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游牧”
前山夏牧场 [图书] 豆瓣
9.2 (30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羊群在一整面山坡上弥漫开来,沿着平行着布满坡体的上百条弧线(那就是羊道)有序前行,丝丝入扣。”
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最为纯正的游牧民族了。羊道,是哈萨克牧民生命中必经的道路,是大自然给他们安排的艰辛壮阔的迁徙之路。他们盛装跋涉在祖先的道路上,完成自己的一生,青春、衰老、贫穷、爱情……他们是真正的“在路上”。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编辑推荐】
飞于山河之上,隐于草芥之中。这一次,李娟带着全新的自己和的神秘亲笔信呼啸而来,翻开书,看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打开耳朵听牧草在合唱。
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得主,经典之作羊道系列最新版。阅读远在世界边缘的游牧民族的真实生活,领略他们深深根植大地、与自然紧密相依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态度,了解他们的艰辛、他们所面对的残酷的自然和他们的乐观,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本质。随书附赠有声书,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李敬泽、梁文道、柴静、王安忆赞赏推荐。
游牧者的抉择 [图书] 豆瓣
8.5 (8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Nomadland [图书]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Jessica Brud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17 - 9
From the beet fields of North Dakota to the wilderness campgrounds of California to an Amazon warehouse in Texas, people who once might have kicked back to enjoy their sunset years are hard at work. Underwater on mortgages or finding that Social Security comes up short, they're hitting the road in astonishing numbers, forming a new community of nomads: RV and van-dwelling migrant laborers, or "workampers." Building on her groundbreaking Harper's cover story, "The End of Retirement," which brought attention to these formerly settled members of the middle class, Jessica Bruder follows one such RVer, Linda, between physically taxing seasonal jobs and reunions of her new van-dweller family, or "vanily." Bruder tells a compelling, eye-opening tale of both the economy's dark underbelly and the extraordinary resilience, creativity, and hope of these hardworking, quintessential Americans?many of them single women?who have traded rootedness for the dream of a better life.
游牧民的世界史 [图书] 豆瓣
遊牧民から見た世界史
作者: [日] 杉山正明 译者: 黄美蓉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4 - 4
日本研究草原民族与蒙古历史第一人杉山正明
继《蒙古帝国的兴亡》、《忽必烈的挑战》之后又一力作
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还原游牧民的真实面貌,洗刷野蛮、杀戮等刻板认知
一直以来,不分东西方,只要提到游牧民,一般都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就直接作出负面印象的描述,几乎已经定型。
作为日本研究草原民族与蒙古历史第一人,杉山正明超越了以西欧、中国为中心的视野,在充分掌握欧亚各地区丰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描绘出别开生面的游牧帝国与世界历史,将游牧民“野蛮入侵者”或“军事破坏者”的形象彻底颠覆。他用详实的史料证明,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1000多年间,欧亚大陆舞台上真正的主角就是游牧民。游牧民的活动范围之广、活动速度之快是农耕者无法比拟的,而且他们生活朴素,注重贸易,提倡文化上的包容。正是运用这些优势,游牧民主导或引发了欧亚大陆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变革。13世纪的蒙古帝国更是书写了游牧民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成为世界历史的分水岭。
杉山正明并非从民族史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而是基于一种世界史观——关于欧亚世界史的构想。因此,这是一部打破中原史观与西方文明史观、放眼欧亚大陆的作品!
草与禾 [图书] 豆瓣
作者: 波音 2019 - 6
这是一部4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的演变史。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史前文化,一路走过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到唐宋元明清,也走过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走到大一统的清朝。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古人们是如何突破语言、宗教、习俗的隔阂,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最终塑造了中国的呢?
“草的世界”与“禾的世界”是指哪里?又有何不同?为什么多个朝代的和亲献贡策略会时不时地失效呢,游牧民族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匈奴龙庭不停迁移?鲜卑人创立的北魏为何执意迁都洛阳?安禄山造反是草原各势力博弈的结果?金朝皇帝还会被大臣打板子,谁才是谁的主子?华夏的“任督二脉”是大运河打通的吗?
