婚内未经同意的性行为认定为强奸,还在忽视那些受虐的女性,她们用不同于男性反抗的方式在反抗。但一旦我们正视这些女性,我们怎能再视而不见?」
「法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由人来定义,由我们的经验来定义,由每一个人来定义,从而任何人都不能推脱责任。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因为三分之一的女性都曾经历过性侵。她们的声音应该被听见,她们应该被相信,只有这样才有正义。」
当我在论文中提到全国及全世界都有1/3的女性曾在亲密关系中遭受性暴力的时候,我的导师第一反应是反驳我:“你哪里来的数据?”我指着脚注给她看,一份报告来自联合国,另一份来自中国妇女署。受害者的经历可能被身边的人相信,但很难被这个体制相信,即使体制认可了,仍旧有很多人不愿相信。鲁迅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我想告诉你,更多的人醒,才能有更多的人走。这条路会越来越宽。
看过 La Cocina 🌕🌕🌕🌑🌑
元素十级丰富(混乱),但是在节奏很差很闷很无聊的同行衬托下,还是蛮好看的,因为足够癫?在这种时代,比起看一部平平无奇的闷片,我肯定更愿意看精神状态和我一样美丽的人们发疯。
朋友说看这个之前可以去看下熊家餐馆。我慕名去看了两集,男主(也是Shameless男主)那种事业跌落神坛的躁郁症患者的感觉…相当压抑。我的生活已经这么致郁了为什么还要看这种致郁至极的剧?总之这部比熊家餐馆好看,是那种积极的负面情绪释放。
乱七八糟各种元素堆砌中比较喜欢的是画幅的转变,虽然也没看出任何作用吧,就是意味不明的有趣。
西语太有意思了,虽然c1的我现在是a1的口语水平,但是太有意思了,喜欢大家ooaa地骂人
在读 2181序曲 🌕🌕🌕🌗🌑
看了三篇,目前感觉比较好的还是最短的第一篇。脑子里一直会冒出这样那样的吐槽,但是有一种奇异的温和感,感觉我和作者是在同一边的,应该是阅读女性作家的感受。读男作家的书,再怎么惊叹、共情,都避免不了那种自身的客体感,那种“不在桌上”的感觉。
看过 Severance 第二季 🌕🌕🌕🌗🌑
太没意思了 炫技式艺术片操作 疑似完全放弃常规商业片的剧情节奏 弃了
------------在看时短评-------------
故事本身有点儿意思但不多
仔细琢磨了一下能看到现在 可能是因为人物刻画很细腻 尤其是几个女角色的刻画我都很喜欢
读过 2181序曲 🌕🌕🌕🌕🌗
仅需一个点子就能写一叶短篇。部分比较浅,但也有好几篇惊艳的。
推荐:
1.《弑神记》,中篇,强推。并非科幻,华夏上古传说题材。天神与妖魔,雌雄一体,性别转换,力与美,生命本应如此。其实这么说太给男人面子了,以网文标题党模式来下沉的话可以概括为被女帝玩弄于鼓掌之间的男狐。女人深远的智慧和强盛的力量,非常震撼。故事铺陈细腻,节奏稳健,语调平快,没有令人尴尬的中二感,神的智慧高于万物,但交流方式也平常。
母系社会,“孩子是谁的?”“自然是我的。”是啊,孩子自然是女人的,生命源于母体的诞育。“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你想成为孩子的父亲,要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行。”
结局写得比较决绝、有宿命感,哀叹人类自身呢。但从科幻的角度来看的话,接上异形普罗米修斯,异常通顺。神生神逝造了人,人生人逝便造神。沧海桑田,周而复始。
2.《<2181序曲>再版导言》,短篇,观感类似于《你一生的故事》。回环,时间与爱,母亲与女儿。区别于(男味)科幻常常聚焦的那种尖锐的恐惧与凄楚,它留下一种广袤的悲悯,隽永的感动。
3.《母舰来到大海中央》,微短篇。没有强剧情,但寥寥几笔描绘出气候变化后的生活景象,余韵悠长,很有灵气。相比之下,《择城》像是同世界观的扩写,点子有趣,但设置漏洞较多,有点没撑起来。
