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新闻女王》 🌕🌕🌕🌗🌑
所有剧情激化点都相当离谱,但因为节奏实在推得太快了,根本不给你时间去吐槽编剧有多不正经,马上就进展到下一步了,主打的就是一个出溜得贼快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说是女性群像。每个女性人物的形象都有相当明显的反转,夸张渲染,耸人听闻,完全就是yellow news哇。对父权的敲打也完全停留在表面,什么时候女性出场的第一个镜头能不从脚踝、大腿平移到胸部?
不过男性角色的确都是陪衬,挺好的。Ivan这个角色棒到我第一次get到弟弟的好处,想成为像man姐一样的女强人,是不是这样就会有贴心的小奶狗陪在身边了?
职场上的权斗比例大大多过对专业的刻画,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最后强调:媒体喂什么,观众就吃什么,你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经过设计、筛选的。这点非常好。
我还是很敬重新闻人。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美国精神病人 🌕🌕🌕🌕🌑
贝尔演绎的就是一个中产阶级精英被利益至上的社会逼到极端的样子。极端变态(七宗罪拉满了),但也极端帅,极端健美,极端有品。现实中的金融男是没变态到这个地步,而其他方面也差得远。似乎不该这么比,但或许因为他们受到的物质刺激是所有行业里最极端的,物欲横流,声色犬马,金融男可能真的是世上最反常反人性的一群人……
贝尔从脸到演技都可谓卓越,要是没有他,前半部真的会很闷。
个体的变态源自于社会的病态。这里哪有人情冷暖?
#飒沥的书影音
听中岛美雪71岁发行的专辑真的 会对人生充满希望 我虽不及她一份才气 但或许我年老之后也能活得这样有生气呢
二十几岁的年龄焦虑真像青春期的伤痛啊 都是浮云罢了 你还有大好的生活 而且这大好的生活可不止于三四十岁的盛年
看过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被简单地视作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重庆话、普通话、上海话、闽南语、粤语、日语、英语……南腔北调,文化冲突,阶级差异,人与社会。杨德昌那么擅长娓娓道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世界,由无数这样粗粝又刺痛的细节组成。
理想主义的破灭。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现实起来的呢?我23岁的时候才琢磨出社会化的重要性,可是社会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得庸常、识时务、能屈能伸,而这之中又给最初的理想主义留了多少位置呢?
看过 La Cocina 🌕🌕🌕🌑🌑
元素十级丰富(混乱),但是在节奏很差很闷很无聊的同行衬托下,还是蛮好看的,因为足够癫?在这种时代,比起看一部平平无奇的闷片,我肯定更愿意看精神状态和我一样美丽的人们发疯。
朋友说看这个之前可以去看下熊家餐馆。我慕名去看了两集,男主(也是Shameless男主)那种事业跌落神坛的躁郁症患者的感觉…相当压抑。我的生活已经这么致郁了为什么还要看这种致郁至极的剧?总之这部比熊家餐馆好看,是那种积极的负面情绪释放。
乱七八糟各种元素堆砌中比较喜欢的是画幅的转变,虽然也没看出任何作用吧,就是意味不明的有趣。
西语太有意思了,虽然c1的我现在是a1的口语水平,但是太有意思了,喜欢大家ooaa地骂人
看过 神女 🌕🌕🌕🌕🌗
圣母和荡妇的二元划分,“这是社会的问题”。瓣热评:“那时的人可能也想不到吧,近百年过后不仅电影没多大长进,整个社会看起来也没多大长进。”
昨天去siff看的,上班就穿了旗袍。低跟鞋走在公司里梆梆梆梆,在整排整排的工程师男性之间极self aware而不自在。我想到在女性居多的场合,比如我的研究生班级几乎全女,想怎么穿怎么穿,露肩膀、露纹身、露腿,套头卫衣裹住整个身子、宽大的罩衫长裙里手臂和腿荡啊荡。大家或者不特意提起也不评价,或者自然地笑着夸对方漂亮。完完全全是权力结构的问题。
神女。神女。她是每一个女性。
看过《繁花 第1季》 🌕🌕🌕🌕🌑
糖水片。“大光圈,小景深,侧逆光,低色温,中长焦电影镜头以及焦外奶油状成像等美丽模块堆砌下,画面嗲则嗲矣,但终会走向审美疲劳。幡然醒悟了,这不就是摄影界老司机老男人欢喜的糖水片嘛。”剧情和原著固然没有什么关系,但作为一部在央视、东方卫视黄金档上映的面向大众的剧集来说,那是相当成功。包括那么多配乐,时代经典,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我觉得这算是好的合家欢作品,不高高在上故弄玄虚,也不至于俗不可耐。至少从演员到摄影到配乐到布景,钱都花了而且花到实处了。
爸妈津津有味地追完了更新,我陪他们看了后半部。这部剧最吸引我的元素还是上海话,太灵了,听得顺耳。汪小姐哇啦哇啦的确实吵得要命,但还是嗲的,条件很好的娇滴滴的小姑娘,简直唐嫣本人。胡歌的性格也是阿宝本人,有点文化也有点油,用一副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模样面对观者,靠脸撑住了,这剧简直量身定制。配角和客串大多是上海各领域资深人士,是牛的。文史资料顾问和食谱设计还是你院校友。
