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刚果广场的自由盛会 🌕🌕🌕🌗🌑
读的时候不免想起了曾经经过某银行外的广场,周日总是人山人海,菲佣们坐在地上,一起品尝食物畅聊家乡。距离书里面描绘的已过去两百年,好像变了又好像没变的新世界。
美国
看过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第一季 🌕🌕🌕🌕🌗
点到为止。观望纽约生活真像看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啊。第四集某位大哥猝不及防脱裤子展现下身惊呆我了……镜头里的所有追问和自省,像stand-up喜剧里的一样,逐渐把生活的无可奈何变成黑色幽默。
读过 Iggy Peck, Architect 🌕🌕🌕🌕🌑
格子纸莫名的治愈。
我觉得,不用跟童书太较真嘛。一本书,不会完全扭转一个小孩的……尤其又是那么小的小孩。
读过 The Color Purple 🌕🌕🌕🌕🌗
看了两版电影改编版之后来读原著,更感受到小说本身的细腻和深刻,并非是一般意义上“揭露结构性问题”的种族书或是女权书,更像是在苦难中对信仰的探索,和在此过程中逐渐感知和理解自我的过程,而书信体的形式让整本书的内容变得更为切近,更有代入感……看电影的时候觉得Mr.____从施暴者和人渣到最终得到Celie的原谅这个过程过于突兀甚至有点刻意,读书之后感觉到这个过程更像是Celie从暴力受害者到暴力幸存者的转变过程,而最大的区别是她从一个忍辱负重的奴隶,变成了有自我意识和自尊的人,另外Nettie的故事在书里也变得更完整和有意义……至于Shug,她是我在书里最喜欢的角色(电影版是Sofia),两版电影都弱化了她和Celie之间情欲的表达,而实际上这是书里非常重要的线索,在成书当年就能写出这么坦然的polyamorous bi/pan-rep,很难不敬佩这个作者
读过 The Bluest Eye 🌕🌕🌕🌕🌕
重读这本刚好和The Color Purple撞了档期是我意料之外的,然而这两本的遥遥互辉对我而言也是一种惊喜,Pecola和Celie一样有着悲惨的遭遇,甚至连“怀了父亲的孩子“这点都惊人相似,排除The Colour Purple结局中带有的一些美化和理想化的因素,两个人最大的区别恐怕是人际关系的连结,Celie有真诚地爱她帮助她的Shug和Sofia,哪怕在最最凄惨的时候总有一个远在天边甚至不知死活但总是她真正深爱也真正爱她的Nettie作为念想,而对于Pecola来说,她得到的只有来自Claudia和Frieda的朴素而懵懂的同情……重读这本,还是惊叹于Toni Morrison诗意的文笔,和用诗意的文笔构画出的残忍的图景、触目惊心的暴力和永远不会开放的万寿菊,这次重读,其实对Cholly这个角色的塑造有了更深的印象——Toni Morrison专门花了笔墨描写这个施暴者的过去,不是为了合理化他的行为,或是激发谁的什么同情心,恰恰是拒绝非人化这个“施暴者“的角色,从而让Pecola的痛苦之源变得更为真实,而这种切肤之痛也因此更为痛彻心扉——一次次伤害她的从来都不是“魔鬼”,而是一个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人
读过 Salvage the Bones 🌕🌕🌕🌑🌑
这本emmmm讲真挺失望的,实话说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有关飓风卡特里娜的书,作者其实挺ambitious的,感觉上想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最主要可能是parenthood——早逝的母亲和不称职的父亲、意外怀孕的青少年女主、生产并护犊的母狗、一直在背景中盘桓的美狄亚……多少还有一点coming of age在里面,但是execution实在太差了我无法产生兴趣,既然想和美狄亚parallel,为什么要把女主写得对渣男这么恋爱脑……另外写母狗护犊子不代表你要花几乎整整一章单调无聊的笔墨写狗打架……太流水账了以至于到最后飓风中幸存连着说alive都只能让我觉得好突兀好刻意,角色也感觉塑造得很单薄,只能说作者的笔力真的撑不起她自以为能驾驭的宏大主题……其实也不需要硬用14岁女主去完成这个宏大主题就是了
看过 星球大战:帝国传说
优点是武打很好,长枪、鸳鸯刀之类的很适合摩根(和其真人演员)。剧情……挺naive的,但看来也就这水平了。那巴里斯那些年一直在苟着,(看最后也没死?)那新共里不得拉出来溜溜?
读过 Who Is Taylor Swift? 🌕🌕🌕🌕🌑
作为 Who is ... 系列(还在生的人)的作品,这本明显多了很多细节,毕竟她能写的事迹也比同龄人多很多,该提及的大事件都有,而且有写到她如何从始至终想方设法(包括运用互联网技术)拉近与歌迷的距离,成就她坚不可摧的粉丝基础。这本是 Gregory Copeland 的插画。
读过 The Moon Is Down 🌕🌕🌕🌕🌕
斯坦贝克真的从不让我失望……这个故事篇幅很短,但故事背后的故事更让人难以忘怀……故事写的是看似温和有感情的军人怎么在军装之下行残忍之事,看似温良驯服的民众又怎样在沉默中爆发和反抗,训练有素的军人能迅速征服自由民,但自由民永远不会再被打败后就放弃抗争;军人以为制服反抗领袖就能终结反抗,而自由民的反抗情绪只会在领袖的牺牲中不断高涨……听完故事之后了解创作背景,才知道这个短篇的创作始于二战开始后、完成美国正式宣战前,并鼓舞了大批沦陷区人民地下反抗的斗志,而隔岸观火的美国人还在指手画脚,嫌他把纳粹军人写得“太有人性”——战争的可怕之处正是让有人性之人行最残暴之事,斯坦贝克身处战区之外的美国,能在这个时间点写出这样的文字,将战争中人民的心态细腻真实地展现,很难不感叹于他强大的共情能力
看过 平常的心 🌕🌕🌕🌕🌑
吵架丢菜跟立遗嘱这两场戏都太戳我了,病毒才不会管你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
ned我都觉得很温和了还被同行衬托成歇斯底里的狂战士,那种从屏幕里呼之欲出的绝望,如果不靠无法自持的愤怒,怎么能让人感受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