赞颂女性作家。鼓励中文创作多样性。
--------------------在读时短评---------------
脑子里一直会冒出这样那样的吐槽,但是有一种奇异的温和感,感觉我和作者是在同一边的,应该是阅读女性作家的感受。读男作家的书,再怎么惊叹、共情,都避免不了那种自身的客体感,那种“不在桌上”的感觉。
柏林在敞篷里放声歌唱“控制我控制我控制你”的时候,jacky说什么“年轻人还是年轻气盛啊”之类的,这一幕真的太有感觉了。家境优渥的年轻人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奋斗,带着少年特有的爱上层楼的忧郁,觉得什么都锤不了自己。曾从天堂跌入困苦境地,又靠自己一双手打拼得功成业就的中年人笑着感慨,仿佛见到另一个平行时空的年轻自己。
(没有说法兹是无病呻吟的意思。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听法兹,他们新专辑好有超级市场的感觉啊。
法兹这首歌是11年的,刺猬的白日梦蓝是09年的,哪吒的专辑是08年的。这些旋律在今天听来已是“怀旧的”,那样的愤怒是怀旧的,那样的畅快也是怀旧的。如今的时代已经不需要这些东西了,可是人时不时会去到记忆中找寻那些时代印象。
看过 赤道 🌕🌕🌗🌑🌑
爹看了忘了在抖音上刷到解说又看了一遍的抽象片
跟着看了两眼 不能说烂吧 全靠同行衬托
不过是十年前的片子 审美风格就完全不同啊 主角几个的发型都一言难尽哈哈哈哈
突然觉得文咏珊长得好像朱茵琪……
我去2000年已成为我的圣歌专辑
时间在更高尺度上本就是无方向的
我要怎样才能去到千禧年 去到我的出生年
在新的世纪 我们要建造一座独一无二的巨大的钟表
它巍然屹立 坚不可摧
在那些黎明将至的山谷里 我急促得甚至奔跑起来
保坂电脑 未来牌香烟
坚强的信念是无法用时间用热情来衡量的啊
天真是一种罪
可又让我怎么能 不做那些梦
看过 圆满结局 🌕🌕🌕🌕🌗
techno赛高
空音央不愧是坂本龙一的孩子 音乐制作 示威游行 ost风格
中岛步能别这么帅吗 每次在屏幕上看到这个男人都有点被帅得受不了
高高瘦瘦的亚男穿衬衫西裤就是好看啊 尤其是中学生 上次回初中 发现他们的西装校服制式又改良了些 本地学生和日本留学生走在一起都不是很能分辨得出来了
很像坏孩子的天空 我非常喜欢坏孩子的天空 这部表现得更稚嫩 浪漫是稚嫩的 政见是稚嫩的 音乐也是稚嫩的 可年轻就是好 迎风奔跑 不怕摔倒地向前
看得我好想回到十几岁的时候🥲 可是人就是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我在那时有那时的忧郁困惑和烦恼 不会像现在这样感慨万千
读过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
200页的书,3个月前开始读,总阅读天数17天,总时长4.5小时。有时候真的想攥着自己的衣领问问你每天到底都在干嘛?在休憩。开心吗?开心。那行吧。
纯心理学、社会学叙述,没什么数据,没什么论证。一边读一边确诊,但是无解;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但从不知道该怎么办。读的一半时间在照镜子琢磨自己,一半时间在比对着分析身边的各个精神病朋友。嗯这个果然是这样,哇那个原来是那样。
还是黑塞那句话:“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是人的逃避方式,是对大众理想的懦弱回归,是随波逐流,是对内心的恐惧。”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对抗人生的荒谬,突破个体的有限与孤独。
对于BDSM人来说,第14章需要熟读成诵,虽然它更多探讨了一般的受虐倾向,不只是性方面。
后附一些原文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