本书从多个角度观察对中国历史走向影响巨大的华夏文明与草原文明之间数千年的碰撞、互动、融合过程,尤其强调了两种文明如何协调自身,如何呼应对方,如何选择文明的发展方向,如何不断演进,最后融合成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这是一部宏大的中华历史作品,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来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民族和未来。
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浩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20 - 10
一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
内容简介:
作为商务印书馆“突厥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既是一部突厥简史—— 读者从中可以管窥突厥汗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若干重要历史问题,也是20 世纪西方突厥历史研究的一部学术史,可以借此了解西方学者研究突厥历史的路径和范式。作为该领域内的第一部“文选”,我们希望《西方突厥学研究文选》能对读者了解突厥汗国和突厥语人群的历史有所裨益。
本书所收9 篇文章和1 篇书评,都是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德国、美国、俄国和土耳其。这些国家都有研究突厥历史和语言的深厚传统。当然,中国学者对突厥的研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考虑到对于国内读者来说,汉语文献相对容易获得,所以就没有将其纳入本书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一取舍,也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外国学者在研究突厥和突厥语人群历史时的关怀和问题意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丹尼斯·塞诺内亚研究文选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 译者: 北京大学历史系民族史教研室 中华书局 2006 - 10
丹尼斯•塞诺是迄今在中央欧亚研究(the Central Eurasian Studies)领域取得最卓越成就的学者之一。如今广为学界接受并习用的“中央欧亚”(the Central Eurasia)概念,就是由他1940年在巴黎首先提出的。在塞诺那里,中央欧亚是一个迥然不同于大陆边缘地带的独特的文化区。作为一位富有传奇经历的学者,在他的弟子和朋友圈子里,塞诺的绰号是“大汗”(the Great Khan)。这里呈献给读者的,是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的部分论文,这些论文都是研究内亚(Inner Asia)诸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要成果。换言之,如果要深入了解内亚的历史文化,塞诺的作品不可不读。本书也是塞诺的第一本中译本著作,书后所附塞诺的著作目录,也是第一次呈现在世界读者面前。
哈萨克汗国:金王座 (2019) [电影] 豆瓣
Казак хандыгы. Алтын так
导演: 鲁斯坦·阿卜杜拉舍夫 演员: Yerkebulan Daiyrov
其它标题: Казак хандыгы. Алтын так / Kazakh Khanate: Golden Throne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几个世纪以来,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伟大的成吉思汗的后代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粉碎了异族国家。其中一个是传奇人物阿布海尔·沙伊巴尼,他在白衣部落中篡夺了权力。两位合法的王位继承人克烈和扎尼别克,要求部分游牧部落离开强硬的统治者。在经历了一番迁徙之后,他们恢复了古老的哈萨克汗国。第一位可汗选举了乔其和鸠鲁·可汗的直系后裔,苏丹·克里。在这里,人民可以自由和平地生活。但是,敌人正在试图扼杀脆弱的哈萨克斯坦汗国,等待着他们的是严峻的考验,损失的痛苦和胜利的喜悦时刻。
阿勒泰野雪行记 (2017) [电影] 豆瓣
导演: 李爽
其它标题: Altay Ski Adventure
5个喜爱自驾旅行和野雪冒险的伙伴,为寻找中国最好的野雪之地,来到有人类滑雪最早起源地之称的新疆阿勒泰,和秉承古老毛皮滑雪板传统的图瓦人结伴,尝试攀登当地最高峰滑雪下山。10000年古老毛皮木板滑雪传承,5000公里西北长途跋涉,500公里边境冰雪山路,2000米垂直高差雪山,14个日夜驰聘于林海雪原……这就是《阿勒泰野雪行记》
Five road-trip and wildsnow-adventure lovers went to Altay city in Xinjiang, known as the origin of skiing, to find the place with best wildsnow in China. They partnered up with Tuvans who inherited traditional fur ski and attempted to climb up the highest local mountain and to ski downhill. 1000 years of heritage of traditional fur ski, 5000 kilometers of trekking in the northwestern, 500 kilometers of icy frontier mountain road, snow mountain with 2000-meter difference in vertical height, 14 days of patrolling in snowy forests......all of the above merged into the Altay Ski Adventure.