至于王家卫坚持单机位拍摄,坚持演员现场即兴表演,坚持一条拍几十遍,我只能说得亏成品行。贾樟柯说:“我仍然觉得,导演要广开言路,但归根结底电影仍然是独裁的艺术。”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 🌕🌕🌕🌗🌑
对于一部超八分的台湾电影来说有点失望,剧情好浮啊,父爱煽情那段浮出天际……整体画面也比较廉价。
但是许光汉真的太顶了…屁股有够翘(
“以前我们只懂得及时行乐,同婚通过之后,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好像能够和爱的人一直白头到老。”gay对于结婚的观念与主流直人真的完全不同……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百元之恋 🌕🌕🌕🌗🌑
瓣热评:“不满意的可能是没给那个男的来两拳。”
怎么办呢,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被锤的过程,重要的是时不时爬起来锤回去。操他爹的。
没看过国产翻拍,看了评论之后可以想见省略了多少复杂的动机。
看过 禁闭 🌕🌕🌗🌑🌑
看的柏林剧团的版本,无法想象改编之作这么陈词滥调那原作“经典”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舞美相当乏味(好吧就是德奥剧的舞美),观众席全亮的所谓“景观式地狱”设计也完全没有达到景观的效果。当然还有针对中国的“本土化”改进,就是该癫的地方不癫了,大家都收着演,本来就没啥新东西的剧本显得更加无聊。朋友本来想评价“形式大于内容”,可说到底也没有什么形式。这场结束瓣上好多短评说“太好看了”、“人生戏剧”。啊,吃点好的吧…
看过 布莱希特的鬼魂 🌕🌕🌕🌗🌑
和禁闭一起买的套票,如果不是朋友强推,其实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戏了…
偶剧的陌生化确实很有意思!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布偶戏,要操控头、四肢、改变声线,直观上感觉比自己演戏要难多了…导演自己主演了几乎全程,好多个布偶角色,尤其是其中一段左右手各操控一个角色(上帝vs马克思),口音、情绪的转换,叹为观止。
但是内容上还是相当碎片化。一些政治观点和哲思的堆砌(这些台词能滔滔不绝输出确实很可怕,但后来一想主演就是导演,那就是演自己的戏,好像就没那么夸张了)。相当相当相当左!但是左得又不够到位,感觉只是唱了一些歌谣喊了一些口号,也没有更一针见血的表达。
对于国内演出/电影的现场字幕水平已经习惯了…翻译极烂,各种基本错误(甚至让人怀疑到底懂不懂德语???怕不是路边上拉了一个直接来胡打瞎打的吧???),再加上现场字幕操控又各种延迟、失误。昨天siff看了一场很赞的字幕,第一反应:是不是官方翻译;字幕员是不是终于找了一个懂日语的正常人。
看过 Another End 🌕🌕🌕🌗🌑
设定上确实不太立得住:记忆存取+移植都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了,还不能造点普通能用的仿生人?就非得让活人出卖自己的身体和时间呗?而且记忆存取的部分也需要再考虑一下,这保存的到底是记忆还是视网膜投影?
但是过程节奏蛮舒服的,我很沉浸也很共情。估计还因为女主Renate Reinsve(《世界上最糟糕的人的女主》)太美太引人入胜了……中间发现自己完全代入了设定,如果有一个人的记忆和思想完全移植我的珍重之人,哪怕ta是另一张脸或者身体,好像真的完全没问题…它说服我了!
不过其中触及到的很多点都没有深入探讨,总有一种差口气的感觉,但是我太困了也没劲钻研了,觉得就这样铺下去也蛮好的。但是最后的反转有一种强行要震撼到观众的感觉,一下子把前面的那些剧情推翻了,而且不是好的推翻,感觉就是没啥意义了???
我从片子里感受到了爱,这对于一部平凡的科幻作品来说相当难得。
看过 坠入 🌕🌕🌕🌑🌑
get不到一点…贝七不错。
看了前十分钟感觉熟悉但无聊,意识到当年就是看了前十分钟觉得无聊于是关了…
全片华丽的景色和服化全是真实的,几乎跑遍全球,没有特效,这点比较特别。致敬特技演员,这点也很特别。影片高潮小女孩从桌上坠落时的一串蒙太奇蛮不错的。
至于其噱头:场面到底有多瑰丽奇幻,其实作为海报来看是蛮亮眼的,但在电影里就感觉还不如单纯拿截图当摄影集来看呢,实在太单薄了。会想到潘神的迷宫,然而人家故事讲得环环相扣动人心弦;会想到石榴的颜色,然而人家画面做到奇诡至极震撼人心。再看这个,很难被惊艳到。
剧情上,这种纯真小孩救赎抑郁大人的故事完全没法打动我,可能我就是很讨厌小孩吧…想象了一下如果是个动画可能还好一点。
#飒沥的书影音
看过 大红灯笼高高挂 🌕🌕🌕🌕🌑
中式恐怖。
当喜剧演员谈论某个社会问题的时候,如果ta的表演能力不强,你很难分辨ta是在做认同的诠释,还是在讽刺。有些时候你以为ta是在做讽刺表演,突然某一天ta就被扒出在现实生活中彻头彻尾地诠释那些自己讽刺的事物。
放到电影上是一样的,导演需要很强的能力才让你确定ta的意图。此片运用工整的构图、浓重的色彩、重复的符号,把父权封建家长宗族制的阴森可怖呈现出来。但描绘主角在父权威压下那么自然的异化过程,不可避免地也是对弱者的再次剥削。
规矩、牢笼、那个面目模糊但无处不在的老爷。我看着他们杀了我。
巩俐和乔家大院演得真好。抛开符号象征意味不谈,圆鼓鼓的大红灯笼本身真漂亮,比那些什么花灯漂亮多了。