哈萨克汗国:不败之剑 (2017) [电影] 豆瓣 TMDB
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 Алмас Қылыш
导演: 鲁斯坦·阿卜杜拉舍夫 演员: Kayrat Kemalo / 多斯卡汗·索沙季诺夫
其它标题: 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 Алмас Қылыш / 钻石宝剑
本片剧本由编剧萨马古力•叶鲁拜根据著名小说家伊利亚斯•叶森贝尔林长篇历史小说《游牧人》第一部《不败之剑》改编而成。 影片主要以哈萨克语为主,此外还使用了卫拉特语和蒙古语北部方言。电影院还将播放俄语配音版本。"我们将根据第一季的收视情况,来决定第二季的拍摄工作。哈萨克的历史十分悠久,其中更有着丰富的故事可以搬上荧幕。主权独立,让我们拥有了制作这部影片的机会。"导演鲁斯帖穆说。 据导演透露,《哈萨克汗国--不败之剑》第一季初期预算为20亿坚戈,而最终成品的耗资为500万美元。 据悉,连续剧《哈萨克汗国》是根据总统指示,由沙肯•阿伊马诺夫哈萨克电影制片厂拍摄。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为连续剧提出主题思想。
远祖的倾诉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泽蒙 2008 - 1
《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主要内容:自春秋晚期或战国初期始,我国古代先民在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又逐步掌握了锻铁技术。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考古学上称谓的“铁器时代”,也就是封建社会阶段。《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所讲述的,便是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发生在北方草原上的被历史尘封了两千余年鲜为人知的历史篇章。
文明的遊牧史觀 [图书]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楊海英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19 - 4
遊牧文明野蠻、粗魯,充滿暴力? 摘下中華有色眼鏡,從文明的遊牧史觀出發—— 中國史不過是中國人天真浪漫的幻想! 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才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   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遊牧文明其實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在世界上擁有最強軍隊的,毋庸置疑乃是美軍,它也是世界秩序的締造者和維護者,應該沒人會說他們的強悍是一種「落後、野蠻的力量」吧!   █將地圖的南北顛倒,看世界的眼光便會截然不同! 遊牧文明是技術先進、資訊發達、富有組織力的歷史驅動力!   在支撐遊牧民族「強悍」的技術中,最重要的就是「畜力」。對馬、牛、駱駝等大型動物的馴育、養成、管理等技術,本身就是一種高度的文明。另一方面,蓄力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青銅或鐵製的武器、絲綢等物品最快的運輸工具。眾所周知,即使對馬車的運用,也是西亞先於支那地區,然後才漸漸地往東傳播開來。也就是說,和馬這種「畜力」相關的技術是遊牧文明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資訊力。和定居農耕民族比較起來,遊牧民在廣大的地區中遷徙,不斷地進行見聞和調查,因此掌握了最全球化的資訊。這種資訊力也被活用在通商上。運輸能力優越、往來於各個地區間、對各地產品與市場需求瞭若指掌的遊牧民,同時也是優秀的商業民。遊牧民族的寬容性,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和開放姿態,也是與此密切相關。 軍事力量、資訊力,再加上具高度流動性與開放性的組織原理,這就是遊牧民的「驅力」。 從「文明的遊牧史觀」重新看待中國,會如何逆轉出一部中國史呢?作者指出,在今日中國中心地區產生了黃河文明固然是事實,但考古學指出,這個古代文明與現在的「中國人」之間的關聯,不管在文化上,或是人種上,都早已斷絕殆盡。跟現代的希臘人,與古代希臘文明之間並沒有關聯是一樣的道理。   █「漢文明」並非普遍性的世界文明,而是一個地方文明。 「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今天的讀者多以中國為「中心」,所以歐亞就變成了「邊陲」。這種世界觀其實是奠基在「漢民族」這種二十世紀初期才出現的假設之上。真相是,根本沒有「漢民族」這種東西,是歐亞興起的各個文明,不斷向黃河流域遷徙,才形成今日的樣貌。所以「中國四千年的歷史」不過是現代中國人天真浪漫的願望與幻想。 從「歐亞史」的觀點來看,被「中國史」定位為蠻族的遊牧民,分布範圍東起西伯利亞、西到歐洲世界,文化與人種繁多,是世界史的主要推手;相對於此,所謂「漢文明」不過是以所謂的「中原」為中心,相當地方性且侷限的一個文明。故此,與其說「漢文明」是普遍性的世界文明之一,倒不如把它想成是一個地方文明,才比較接近真實狀況。 若追溯中國地區的歷史,則會發現,它進行跨歐亞交易、在國際文化上大放異彩的唐、被認為是世界最大帝國的蒙古帝國(元)和清等,這些繁榮的國度都堪稱為名符其實的「亞洲大帝國」。但是,它們全都是非漢民族所建立的征服王朝;從這些看來,不受漢民族中心主義控制、而是由異民族的國際主義所統治時,才是所謂「中國」最繁榮的時代,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中國史」還有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它屬於一種「被害者史觀」。在這種史觀裡,「漢民族」常常遭到異民族所侵略;近代以前是北方遊牧民族,近代以後則是跨海而來的西洋列強以及日本,這些都被他們描繪為「敵人」。可是,我們試著深入思考便會發現,「支那地區乃是某個特定民族的居所」這種主張根本就不成立。擁有不同根源、文化與生活型態的集團,進行流動,不斷重複著繁榮與改變的過程,這樣的歐亞大陸史,才是真實的「中國史」。 身為日本籍蒙古學者,作者的看法是:以所謂漢民族為中心的「中國史」,在充滿地域性的狹隘同時,不過是混合了他們自己普遍相信的世界觀,以及被害者意識的產物罷了。正因為此,今天的支那地區才出現名為「中國史」與「中華文明」的束縛。而今天的中國,似乎越發被所謂的「中華思想」所囚禁。   作者簡介 | 楊海英 蒙古裔文化人類學家。蒙古名字為「俄尼斯.朝格圖」,蒙譯日文名「大野旭」。1964年生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畢業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日本語系。1989年赴日本留學。修完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的博士課程,獲博士(文字)學位。現為日本靜岡大學教授。曾獲司馬遼太郎大獎(第14回,2010年)、大同生命地域研究獎勵賞(2015年)、樫山純三賞(2015年)、正論新風賞(第19回,2018年)。   主要著作: ◎繁體中文版:《沒有墓碑的草原》(八旗文化,2014年)、《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蒙藏民族的時代悲劇》(大塊文化,2017年)、《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八旗文化,2018年)。 ◎日文版: 《沒有墓碑的草原(上、下、續)》(岩波書店,2009-2012年)、《種族滅絕與文化大革命――內蒙古的民族問題》(勉誠出版,2014年)、《狂暴國家――中國的正體》(扶桑社,2015年)、《蒙古人民的自決權和「對日協力」――中國文化大革命繼續存在》(集廣舍,2016年)、《名為「中國」的神話──習近平「偉大中華民族」的謊言》(文藝春秋,2018年)、《最後的馬賊――「帝國」將軍李守信》(講談社,2018年)、《蒙古族人的中國革命》(筑摩書房,2018年)、《中國當代獨裁史――從毛澤東到習近平》(文藝春秋,2019年)等書。   譯者簡介 | 鄭天恩 台大歷史所碩士,曾任日文小說編輯,目前為專職翻譯。譯有《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二十世紀旗手》、《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等書。
从游牧走向定居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玉海 / 王楚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4 - 3
蒙古草原南部,历史上就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交汇的地带。在清代,两种文化经过历史的碰撞与交融,最终使该地区成为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游牧走向定居: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社会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这一历史过程的研究,展现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风貌,揭示其特点,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解释。
阿尔泰山游牧者 [图书] 豆瓣
作者: 陈祥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9
本书是作者在阿尔泰山区富蕴县境内,长达4年多田野调查基础上完成的民族志报告。全书立足于阿尔泰山哈萨克游牧社会,以草原生态变迁为背景,围绕着“游牧民、草原、牲畜”系统性地研究了“游牧知识”,主要探讨了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的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许多人对游牧民的认识还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一种印象中,认为游牧民总是在“漫无边际”地寻找草场和水源。事实上,千百年来游牧并非“自由散漫”,也并非无规律可循,而是有一套精密、广博的本土认知体系,即游牧知识体系。这套本土知识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面临诸多困境,对游牧社会和草原生态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认为,游牧是哈萨克人适应草原环境最有效的生计方式,也是游牧知识产生的源泉;这套本土知识体系是游牧民、草原和牲畜之间互动后形成的一套动态平衡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游牧民及其文化传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迁,如公社化、草畜双承包等,游牧知识体系逐渐发生变化,如现代草原管理模式逐渐替代本土经验;但一个地方的发展首先是要尊重当地人的一套知识生态体系和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否则会出现原有社会的失序及生态的失衡。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地区的发展,要以民族的本土知识为基础,这是他们赖以生存了几千年累积下来的经验知识,只有对其加以发掘和继承,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才会有利于当地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的研究并不固守在传统游牧文化知识氛围中,而寻求的是传统游牧知识体系或本土知识体系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目前有关哈萨克的研究,以人类学长期田野为基础的个案还比较少,尤其对其游牧知识进行系统研究的个案就更为鲜见。
草原霸主 [图书] 豆瓣
作者: 马健 2014 - 1
1715年,沙皇宫廷正在为彼得大帝新诞生的王子举行庆典,乌拉尔地区矿主向彼得大帝呈上了一份独特的贺礼。这是一批装饰着雪豹、鹿、狮等动物纹的金器,它们做工精湛、造型生动、充满张力。因此,欧亚草原上掀起探险热潮,沉睡千年的游牧王者的坟冢被渐渐打开。琳琅满目、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展示着草原霸主昔日的辉煌。古典史家笔下神秘尚武的斯基泰人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竟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nomads of the present [图书] 豆瓣
作者: Alberto Melucci Temple University Press,U.S. 1989
Although he i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leading analyst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few of Alberto Melucci’s writing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English. Nomads of the Present makes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a coherent and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Melucci’s most important essays. This synthesis of his work on social movements is no mere collection of previously published essays: each chapter draws on the author’s work in several different places. Of the thirteen interrelated essays in this volume, only five have been published elsewhere in English. The book also features an interview with Alberto Melucci conducted by John Keane and Paul Mier.
Contents
1. Contemporary Social Movements (from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1980s,"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and "Ten Hypotheses")
2. Towards a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from "Getting Involved: Identity and Mobilization In Social Movements")
3.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Action (from "L'invenzione del presente")
4. Social Movements and Social Change (from "Movimenti di rivolta," "Lotte sociali e mutamento," and "L'invenzione del presente")
5. New Social Movements? (from "An End to Social Movements?," "The Symbolic Challenge of Contemporary Movements," and "Is There Anything New in New Social Movements?")
6. Individual Needs and System Constraints in Complex Societies (from "L'invenzione del presente" and "Altri codici")
7. The Invention of the Present (from "L'invenzione del presente" and "Altri codici")
8. The Symbolic Challenge: Culture or Politics? (from "Nazioni senza Stato," "Altri codici," and "The Symbolic Challenge of Contemporary Movements")
9. New Cultural Codes in Everyday Life (from "Everyday Life and Collective Action" and "Corpi estranei")
10. Movements as Messages (from "Altri codici" and "Sistema politico, partiti e movimenti sociali")
11. Action and Consciousness: Methods for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Movements (from "Altri codici")
12. Movements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from "New Movements, Terrorism 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L'invenzione del presente")
13. The Democrat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from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14. Social Movements in Complex Societies: An Interview with Alberto Melucci
游牧考古学 [图书] 豆瓣
Nomads in Archaeology
作者: [澳]罗杰·克里布 译者: 李莎 / 唐仲明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罗杰·克里布创作的《游牧考古学--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调查(汉译学术名著)》一书,作为“考古学新研究”系列丛书之一,是20世纪后半叶方兴未艾的新考古学大潮中的代表作之一。克里布教授创造性地运用新考古学的中程理论对游牧遗址进行深入解读,为考古调查发现的游牧遗迹和遗物这一静态的现象进行动因的解释。他在研究中大量运用了民族考古学、数理分析及人口统计的方法,同时也指出单纯利用民族学材料进行类比而得出结论是不科学的。该书是 本按照新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涉及游牧生活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自1991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迄今已经再版重印12次,可见其在学术界中的地位和得到认可的程度。
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 [图书] 豆瓣
作者: 杨建华 / 邵会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4
杨建华、邵会秋、潘玲编著的《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精)》重点在于研究不同地区与文化之间的文化交往,这种交往是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一种互动。传播是指物质特征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的传递。传递的方式有人群的迁徙和文化因素的次第传播,在次第传播过程中接受的特征往往会发生变异。交往会导致双方文化发生改变。例如铁器时代早期,短剑、战斧等武器以及马具在欧亚草原迅速的大范围的传播,是由于各地畜牧专业化的发展不得不采取了游动的放牧方式,各部族之间也因此为草场的争夺不断发生战争,这些新式的武器和马具正好迎合了这种需要。传播的接受者由于采用了新式武器和马具,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武士阶层的兴起,社会等级化迅速发展。迁徙(人口的流动)是传播最迅速的一种方式。在研究传播方与接受方的关系时,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方的器物组合,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例如工具与武器的比例、马具所占比例以及实用器与奢侈品所占比例,反映了社会的武装性、游动性以及社会上层维系的手段等信息。接受方接受了哪些功能的器物,则反映了这个社会的特点。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